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直接决定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认识的深度。在新世纪里,课程改革突出人文教育,基础教育要强化人文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如何在新课改中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贯穿其中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则在此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堂古诗阅读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86-02
一、加强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三个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阅读要求,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下面就低、中、高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1.低年级阶段
本学段阅读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想,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该学段,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语感。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材料,经验性的知识,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集中性和稳定性差。因此在低年级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侧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本学段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局限于感性认识上,教師应创设多种直观、感性,、灵活的教学方式,寓教学于各种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浅出地使学生乐于理解探究。例如在教学《咏柳》时,让学生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时,教师出示春风吹拂的杨柳画面,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到是温暖的春风恰似一把神奇的剪刀吹出了嫩嫩的柳叶,这样直观简单地解决了重难点。另外在本学段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古诗文语言精练、押韵、朗朗上口,几十个字就能描绘出奇妙的想象世界,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因此而快速发展。针对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读,并且多读,互相交流,才能激发和丰富学生阅读的兴趣。
2.中年级学段
本学段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它承担着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优秀诗文的诵读以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一学段为第三学段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并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个中蕴含的感情,初步感受其中生动的形象和優美的语言。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汪伦为什么踏歌送李白?”“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即将要走的时候送他呢?”教师将问题还给学生讨论,经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总结:他们二人的情意浓厚,是知心朋友,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读诗句,学生由此将诗句读得声情并茂,因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并真正理解“桃花潭水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
3.高年级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学段教学的目标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高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强调在疑难词句处推想,在意境想象中感悟,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并注重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例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现孟、李二人深情厚意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末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最能表现这层意思:李李白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最后只看到滔滔的江水向东流去,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教师培养学生自己解释诗意,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古诗的整体意境。
二、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要求:“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这一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创立的接受美学理论。尧斯在《论接受美学》中认为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收主体(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心理图式习称“阅读期待,”也叫“阅读视野。”通俗地说,就是面对文本让学生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当读者遇到作品时,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参与到阅读中,使阅读在自身一定的情感状态中进行,即阅读期待。阅读期待主要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之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和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之前时的动机、目标、问题、兴趣等)因素。阅读时,任何读者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阅读目标。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演变过程。阅读期待是开启阅读思维的金钥匙,学生会对阅读对象做出猜测,想象这可是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并使学生阅读兴趣以保持。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欲望。阅读即审美,教师适时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游子吟》,教师配以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将诗吟诵出来,将母爱的无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优美的诵读,生动的画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在美好情境中开始了自己的阅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读”的功底要扎实,语音要富有感染力,饱含美好的情感,这是带动学生阅读欲望的关键。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新鲜感。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时,可以让学生将两首诗对比,发现诗里都用了“故人”和“尽”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词,并随机插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的《赠孟浩然》,形成诗中套诗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体会诗中依依惜别的送别之情,随后提出“李白当时是否流泪”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让学生在音乐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地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教师还要注意及时调整阅读期待视野。
三、结论
语文教育应该既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提供范本,又为他们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树立标的,同时也为他们了解和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打下烙印。我们应积极挖掘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重任在肩。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对此课题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下转98页)
(上接186页)[1]谢枋得、喻岳衡主编.《千家诗》[M].岳麓书社,2006
[2]白金声著.《我为语文而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
[3]王云峰,马长燕主编.《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4]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86-02
一、加强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三个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阅读要求,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下面就低、中、高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1.低年级阶段
本学段阅读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想,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该学段,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语感。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材料,经验性的知识,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集中性和稳定性差。因此在低年级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侧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本学段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局限于感性认识上,教師应创设多种直观、感性,、灵活的教学方式,寓教学于各种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浅出地使学生乐于理解探究。例如在教学《咏柳》时,让学生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时,教师出示春风吹拂的杨柳画面,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到是温暖的春风恰似一把神奇的剪刀吹出了嫩嫩的柳叶,这样直观简单地解决了重难点。另外在本学段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古诗文语言精练、押韵、朗朗上口,几十个字就能描绘出奇妙的想象世界,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因此而快速发展。针对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读,并且多读,互相交流,才能激发和丰富学生阅读的兴趣。
2.中年级学段
本学段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它承担着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优秀诗文的诵读以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一学段为第三学段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并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个中蕴含的感情,初步感受其中生动的形象和優美的语言。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汪伦为什么踏歌送李白?”“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即将要走的时候送他呢?”教师将问题还给学生讨论,经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总结:他们二人的情意浓厚,是知心朋友,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读诗句,学生由此将诗句读得声情并茂,因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并真正理解“桃花潭水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
3.高年级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学段教学的目标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高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强调在疑难词句处推想,在意境想象中感悟,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并注重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例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现孟、李二人深情厚意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末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最能表现这层意思:李李白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最后只看到滔滔的江水向东流去,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教师培养学生自己解释诗意,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古诗的整体意境。
二、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要求:“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这一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创立的接受美学理论。尧斯在《论接受美学》中认为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收主体(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心理图式习称“阅读期待,”也叫“阅读视野。”通俗地说,就是面对文本让学生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当读者遇到作品时,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参与到阅读中,使阅读在自身一定的情感状态中进行,即阅读期待。阅读期待主要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之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和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之前时的动机、目标、问题、兴趣等)因素。阅读时,任何读者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阅读目标。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演变过程。阅读期待是开启阅读思维的金钥匙,学生会对阅读对象做出猜测,想象这可是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并使学生阅读兴趣以保持。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欲望。阅读即审美,教师适时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游子吟》,教师配以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将诗吟诵出来,将母爱的无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优美的诵读,生动的画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在美好情境中开始了自己的阅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读”的功底要扎实,语音要富有感染力,饱含美好的情感,这是带动学生阅读欲望的关键。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新鲜感。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时,可以让学生将两首诗对比,发现诗里都用了“故人”和“尽”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词,并随机插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的《赠孟浩然》,形成诗中套诗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体会诗中依依惜别的送别之情,随后提出“李白当时是否流泪”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让学生在音乐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地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教师还要注意及时调整阅读期待视野。
三、结论
语文教育应该既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提供范本,又为他们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树立标的,同时也为他们了解和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打下烙印。我们应积极挖掘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重任在肩。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对此课题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下转98页)
(上接186页)[1]谢枋得、喻岳衡主编.《千家诗》[M].岳麓书社,2006
[2]白金声著.《我为语文而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
[3]王云峰,马长燕主编.《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4]郑国民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