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践教学正是基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益探索。本文围绕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实践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69-02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由于社会制度的开放、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讲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座位上一些学生却是心不在焉,毫不在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结果就是:老师在讲着自己的课,而学生在做着自己的事,似乎两者处在不同的时空中。而老师的无奈和痛苦也许正是学生心理状态的缩影。为何两败俱伤,为何双方都找不到在传授和汲取知识时的愉悦感?简单说教和教条式的讲授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学生在课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似乎在被动地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这种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并会使原本先入为主对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强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流于形式,更抹掉了教师和学生的信念和信心,所以,找到突破口去改变这种状态至关重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两大重要的主体,一方是教师,另一方就是学生,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的调动与否,则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下面就这两大主体进行相关的论述:
一、实践教学中教师的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本身就是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许没有不爱听课的学生,只有不会讲课的老师。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学识、技能、经验、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的艺术和其本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接受情况,也就是说教师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开发、利用和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一定要从教师这一基本资源入手。只有建立了高素养的团队,才能培养高品质的学生。“名师出高徒”,老师一定要把学生领进门,不能让学生找不到门或者进不去门,这是师者应尽之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实现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理论人格的素养、优化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基本指导是把实践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通过实践教学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而这一模式的实现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立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修养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师资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让教师身体力行,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也要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用事实说话”,这样的教学才更有说服力。另外,也可以在教师群体中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劳有所得,使其找到被认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进而产生归属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要让学生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热爱,不仅要爱这门课,更要爱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因为只有热爱这一职业的教师才能有敬业精神,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去感染学生,使自身成为被学习的榜样。
二、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建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将理论教学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认知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状况,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当我们把学生置放到一个主体性地位和平等地位的时候,学生会被激发出尘封的热情,而热情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学生的主动参与会让实践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一种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的思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直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是这一环节的关键。
在某种程度上讲,当代大学生虽然有着很强的主动性、探索性、怀疑性、自我选择性,但大多数人喜欢追随潮流、张扬个性,自我认知的意识缺乏,却对所谓的自由有着极度的渴望,即便他们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潮流和自由。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不大,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并在其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多了不同的生命体验,还有就是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而这个“真知”正是课本上有的理论,学生不但有了成就感还会从心里去接受它。只有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认同,才能对其行为产生实效影响。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他们反对也好同意也罢都是思考和思想碰撞的结果,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对这种教育的漠视,视而不见,根本不想走进其中。而实践教学却让他们身临其境,而不是“耳临其境”,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那种冷漠,才能将枯燥的理论和道德教条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和道德的情怀。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增强使命感的一种有力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后台走到前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所以,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被运用和被创造出来。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要求下,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理论课改革的途径,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论文到著作均有问世,归结一点,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有着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观点都不失为有益的探索,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从学校的规模到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从师资队伍再到学生的素质,均有着一定的差异。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把实践教学具有可行性的操作落到实处才是最具有价值的。总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结构的体系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要素。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简介:王雅娟(1976-),女,吉林长春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实践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69-02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由于社会制度的开放、信息的自由流动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讲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座位上一些学生却是心不在焉,毫不在意。“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结果就是:老师在讲着自己的课,而学生在做着自己的事,似乎两者处在不同的时空中。而老师的无奈和痛苦也许正是学生心理状态的缩影。为何两败俱伤,为何双方都找不到在传授和汲取知识时的愉悦感?简单说教和教条式的讲授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学生在课堂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似乎在被动地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这种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并会使原本先入为主对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强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流于形式,更抹掉了教师和学生的信念和信心,所以,找到突破口去改变这种状态至关重要。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两大重要的主体,一方是教师,另一方就是学生,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的调动与否,则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下面就这两大主体进行相关的论述:
一、实践教学中教师的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本身就是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本身的能力和素养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许没有不爱听课的学生,只有不会讲课的老师。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水平、学识、技能、经验、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的艺术和其本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接受情况,也就是说教师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开发、利用和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一定要从教师这一基本资源入手。只有建立了高素养的团队,才能培养高品质的学生。“名师出高徒”,老师一定要把学生领进门,不能让学生找不到门或者进不去门,这是师者应尽之使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实现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理论人格的素养、优化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基本指导是把实践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使之通过实践教学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而这一模式的实现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立全新的教学思维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修养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师资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让教师身体力行,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也要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用事实说话”,这样的教学才更有说服力。另外,也可以在教师群体中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劳有所得,使其找到被认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进而产生归属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想要让学生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热爱,不仅要爱这门课,更要爱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因为只有热爱这一职业的教师才能有敬业精神,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用自己去感染学生,使自身成为被学习的榜样。
二、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建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将理论教学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认知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状况,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当我们把学生置放到一个主体性地位和平等地位的时候,学生会被激发出尘封的热情,而热情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学生的主动参与会让实践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一种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的思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直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是这一环节的关键。
在某种程度上讲,当代大学生虽然有着很强的主动性、探索性、怀疑性、自我选择性,但大多数人喜欢追随潮流、张扬个性,自我认知的意识缺乏,却对所谓的自由有着极度的渴望,即便他们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潮流和自由。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效果不大,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实践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并在其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多了不同的生命体验,还有就是在实践中获得了“真知”。而这个“真知”正是课本上有的理论,学生不但有了成就感还会从心里去接受它。只有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认同,才能对其行为产生实效影响。
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他们反对也好同意也罢都是思考和思想碰撞的结果,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对这种教育的漠视,视而不见,根本不想走进其中。而实践教学却让他们身临其境,而不是“耳临其境”,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那种冷漠,才能将枯燥的理论和道德教条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和道德的情怀。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增强使命感的一种有力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后台走到前台,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所以,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学生参与形式都应当被运用和被创造出来。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要求下,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理论课改革的途径,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论文到著作均有问世,归结一点,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有着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观点都不失为有益的探索,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从学校的规模到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从师资队伍再到学生的素质,均有着一定的差异。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把实践教学具有可行性的操作落到实处才是最具有价值的。总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结构的体系而言,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体要素。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简介:王雅娟(1976-),女,吉林长春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