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啊,项伯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中关于鸿门宴的记载,故事跌宕起伏、危机四起,却处处峰回路转且惊心动魄。有一个人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人不是老奸巨猾、城府极深的刘邦,不是寡谋深算、胸无城府的项羽,也不是足智多谋、运筹自如的张良,不是老谋深算、用心良苦的范增,更不是勇猛无比、壮士之威的樊哙,当然更不会是搬弄是非的势力小人曹无伤,而是项羽的叔父项伯。
  项伯,早年曾经因杀人被官府追捕,幸而被当时的流浪贵族张良所救,才免于杀身之祸。项羽统兵后,他担任左尹,随项羽进入汉中。
  《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愤怒,就發布命令要攻打刘邦。项伯立刻想到跟随刘邦的张良,担心自己的救命恩人有危险,于是连夜跑到刘邦军营访张良,使刘邦有机会知道项羽的意图,变被动为主动,到项羽营中请罪,因而有机会逃脱了灭亡的命运。
  项伯于危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必报,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实在难能可贵。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此时的刘邦与项羽已成为一对政治上的生死对手。自己身为楚军阵营的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他应该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实际上,要让张良离开霸上,可以有多种借口,未必一定要把实情相告知。当真话有泄露军机之嫌时,说些善意的谎言,未必不可以。之后刘邦极尽恭谦之能事约见他,对他又是献酒为寿、事如兄长,又是做儿女亲家,简直热得像盆火,并虚情假意地表明对项王的一片忠诚之心。其实刘邦不过是借此愚弄项伯,把他当作自己政治上的工具罢了。可是心地敦厚、善良的项伯竟全部信以为真,完全相信了刘邦的忠诚,而甘愿做刘项的调解人,要项羽“善遇之”。同时还使项羽对此做出了承诺。在项伯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应当没有考虑到后果,因为在他的意识中,项军是战无不胜的,所以他只考虑到眼前,先救人再说。项伯目光如此短浅,顾小义而失大义,实在是糊涂之极。
  在次日的鸿门宴上,范增不断暗示项羽杀刘邦,而项羽果然信守诺言,善遇刘邦,对范增的暗示默然不应。范增是一计不成,又施二计,召来相庄即席舞剑,意在杀沛公。而项伯看出其中的危机,立刻拔剑对舞,常用身体遮蔽刘邦,使相庄无法下手。在他看来,要保全恩人张良,还要使张良的恩主刘邦安然无恙,这样才算救人救到底了,何况刘邦可说是自己请来的客人,而且昨晚自己与刘邦又结为儿女亲家,那就更有义务保护刘邦了,这是自己应尽的道义、责任啊。此时的项伯依然看不到楚汉之间生死存亡的利害关系,缺乏危机意识,使得刘邦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如此庇护刘邦,恐怕也只能用“糊涂”来解释了。
  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但这个叔父并没有给项羽带来什么帮助,反而在几个关键时刻,糊里糊涂地帮助了项羽的对手刘邦。是他,把军机泄露给了刘邦,为刘邦提供了一次沟通的机会;是他,以叔父的身份使项羽许下“善遇之”的诺言,并信守承诺;又是他,以叔父的身份在刘邦危急之时亲自出来保护,使刘邦在鸿门宴上免于一死,变被动为主动,最后成就了汉朝几百年的历史。而项羽因为有这样一个叔父,在年仅32岁时只能在乌江边自尽了,而项羽本来是可以轻而易举地灭掉刘邦的。
  项伯,一个善良敦厚,但缺乏远见、才智驽钝的平庸糊涂之辈,不仅改变了刘邦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侄儿项羽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其他文献
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课程改革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课改学习中,我们有了许多疑问: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探索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应有哪些变化等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新一轮课改强调了对教师进行
期刊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更新,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
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势在必行的,我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每个教师必须认识到,应试教育是片面教育,甚至导致扼杀掉一部分人才。因为,它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却忽略了多数中差生,它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德育;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轻视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期刊
每当学期结束,班主任又该给学生写评语了。检查学生成绩册,对学生的评语大同小异,如“学习努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这些八股式的套话到底有多大作用,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启迪和反思?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深思其内涵,学生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通常一个学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的综合性、启发性的书面语言,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常规性内容。学生在一定时期各方面
期刊
恢复高考以来,材料作文曾经是高考的主要命题形式。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典故等等。材料作文题目的要求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要求读一篇文章后写读后感,有的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议论文,有的要求根据图画、图表写一段说明文字,还有的要求以提供的材料为开头续写,或根据材料扩写、缩写。 
期刊
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有很多,课前习作点评可谓是众多方法中为学生写作助跑的较有效方式。这是我从教十几年的深刻体会。现把具体做法诉诸笔端,以飨同仁。  课前习作点评在每节语文课开课前进行,每节课按一定的顺序安排一个学生来担任习作点评的主角,首先让学生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接着进行点评,然后其他学生与习作点评者现场交流,最后教师做强调补充。  用来点评的习作,来源有三种:一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二是学生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然而“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缺乏素材,教师缺少指导方法等已成为困扰新形势下作文教学的普遍现象。针对现状,笔者谈一下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帮助学生选择、挖掘写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孩
期刊
《守财奴》一文在刻画葛朗台贪婪成性、爱财如命的性格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常规手法,同时,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衬托手法。应该说,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是巴尔扎克在该文中的成功尝试。  且看句子: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  葛朗台从庄园回家,上楼到妻子的房里,看见妻子和女儿正捧着查理寄存在欧也妮处的梳妆匣时,眼光瞪着匣子上金板的怪異神情把
期刊
从1999年开始的话题作文象常春藤一样延续至今,这种类似“说开去”的题型,用一段提示性语句明确话题,使作文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作文”。  然而,如何写好这种话题作文呢?我们必须要掌握话题作文审题方略:    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话题材料,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新鲜话题    拿2000年高考作文来说,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  1、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在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的为人特点。  2、我让学生抓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