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写法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恢复高考以来,材料作文曾经是高考的主要命题形式。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一幅漫画,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一组素材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典故等等。材料作文题目的要求也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要求读一篇文章后写读后感,有的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写议论文,有的要求根据图画、图表写一段说明文字,还有的要求以提供的材料为开头续写,或根据材料扩写、缩写。
  从高考实践来看,材料作文多以议论文为主。议论文类的材料作文,就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交给考生,让考生从材料中发现“中心论点”,自己拟题、展开议论。除了议论文的一般写作要求外,材料议论文应该特别注意审题,要求紧扣材料,准确地确定中心,完整地理解命题的各项“指令”。比如那道《挖井》(漫画)的作文题,有同学确定的论点是要锲而不舍——这就偏题了:其实画中人只是感到下面没有水,想换个地方再挖而已。他的毛病是目标不明、瞎使劲。所以这道题应确立这样的中心论点:只有看准目标,锲而不舍,才能成功。
  下面举例说明:
  题型1:寓言类材料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对于登山者来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考点分析:这是一篇典型的材料作文,材料本身文字不多,但是寓義比较隐晦,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含义,写作中就会出现偏题现象,而这正是材料作文的大忌。
  解题思路:要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含义,首先要从“高山”与“沙子”的关系入手。“远方的高山”显然是跋涉者的目标,而“鞋子里的沙子”则应是前进路上的“干扰物”。“鞋子里的沙子”跟“高山”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不起眼的,但使人疲惫的不是那巍峨的“高山”,而是那些不起眼的“沙子”。这就是说,让人疲惫的、影响人们前进的不是目标的远大,也不是为了实现目标所作的劳作,而是被我们自己所忽视的许许多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比如小缺点、小错误、小毛病、小困难、小挫折。这样,材料的含义就显豁了,写作的中心也就明确了。
  题型2:事例类材料
  例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人安迪,右手只有4个手指,他是一名优秀的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但是做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他的梦想,虽然安迪具备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几乎所有的条件,但是各电视台的负责人看到他残疾的手就都回绝了他。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之后,安迪终于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在试镜的时候安迪按电视台的意见戴着仿指手套,以最自然的态度去面对观众和自身的缺陷,由于真诚、自信、充满魅力的主持,安迪受到了热烈欢迎,成为一名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观众来信不断,他们热情赞美了安迪的主持艺术,对于他面对缺陷的坦率给予了热烈的赞美,观众接受了他的缺陷。
  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考点分析:材料是源于生活的真人真事,写这类文章不能就事论事,写一般的表扬稿,而要有理性的发掘,要能给人以启示。
  解题思路:(1)选拔人才时要看到人才的长处,不能只看到缺陷。如一个刚正方直的干部年轻有为,但有时性格比较暴躁,此时就应该取其长而弃其短予以重用。(2)谈人的性格:突出的优势与突出的缺陷常常是并存的。如聪明的人往往不够勤奋,性情温和的人往往缺乏魅力,能言善变的人往往会流于八面玲珑。(3)缺陷还是优势,要看环境的要求。如谦虚谨慎在中国是美德,到了美国就成了没有能力的表现,人才就有被埋没的危险。(4)缺陷也是一种美,如维纳斯的雕像,比萨的斜塔、各种历史遗址或废墟等,自有其完整或完美所不能替代的美。(5)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扬长避短,才能成功。如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差,因而放弃应用物理而转向理论物理学,才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
  题型3:问题类材料
  例题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和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尤其是现在我国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某一中学老师投书当地媒体,认为当今的学生不缺少沟通,不缺少激励,少的是管教。
  激励、赏识,批评、管教,孰是孰非?对这一问题,你的看法如何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参与讨论。
  考点分析:84年高考题是对中学生作文发表看法,89年高考题是给填报志愿时思想困惑的同学写信,这类题目一般是就一个现实问题提出几种互相对立的观点,孰是孰非,要你回答,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思辩性。这类题目,材料中的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对其加以阐发。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略显平淡的作文题,难度不高,因为贴近学生生活,所以都有话可说,但也正因为如此,写出的作文很容易流于平庸,考生可在论证和语言上作些突破。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引导者,班级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班主任的精心策划、组织。为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总体把握,善于抓住关键环节,把握外界环境与学生心理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有效的教育效果。    一、抓关键时间    在日常管理中抓关键时间是提高管理质量、增进学习效率、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1、抓新生入学的时间。新生入学是
期刊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潜在的创造智能。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去发现、去调查,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沉睡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使之升华,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能力呢? 方法和渠道是很多的,但笔者认为不可不注意以下四点:    一、最佳心态的形成与潜在创造智能的诱发     大量实验证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
期刊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培训班,这个培训班邀请了深圳中学的教师给参加培训的老师上课。在课上,参加培训的广大高中骨干教师与深圳中学的老师们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并观看了深圳中学老师们在推行新课程标准中的示范课,广大参训人员认为:深圳中学推行新课程之所以能够取得效果,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学生综合素质较好,基础较扎实;学生学习条件较好,学习环境优良;学校教学设施较为先进,每个教室都配备了
期刊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語文界的老前辈的话,肯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和发展语感的方法和途径有三:一是在诵读中积淀语感;二是在品味中领悟语感;三是在应用中强化语感。下面我就在品味中领悟语感来谈点体会。  我在教余秋雨先生的《信客》这篇课文时,着重品味余秋
期刊
一、尝试的缘由    1、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这是由于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显然,这是个借口
期刊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典范。这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效果當然不会好。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
期刊
当前,基础教育已进入课程改革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课改学习中,我们有了许多疑问: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探索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应有哪些变化等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研究。新一轮课改强调了对教师进行
期刊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或更新,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期刊
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势在必行的,我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    每个教师必须认识到,应试教育是片面教育,甚至导致扼杀掉一部分人才。因为,它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却忽略了多数中差生,它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德育;它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轻视能力的培养。而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期刊
每当学期结束,班主任又该给学生写评语了。检查学生成绩册,对学生的评语大同小异,如“学习努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这些八股式的套话到底有多大作用,能让学生得到多少启迪和反思?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深思其内涵,学生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通常一个学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的综合性、启发性的书面语言,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常规性内容。学生在一定时期各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