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网络发展迅速,高中学生的世界观受到了巨大冲击,在给学生的思想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网络发展给高中德育带来的机遇和种种挑战,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发展环境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机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23-01
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网络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大量不健康信息的涌现使许多身心智力还未发育完全的学生迷失了方向。
一、网络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教育工作中利用网络工具,师生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环境进行交流,同时网络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们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网络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同时网络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高中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查阅资料,还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进行交流,共享教育资源,这些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且网络不会被学生排斥,教育效果也比传统教育好得多。网络的发展有利于高中生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利用得当,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思想,形成独立人格。
二、网络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网络的发展也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学生可能以与平时生活完全不同的性格与人交往,获得极大满足,从而沉溺于人机对话,造成人格障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而且网络信息量大且参差不齐,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的信息充斥其中,若没有正确的引导,由于高中生的思想还未成熟,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网络的匿名性也会助长学生的不当行为,对于网络的无束缚性自控能力较低的学生常常会放纵自己的言行,由于对网络法律不了解常常会出现网络犯罪行为。
三、网络时代要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社会的全球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包罗万象,道德束缚少,对于思想还未健全的高中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完善思想建设。
1.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
首先,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为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在学校官网上设立专题网页,在校园BBS中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板块,这样可以为学生传输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德育信息,校园BBS的管理员还可以适当引导,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强烈的政治导向,取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设立网站为学校德育工作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24小时都可以在网站上学习。多媒体集声音、图片、影像、文字于一体,网络上的德育教材给学生的感官体验更为强烈,受到的德育体会也就更深,再者这一措施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校园网要设立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定,加强校园网管理,及时清理不健康内容。
2.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配套机制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具备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自觉宣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责任感,同时掌握社会资讯,懂得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能够解决在沟通上出现的问题,对网络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网络特征,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网络上进行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开拓进取,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道路不断探索。
德育工作要想有成效关键是在于学生的吸收,创新的教育模式要以学生群体为中心,找出最适合他们的模式,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对网络技术加以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思想教育课摆脱枯燥无味,增加趣味吸引学生注意,实现现代教育的立体化,同时考虑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应以引导为主,理解学生,强行灌输思想政治知识只会适得其反。人机交流容易造成学生孤僻,对外界冷漠,对现实世界产生排斥,中学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会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现实生活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人群,多与他人交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氛围,网络中的交互性强,情感体验也多,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大量的情感交流,一方面培养了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抵制不良信息,保持思想的健康发展。
总之,面对网络这一挑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攻占这片新阵地,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思想建设,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管彦兵.运用网络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科学大众,2009(5)
2 朱镜秋.网络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 高美珊.略论互联网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机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23-01
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网络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但大量不健康信息的涌现使许多身心智力还未发育完全的学生迷失了方向。
一、网络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教育工作中利用网络工具,师生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环境进行交流,同时网络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们得以在虚拟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网络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同时网络内容丰富、覆盖面广,高中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查阅资料,还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进行交流,共享教育资源,这些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且网络不会被学生排斥,教育效果也比传统教育好得多。网络的发展有利于高中生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利用得当,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思想,形成独立人格。
二、网络发展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网络的发展也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学生可能以与平时生活完全不同的性格与人交往,获得极大满足,从而沉溺于人机对话,造成人格障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少。而且网络信息量大且参差不齐,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的信息充斥其中,若没有正确的引导,由于高中生的思想还未成熟,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网络的匿名性也会助长学生的不当行为,对于网络的无束缚性自控能力较低的学生常常会放纵自己的言行,由于对网络法律不了解常常会出现网络犯罪行为。
三、网络时代要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社会的全球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包罗万象,道德束缚少,对于思想还未健全的高中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完善思想建设。
1.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
首先,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为学校进行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在学校官网上设立专题网页,在校园BBS中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板块,这样可以为学生传输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德育信息,校园BBS的管理员还可以适当引导,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强烈的政治导向,取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设立网站为学校德育工作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24小时都可以在网站上学习。多媒体集声音、图片、影像、文字于一体,网络上的德育教材给学生的感官体验更为强烈,受到的德育体会也就更深,再者这一措施也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校园网要设立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定,加强校园网管理,及时清理不健康内容。
2.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配套机制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要具备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自觉宣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责任感,同时掌握社会资讯,懂得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心理,能够解决在沟通上出现的问题,对网络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网络特征,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网络上进行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开拓进取,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道路不断探索。
德育工作要想有成效关键是在于学生的吸收,创新的教育模式要以学生群体为中心,找出最适合他们的模式,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对网络技术加以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思想教育课摆脱枯燥无味,增加趣味吸引学生注意,实现现代教育的立体化,同时考虑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应以引导为主,理解学生,强行灌输思想政治知识只会适得其反。人机交流容易造成学生孤僻,对外界冷漠,对现实世界产生排斥,中学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会影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现实生活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进人群,多与他人交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氛围,网络中的交互性强,情感体验也多,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大量的情感交流,一方面培养了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抵制不良信息,保持思想的健康发展。
总之,面对网络这一挑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攻占这片新阵地,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思想建设,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管彦兵.运用网络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科学大众,2009(5)
2 朱镜秋.网络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 高美珊.略论互联网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