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师”之形需有“师”之神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中做了尝试。
  【导学提纲】
  1你知道语文教学中的“意象法”知识吗?
  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
  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景、人、事。
  法,即“怎么写的”,主要是表达技巧。
  2你如何将“意象法”知识融入自主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自主预学】(阅读课文,找出内容)
  1理解这首诗歌
  2“意象法”知识的运用
  【合作讨论】(小组长总结记录)
  1鉴赏诗歌的“象”
  物:北固亭、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巷陌。
  景:临江怀古图人: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悲愤”的诗人形象。
  事:诗人想保家卫国,却报国无门。
  2鉴赏诗歌的“意”——思想和情感
  辛弃疾要抒发的情感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3鉴赏“法”(表达技巧等)
  词中用典孙权对比英雄业绩—可悲现实;刘裕—刘义隆;扬州路—佛狸祠;廉颇—自己。
  用意:借古讽今。
  【交流展示】
  小组长展示本组讨论结果,时间为3分钟。
  【课堂检测】(略)
  【拓展延伸】
  问题:①作者辛弃疾的文风和创作的特点。②典故的大量运用是否合理?
  材料:①意象法的知识点内容;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③典故的具体内容。
  自我评价表分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堂检测、课后延伸四部分。学生根据表现自主打分,适度调整学习状态。
  评审标准:
  A级(80~100分):自主完成预习要求并有新的收获,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检测正确,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梳理和探究。
  B级(60~80分):完成预习要求,参与课堂讨论,检测正确,完成知识点整理。
  C级(40~60分):基本完成自主预习,参与课堂一般,检测一般,基本理解学习内容。
  D级(0~40分):未完成预习要求,未参与小组讨论,检测效果不佳,不能梳理知识点。
  在此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中,“自主预学”在课前完成,“合作讨论”在课堂完成,课堂教学按“531”结构进行,即5分钟同组交流、完善学案,30分钟合作讨论、交流展示,10分钟课堂检测、评价反馈。这一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实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导师考核制”的作用。
  一、无师之形
  1设定合理的预习内容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预习内容,学习任务、内容具体明确,合理的预习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按“导读”提示自学,在预习的过程中,适度提出质疑,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合理的预习设计体现了任务前置、教学互动、以学定教,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精心设计学案,创造自学情境
  精心设计学案,体现教师导学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原则。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变教为导,以导促学,渗透各个环节,实现目标引导、预习引导、课堂参与引导和自我评价引导,让教师的作用在无形之中发挥。如“自主预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初步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合作讨论”围绕问题进行,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了导学结合、学思结合。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3学生自主建构,动态生成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动态生成。教学活动要解决课堂面临的问题,理解与消化知识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处理与解决,进而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强调动态生成价值。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自主建构的过程;不再是“接受式学习”,而是“创新性学习”。
  4自我评价,师生共评
  依据一定标准进行的自我评价,实质是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意识和行为的反思和调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对自我的情况了解,学习的主动性就相应提高,达到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激励和自我改进。在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体系中,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更是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有师之神
  1教师始终是不能缺席的“主导”
  教师是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操盘手”,要对教学有宏观把握,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可能”。教师在教学的所有环节彰显作用,即虽然是无“师”之形却需要有“师”之神。一般情况下,学生要依托文本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研究与思考。因此,教师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更显重要。
  2尊重学生自主水平的差异性
  从单个主体发展的角度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会自动生成,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才能逐渐完善。教师对不同自主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指导与点拨,可以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避免自主学习指导实践的简单化,提升自主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的指导将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3重视激励的作用
  教师要合理有效地激励学生,对行为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学生自身的不足,思考在改进学习策略方面的借鉴价值。教师要对榜样行为的内涵和实质进行解析,通过指导,使学生将榜样的策略内化为适合自己行动的策略,促进学生对原有学习状态进行反思和调整,对激励进行积极吸收和运用。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释放自身的学习潜能,做自主发展的成功学习者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学生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技能,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及发展中达到更加卓越的水平。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校本化行动研究》[课题批号:DHA1202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第三中学(212400)
其他文献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每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往往不尽相同。当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逐步摈弃了传统阅读教学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摈弃了千篇一律的“参考答案”,摈弃了教师主宰一切的“独角戏”,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出现了灵动与生机。然而,自新课标颁布以来,由于我们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理解不够深入,在实践中不知不觉走入诸多误区。面对教学实践中的诸多误区,我们如
期刊
语文教学是浸润情感的教学。语文教学唯有贴近学生心灵,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身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教学活动推进学生知行合一,才能在理性和情感上对文本的价值真正产生双重的认同。  一、书读通,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对高中生提出“书读通”的要求似乎太低了,然而,到现实中去看一看,我们会发现,现在的高中课堂读书声真的太少了,一味地听,一味地讲,表面上是加快了疏通文本的节奏,实际上是慢了,少了自我体验的过
期刊
2015年高考已经曲终人散,对各省高考试卷的分析则方兴未艾。福建省高考将在2016年回归全国卷,把握全国卷作文命题的特点与精神是摆在福建省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笔者通过比较近几年福建卷与全国课标卷的作文命题,找到应对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对策,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2015年福建卷的作文题目是关于“路”的三句话: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有意思的。如
期刊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派”最杰出的代表,其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诗中画”“有声画”的有机统一  《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了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王维精通音乐,二十岁举进士,官职为大乐丞,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乐官。他还擅长绘画,他的名画《雪溪图》和《袁安卧雪图》广为后人学习借鉴,他是和阎立本、吴道子并
期刊
前些年,有人提出“语文教学不应担负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教育任务”的观点,致使语文教学在一段时间走向偏重艺术感悟与鉴赏的单行道,与魏晋文坛刮起的奢靡文风类似。且不说“古来文史不分家”,就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来说,从《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唐代韩愈提出的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文学作品无时不承担着道德品质教育的功能。而世世代
期刊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纲规定的必考内容,也是高考语文极具变化性与区分度的板块。它命题材料广泛,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文本具有新、宽、严、精的特点,题干客观、主观型兼顾,可以根据整体试卷命制要求进行设置,难易宏微主客时空变化丰富,考查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各个层面。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备考的一个潜在难点。在以往的备考训练中,学生大多停留在习题技巧解析层面,
期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还不够强,作文水平还不够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高考总分值150分,其中作文分值60分,占40%,分量不轻。近几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平均得分一般在38分~40分,得分率只有60%。多次担任广东高考作文阅卷组负责人的陈妙云教授曾感慨“作文备考任重道远”。  高考作文应该是语文考试中难度系数最高、考查级别最高、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道考题,也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中,抛却公开课、比开课的装饰之举,于文本的逻辑当中体验语言的力量,应当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必要之举。《烛之武退秦师》(以下简称《烛》)一文作为文言文名篇,可作为基于逻辑获取语言力量的较好载体。  一、语言的力量来自于逻辑  《烛》文需要感受的语言特点,其实不在文言文本身,而在于基于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感受一种说服力量。说白了,为什么烛之武能够退秦师,是本文需要理解的一个重点。  退秦师的背景是
期刊
进入高三,随着练习、测试等工作量的加大,试卷(习题)讲评课,就成了高三年级一个常态化的重要课型。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使之效益最大化,是摆在高三教师面前的课题。  一、明确试卷讲评课的目的  试卷讲评课的内容及其重点应放在试卷中所出现的问题上,而不是仅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教师首先要熟知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或这类问题。不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错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感到有些问题学生理解不了或是体会不到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所讲的内容离学生太遥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更容易被理解和体会。  一、何为情境  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靡于欧美的一种认识理论——建构主义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它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非客观性,就是说,知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