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九宫穴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心脾九宫穴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心脾九宫穴结合耳压治疗,一周两次;留针30 min,补法为主;耳压两耳交替,一周两次,补法为主;对照组:普通针刺。观察2组治疗前后疲劳量表(FS-14)评分,同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疲劳量表(FS-1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脾九宫穴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心脾九宫穴;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1-0070-02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健康人群中发生原因不明的强烈的全身乏力、低热、咽痛、淋巴结痛、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精神神经症状,并长期持续、反复发作,是一种疲劳性疾病[1]。慢性疲劳综合征在 20-50 岁的脑力劳动者中更为常见,由于这类患者人群工作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致免疫力下降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极大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治疗以改善相关症状为主,尚无特效药。笔者采用心脾九宫穴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JP2]全部病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的门诊和住院部以及心理科门诊符合心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按照单盲、随机、对照设计原则,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20例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0~59岁,平均(4226 ± 812)岁;病程6~24月,平均(1608 ± 812)月。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9~60岁,平均(4182 ± 906)岁;病程5~24月,平均(1622 ± 717)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JP]
  12纳入标准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西医的诊断标准。按照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修订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持续不少于6 个月的不明原因持续、反复发作的疲劳症状,在充分休息后无法缓解,并且目前的工作、生活、接受教育能力明显下降。同时具备以下兼症的4项:①记忆力、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硬、腋窝淋肿大;④肌肉疼痛;⑤多关节疼痛,无关节红肿;⑥反复非器质性头痛;⑦不解乏的睡眠;⑧运动后持续疲劳感>24 h。
  (2)心脾两虚型: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JP2]
  13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可用原发病解释的慢性疲劳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自身患有红斑狼疮等免疫类疾病,肝硬化等肝脏类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等。[JP]
  14方法治疗组:心脾九宫穴见图1~2,取穴和针刺顺序为:(1)关元(2)左内关(3)右足三里(4)右内关(5)气海(6)左三阴交(7)左足三里(8)右三阴交(9)中脘;一周两次;留针30 min,补法为主;应用苏州市华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无菌针灸针(025×40mm);耳压取穴:心、肾、脾、神门、肾上腺,双耳交替,一周两次,补法为主;应用上海泰成王不留行子耳贴。
  对照组:针刺选取相同的穴位,由下而上常规针刺治疗,不进行九宫布图,补法为主。
  2组5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5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标准评判2组患者临床疗效。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减少≥2/3。 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症状减少≥1/3,但不足2/3。 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症状减少<1/3。
  16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 SPSS200 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CFS患者治疗前后疲劳量表(FS-14)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的(FS-1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疲劳量表(FS-1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讨论
  八卦九宫在《易经》中便有记载,九宫数理无论以何种顺序相加均为15,达到一个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的健康无论从力学的角度还是阴阳的角度均讲究一个平衡,阴阳平衡,气血自和。《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古人认为八卦、九宫、五行、三才、两仪等都在数中,且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术数”者,既讲数又讲它的法。心脾九宫穴是将所选用的穴位根据《灵枢·九宫八风》的后天八卦九宫图式集成,以巽、离、坤、震、坤、兑、艮、坎、乾九个方位布局,它恰似用兵布阵的八卦阵式,来加强针刺的临床疗效。
  《素问》曰:“脾虚则四肢不用,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指出来身体倦怠乏力与脾虚密切相关;足三里穴,华佗曰:“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现代研究表面,针刺足三里能够影响血液成分及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对疲劳状态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该穴对 CFS的病理起到良性调节[3-4];三阴交,《针灸大成》:“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经脉虚耗不行者补之,经脉益盛则通”,《金针王乐亭》云:“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为治血之要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脏的交会穴,能够调补肝脾肾之气血;针刺三阴交穴能够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环路,调节患者自身的动态平衡,调动各个系统相互协同作用,稳定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缓解患者的疲劳状态[5]。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通过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经气相通。阴维脉在胸中与手厥阴经交会。因此内关穴与阴维脉经气相通,可治疗胃心胸相关疾病。中脘为胃之募穴,属于八会穴之一,是任脉、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乃六腑精气汇聚之处,具有补益脾胃、化生气血和扶正祛邪的作用;气海为任脉之穴,肓之原穴,可引气归元、培补元气。关元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   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紊乱,并有抗氧化应激等作用,以达到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功效[6]。亦有研究表明针灸干预能提高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對细胞免疫有明显的调节作用[7]。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可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模式。最近对神经内分泌研究的全面综述[8]报道了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5-羟色胺途径的异常,提示应激改变生理反应[9],约1/3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表现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灵枢·素问》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通过对相应耳穴的刺激,来疏通相关脏腑的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实验研究已经验证了相应耳穴与患病内脏存在相关性,并有相对特异性。[10]故耳穴主穴为心、脾、肾,耳穴神门镇静安神,肾上腺可以提高人体的肾上腺素,同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KH*1D]
  参考文献:
  [1]Fukuda K,Straus S E,Hickie I,etal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Ann Intern Med,1994,121(12):953-959
  [2]国家中医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13-215
  [3]李鼎针灸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68-70
  [4]诸毅晖,梁繁荣,成词松,等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理节律的调整作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1):24-26
  [5]潘华山针灸三阴交穴对小白鼠运动能力与某些免疫指标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4):34-36
  [6]唐乐微,陈亮,韩亮,等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机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750-2752
  [7]朱 兵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M].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3-168
  [8]Parker A J R,Wessly S,Cleare A JThe neuroendocrinology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fibromyalgia[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01,31(08):1331-1345
  [9]Scott L VSvec F,Dinan TA preliminary study of dehydroepiandrosterone response to low-dose ACTH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in healthy subjects[J].Psychiatry research,2000,97(1):21-28
  [10]管遵信,管钟洁,姜云武,等耳穴疗法[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
  (收稿日期:2019-07-2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知柏地黄汤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血尿型加味知柏地黄汤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血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隐匿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知柏地黄汤加减,观察2组尿畸形红细胞计数、IgG,IgA,IgM、补体C3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畸形红细胞计数、IgG,IgA,IgM、补体C3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
期刊
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CBM、CNKI、WanFang Data、VIP近11年的相关文献,采用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析核心药物、药对及组方规律。结果 在纳入的134篇文献中,包括18类、125味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和利湿药为主,占总药味的72.6%;高频药物前五位为茵陈、黄芩、栀子、白术、大黄;高频药物经聚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小陷胸汤化裁方对降低胆固醇及纠正脂质代谢障碍临床疗效。方法90例中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的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小陷胸汤化裁方,共 12 周。[JP2]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C、Tg,HDL-L、TC呈显著差异(P<001)。但患者腰围、臀围、体重、LDL-L无显著差异。[JP]结论小陷胸汤化裁方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熏洗法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疼痛缓解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并接受术式为外痔切除、内痔结扎术手术治疗的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观察术后第1、3、5、7 d,熏洗前、熏洗后和熏洗后2 h,并记录创面疼痛情况。治疗组:患者每日早上换药前使用中药熏洗;对照组:患者每日早上换药前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通过VAS法评估2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比
期刊
摘要:《灵枢》第十卷记载“脉不通则血不流”脉道不通,血流不畅,瘀血阻脉,脉不舒张亦无收缩,这一理论恰恰与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病息息相关。在古代医学中,高血压病并无明确提出,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疾病,其眩晕一词始于《素问·至真大要论 》,它指出“诸风掉弦,皆属于肝。”后代医家受到广泛的影响,金·刘完素又提出“风火”立论,元·朱丹溪提出“无痰不做眩”,明·张介宾指出“无虚不做眩”。而對古代著名医家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儿40例,采用SPSS 210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口服中药颗粒加用青黛散外敷;对照组予蒲地兰口服液口服,仙人掌外敷。评价患儿的治疗疗效、腮腺消肿情况、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治疗前后。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其中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期刊
摘要:目的优选红麻凝胶膏提取工艺。方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含量以及干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1 h。结论该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重复性好,适合于该制剂的大生产。  关键词:红麻凝胶膏;正交实验;提取工艺  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三金通淋排石汤联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观察,研究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将6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4周后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排石效果、治疗后尿红细胞、肝肾功、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排石率、结石数目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无明显变化,肾功能情况较治疗前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壮骨舒筋丸(白芍、白術、骨碎补、淫羊藿、党参等二十余味药材)的质量标准。 方法 TCL法鉴定白芍、白术、骨碎补、川续断皂苷VI、淫羊藿苷。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 TCL斑点清晰,重复性好。芍药苷在9.15~228.75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RSD=2.03%)。结论 该方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壮骨舒筋丸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壮骨舒筋丸;TCL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放血和常规西药治疗心脾积热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纳入统计。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背腧穴刺络拔罐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左旋咪唑片治疗。2组均以7d为一个疗程,若溃疡在一个疗程内愈合,则无须继续治疗,若一个疗程未愈合,则继续治疗一个疗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