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社会背景下,阅读越来越被忽视。特别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普遍缺少读书氛围的营造,读书兴趣的培养和读书习惯的养成。这种现状应该受到关注和改变。本文从阅读的力量、阅读存在的困惑和解决面临问题的方法、途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阅读 环境 培养 习惯
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和我们的生命相始终。不管你愿意读,还是不愿意读,你都得读。读是吸收的过程,贮存的过程,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美国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说:“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一、阅读之力
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读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读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读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爱好读书,他在2014年2月初接受俄罗斯记者专访时坦承:“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坦言:“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
二、阅读之殇
1、近四成学生没时间阅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对各类课外图书的阅读率达84%。但52.0%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调查同时显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被近四成(36.6%)小学生认为是他们课外阅读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近六成(56.7%)的小学教师也认为这一困难是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之一。
2、近五成学生对名著“不待见”
“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愿读名著,网络文学、言情小说、漫画是他们的首选。”说起这一现象,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的刘老师很是头疼。刘老师是位初中语文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刘老师想了很多办法:设立班级图书角、设立班级读书日、开展读书主题班会等,但是收效不显著。“但是在一些课上,一些学生还偷偷看小说、漫画。”刘老师说,班上完整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到十分之一。
三、阅读之困
影响孩子阅读的消极因素:
1、缺少全民阅读的大环境
2013年7月,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投书媒体,对中国人不读书的现象深表忧虑。孟莎美回忆说,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夜航班上,不睡觉玩iPad 的基本都是中国人,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候机时,德国乘客多在安静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在穿梭购物或大声谈笑、比较价格。
2、家庭缺少读书氛围
一个家庭的读书氛围如何,反映这个家庭的文明程度。中学生家长李女士认为,孩子每天回家后和父母说的话都不多,要求孩子阅读难以实现。然而据调查,大多数中小学生家长则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今天的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很多家长自己没有心情读书。工人、农民家长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没有钱买书,又读不进去,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前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过:“不读书的家庭,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家庭里缺少藏书,家长又很少读书,家长更缺少对孩子阅读内容、方式、方法的必要指导。可想而知,这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读书习惯的养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四、阅读之路
1、推动全民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建设“走向阅读社会”;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个人能读书”。无独有偶,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推动国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立法规划或斥资推动阅读。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法律确定当年为美国“读书年”;1997年,美国政府发起“阅读挑战行动”;2001年,布什政府发布《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教育改革议案,加大阅读改革。2006年,俄罗斯制订《民族阅读大纲》,“培养读者兴趣、鼓励年轻人读书”。1989年,法国创办国家读书节,倡导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法语阅读活动。2001年,日本制订《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2006年,葡萄牙推出“国家阅读计划”……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撰文呼吁“用阅读点亮中国梦”:“一个人阅读的力量,决定个人学习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所有人阅读的力量,决定国家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创造的力量。”
2、让阅读走进家庭
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孙女士介绍,她每天晚上都会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包括阅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等。“通过亲子共读,不仅可以拉近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的兴趣。”孙女士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据研究发现,爱读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尽早养成阅读习惯。爱上阅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终身礼物。
3、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
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曾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指出:“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当学生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教育改革家朱永新先生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学校、家庭、以至于社会教育的层面上,创造一切条件,大力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促使孩子们与好书交朋友。真正做到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阅读,应该成为提升孩子学习、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阅读 环境 培养 习惯
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和我们的生命相始终。不管你愿意读,还是不愿意读,你都得读。读是吸收的过程,贮存的过程,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美国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说:“能够阅读的孩子,是能够学习的孩子,而能够学习的孩子,将在学校和生活中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一、阅读之力
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读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读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读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爱好读书,他在2014年2月初接受俄罗斯记者专访时坦承:“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坦言:“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
二、阅读之殇
1、近四成学生没时间阅读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份“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对各类课外图书的阅读率达84%。但52.0%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调查同时显示,“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被近四成(36.6%)小学生认为是他们课外阅读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有近六成(56.7%)的小学教师也认为这一困难是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之一。
2、近五成学生对名著“不待见”
“现在的学生普遍不愿读名著,网络文学、言情小说、漫画是他们的首选。”说起这一现象,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的刘老师很是头疼。刘老师是位初中语文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刘老师想了很多办法:设立班级图书角、设立班级读书日、开展读书主题班会等,但是收效不显著。“但是在一些课上,一些学生还偷偷看小说、漫画。”刘老师说,班上完整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到十分之一。
三、阅读之困
影响孩子阅读的消极因素:
1、缺少全民阅读的大环境
2013年7月,一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投书媒体,对中国人不读书的现象深表忧虑。孟莎美回忆说,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夜航班上,不睡觉玩iPad 的基本都是中国人,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候机时,德国乘客多在安静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在穿梭购物或大声谈笑、比较价格。
2、家庭缺少读书氛围
一个家庭的读书氛围如何,反映这个家庭的文明程度。中学生家长李女士认为,孩子每天回家后和父母说的话都不多,要求孩子阅读难以实现。然而据调查,大多数中小学生家长则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今天的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很多家长自己没有心情读书。工人、农民家长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收入也低,既没有钱买书,又读不进去,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前苏联作家巴甫连柯说过:“不读书的家庭,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家庭里缺少藏书,家长又很少读书,家长更缺少对孩子阅读内容、方式、方法的必要指导。可想而知,这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读书习惯的养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四、阅读之路
1、推动全民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建设“走向阅读社会”;1995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让世界每个角落的每个人能读书”。无独有偶,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推动国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立法规划或斥资推动阅读。1987年,里根总统签署法律确定当年为美国“读书年”;1997年,美国政府发起“阅读挑战行动”;2001年,布什政府发布《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教育改革议案,加大阅读改革。2006年,俄罗斯制订《民族阅读大纲》,“培养读者兴趣、鼓励年轻人读书”。1989年,法国创办国家读书节,倡导全国乃至全球性的法语阅读活动。2001年,日本制订《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2006年,葡萄牙推出“国家阅读计划”……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撰文呼吁“用阅读点亮中国梦”:“一个人阅读的力量,决定个人学习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所有人阅读的力量,决定国家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创造的力量。”
2、让阅读走进家庭
作为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学生家长孙女士介绍,她每天晚上都会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包括阅读绘本、给孩子讲故事等。“通过亲子共读,不仅可以拉近亲子关系,还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的兴趣。”孙女士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据研究发现,爱读书的孩子其人格特征是温柔、善良、开朗、快乐、幽默、自信、有气质、有同情心,语汇丰富,人际关系良好,在学业上的表现也比较好。所以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从小亲近书籍,崇尚学问,尽早养成阅读习惯。爱上阅读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终身礼物。
3、学校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
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曾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指出:“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学校要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当学生能够认识到,读书可以使精神充实,可以使人远离蒙昧和低俗,可以提升生命的质量,使人觉悟到人之为人的根本,那么他们就会终身与书籍为伴。教育改革家朱永新先生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在学校、家庭、以至于社会教育的层面上,创造一切条件,大力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促使孩子们与好书交朋友。真正做到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阅读,应该成为提升孩子学习、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