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曾是亲友眼中的不孝子:連父亲去世那年在内,30年都不回家。父母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兄弟姐妹们也都骂他“忘恩负义”。人们不知道的是,他竟是离国家机密最近的人。他就是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
30年后,已经93岁的老母亲得知儿子不回家的真相后,把儿孙们叫到身边说:“你们要理解和原谅老三(黄旭华),在我心里他是个大孝子,因为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那个小岛只有编号
2016年10月22日,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人,被请上央视“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节目。老人娓娓地叙述自己的经历,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在他演讲过程中,观众们除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外,还几次抹起了眼泪。
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感慨地说:“我也不怕得罪之前的嘉宾了,做这个节目四年了,这是我听过的最震撼人心、最让人心情无法平复的一场演讲……”
这位老人就是黄旭华。他1926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玉湖镇,1945年,黄旭华被保送至南京中央航空学院。但他的志向是造船,遂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在上海某研究所工作。1954年,他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引起军方重视。
“1958年春的一天,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和黄旭华一样到北京“开会”的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大家开会,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研制核潜艇。会上,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研究核潜艇当然不能在北京,得去海上,而且这项工程特别机密和危险,必须远离人烟。“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我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小岛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只有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黄旭华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联系父母只有信箱
出于方便工作和保密的需要,研究所很快将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也从上海港务局调到北京。李世英也知道什么都不能说,所以,黄旭华一家从此就在父母面前“消失”了,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让黄旭华为难的是,还得对父母“撒谎”。1957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过春节,临回上海时,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不管怎么说,现在社会安定了,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黄旭华点头答应。之后他却食言了,每每父母问起,他都以“出差”为由搪塞。
由于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黄旭华每逢年节都会给老人寄钱,以此表达孝心。但有一次父亲发火了,把黄旭华汇的钱退了回去,姐姐也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面对那张退回来的汇款单,黄旭华心中五味杂陈,欲哭无泪,还不能多解释。
经过黄旭华及其团队的努力,1964年,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终于下水了,1970年正式服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战争对核潜艇的精度和下潜深度要求越来越高。1988年,黄旭华决定做下潜300米深海实验:“核潜艇有几十万个零部件,几百公里长的管道和电线,更有无数条焊缝和核反应堆,而下潜300米深海,水下压力是水面的几十倍,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会艇毁人亡。”
大家难免有些担心,有人甚至留下了遗书。“我一看,这样不行,做什么事都要有必胜的信心。”已经62岁的黄旭华当即表示,自己会和大家一起下潜至300米深海。见总设计师如此态度,所有人的精神才慢慢放松下来。
“话虽这么说,但任何人也不敢保证不出现万一,所以我也悄悄地留下了遗言。我对老伴交代:假如我回不来了,一定要告诉我的父母,他们的儿子虽然没能对他们尽孝,但没有辜负他们,更没有辜负国家。”
核潜艇在不停地下沉……距离下潜的目标越近,下潜的速度越慢。终于,指针指示在-300米上,潜艇经受住了考验。直至潜艇上浮到-100米的安全区域内,艇内才欢呼起来。
“毕竟年岁不饶人,不能跟那些年轻的艇员比,我发现我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事后经证实,黄旭华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1958年到1988年,整整30年,为了保密,黄旭华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父母。父母也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单位、办公地址、家庭地址和电话。
1988年,黄旭华父亲因为脑梗死到北京看病,想让儿子帮忙找知名专家看看。谁知家人除了那个内部信箱外,没有黄旭华其他任何联系方式。母亲只好让女儿写信联系黄旭华。寄给他的信中转了好几次,等半年后他收到信时,父亲已经去世多日……
“就算父亲没有去世,我也没有时间陪他,更不可能回去,因为当时正在准备下潜300米深海实验,国家那么需要我,我根本走不开。”夜深人静时,黄旭华只能带着妻女,在父亲的照片前流着泪,给父亲磕几个头……
然而,老家的亲人和乡邻们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家,是做儿子的大不孝。
就在这时,有人在上海《文汇月刊》上看到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觉得上面写的“黄总设计师”有些像黄旭华,就把杂志拿给黄旭华的老母亲看。93岁的老母亲把那篇报告文学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都是泪水。文章中虽然并没写黄旭华的名字,也没有照片,但文中有一句“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母亲认定那篇文章写的就是儿子黄旭华,也终于明白了儿子为什么30年都不回来看望父母的原因。
当年年底,组织上明确表示黄旭华的工作可以逐渐公开了,他便第一时间带着老伴和3个女儿赶回老家海丰。面对曾经非常精干,如今腰身弯曲、满头银发的老母亲,黄旭华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妈,儿子不孝,到现在才回来看您……”老人也哭了,她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30年没见的儿子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个道理妈懂,妈不怪你……”
母亲亲自陪着黄旭华给父亲上坟:“陆游在一首诗里说‘家祭无忘告乃翁’,我相信你爸一定也原谅了你。”黄旭华跪在父亲的坟前,忍不住失声痛哭:“都说养儿防老,我不仅30年没来看你,甚至没给您送终。爸,你能原谅我吗……”
黄旭华说:“自从选择了这一行,我就做好了被人误解的思想准备,只是没想到连父母都无法关照。虽然我对不起父母和兄弟姐妹,但我为祖国尽了力;虽然一路走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我骄傲于在祖国江海中驰骋的核潜艇,我无怨无悔,这一生值了!”
(摘自《家庭》2017年第11期)
30年后,已经93岁的老母亲得知儿子不回家的真相后,把儿孙们叫到身边说:“你们要理解和原谅老三(黄旭华),在我心里他是个大孝子,因为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那个小岛只有编号
2016年10月22日,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人,被请上央视“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节目。老人娓娓地叙述自己的经历,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在他演讲过程中,观众们除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外,还几次抹起了眼泪。
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感慨地说:“我也不怕得罪之前的嘉宾了,做这个节目四年了,这是我听过的最震撼人心、最让人心情无法平复的一场演讲……”
这位老人就是黄旭华。他1926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玉湖镇,1945年,黄旭华被保送至南京中央航空学院。但他的志向是造船,遂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在上海某研究所工作。1954年,他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引起军方重视。
“1958年春的一天,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和黄旭华一样到北京“开会”的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大家开会,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研制核潜艇。会上,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研究核潜艇当然不能在北京,得去海上,而且这项工程特别机密和危险,必须远离人烟。“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我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小岛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只有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黄旭华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联系父母只有信箱
出于方便工作和保密的需要,研究所很快将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也从上海港务局调到北京。李世英也知道什么都不能说,所以,黄旭华一家从此就在父母面前“消失”了,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让黄旭华为难的是,还得对父母“撒谎”。1957年他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过春节,临回上海时,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不管怎么说,现在社会安定了,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黄旭华点头答应。之后他却食言了,每每父母问起,他都以“出差”为由搪塞。
由于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黄旭华每逢年节都会给老人寄钱,以此表达孝心。但有一次父亲发火了,把黄旭华汇的钱退了回去,姐姐也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面对那张退回来的汇款单,黄旭华心中五味杂陈,欲哭无泪,还不能多解释。
经过黄旭华及其团队的努力,1964年,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终于下水了,1970年正式服役,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战争对核潜艇的精度和下潜深度要求越来越高。1988年,黄旭华决定做下潜300米深海实验:“核潜艇有几十万个零部件,几百公里长的管道和电线,更有无数条焊缝和核反应堆,而下潜300米深海,水下压力是水面的几十倍,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会艇毁人亡。”
大家难免有些担心,有人甚至留下了遗书。“我一看,这样不行,做什么事都要有必胜的信心。”已经62岁的黄旭华当即表示,自己会和大家一起下潜至300米深海。见总设计师如此态度,所有人的精神才慢慢放松下来。
“话虽这么说,但任何人也不敢保证不出现万一,所以我也悄悄地留下了遗言。我对老伴交代:假如我回不来了,一定要告诉我的父母,他们的儿子虽然没能对他们尽孝,但没有辜负他们,更没有辜负国家。”
核潜艇在不停地下沉……距离下潜的目标越近,下潜的速度越慢。终于,指针指示在-300米上,潜艇经受住了考验。直至潜艇上浮到-100米的安全区域内,艇内才欢呼起来。
“毕竟年岁不饶人,不能跟那些年轻的艇员比,我发现我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事后经证实,黄旭华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1958年到1988年,整整30年,为了保密,黄旭华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父母。父母也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单位、办公地址、家庭地址和电话。
1988年,黄旭华父亲因为脑梗死到北京看病,想让儿子帮忙找知名专家看看。谁知家人除了那个内部信箱外,没有黄旭华其他任何联系方式。母亲只好让女儿写信联系黄旭华。寄给他的信中转了好几次,等半年后他收到信时,父亲已经去世多日……
“就算父亲没有去世,我也没有时间陪他,更不可能回去,因为当时正在准备下潜300米深海实验,国家那么需要我,我根本走不开。”夜深人静时,黄旭华只能带着妻女,在父亲的照片前流着泪,给父亲磕几个头……
然而,老家的亲人和乡邻们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家,是做儿子的大不孝。
就在这时,有人在上海《文汇月刊》上看到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觉得上面写的“黄总设计师”有些像黄旭华,就把杂志拿给黄旭华的老母亲看。93岁的老母亲把那篇报告文学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都是泪水。文章中虽然并没写黄旭华的名字,也没有照片,但文中有一句“黄总设计师的夫人李世英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母亲认定那篇文章写的就是儿子黄旭华,也终于明白了儿子为什么30年都不回来看望父母的原因。
当年年底,组织上明确表示黄旭华的工作可以逐渐公开了,他便第一时间带着老伴和3个女儿赶回老家海丰。面对曾经非常精干,如今腰身弯曲、满头银发的老母亲,黄旭华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妈,儿子不孝,到现在才回来看您……”老人也哭了,她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30年没见的儿子说:“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个道理妈懂,妈不怪你……”
母亲亲自陪着黄旭华给父亲上坟:“陆游在一首诗里说‘家祭无忘告乃翁’,我相信你爸一定也原谅了你。”黄旭华跪在父亲的坟前,忍不住失声痛哭:“都说养儿防老,我不仅30年没来看你,甚至没给您送终。爸,你能原谅我吗……”
黄旭华说:“自从选择了这一行,我就做好了被人误解的思想准备,只是没想到连父母都无法关照。虽然我对不起父母和兄弟姐妹,但我为祖国尽了力;虽然一路走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我骄傲于在祖国江海中驰骋的核潜艇,我无怨无悔,这一生值了!”
(摘自《家庭》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