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乏生活主动性,很少做家务,无论什么事情总想依赖别人,真的做起家务来又笨手笨脚,敷衍了事。许多父母对此忧心忡忡,殊不知,这种现象恰恰是父母造成的。譬如,晚上妈妈把被窝铺好,喊孩子:“宝贝,该睡觉啦!”过了好久孩子才不情愿地上床;吃饭时,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喊孩子:“宝贝,开饭啦!”喊了三遍孩子还磨磨蹭蹭……就这样,父母包办了所有家务,为孩子提供了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孩子就像住进了高级宾馆,根本不需要做什么。
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上大学,当“白领”,做“人上人”,却忘记了一件简单的事:孩子成“龙”之前,首先要成“人”。其实,培养孩子成“人”并不难,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拿孩子当客人就可以了。孩子是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就要履行家庭成员的义务,做家务就是家庭义务的具体内容之一。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家庭负担越轻,就越能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其实,这种想法有失简单。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非常有好处的,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其责任感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孩子在做家务时遇到挫折和失败也没什么,正好可以借机锻炼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经过努力做成了一件事,比如把房间整理得焕然一新,把碗碟洗得干干净净,他会真实地体验到成就感。此时,如果父母适时地表扬他,他会格外高兴,从而建立起生活的幸福感和做事的自信心,对做别的家务充满期盼。 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务活儿应该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但要对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孩子会漫不经心,教育的功效就会不明显。比如,当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父母可以考虑每周把做一次晚饭的事全部委托给他。当然,在这之前,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一件事一件事地耐心地教会孩子,使他掌握一定的烹饪技术。不要以为这样是在难为孩子,试试看,你会为孩子周到的统筹能力和天才般的创造力惊讶不已。
做家务,其实就是劳动,而劳动对孩子来说是有别于书本的重要知识来源。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流汗的劳动者了。有些父母在外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回到家已是身心疲惫,只对孩子说劳动的辛苦,不说劳动的快乐,还不忘嘱咐孩子发奋学习,将来摆脱劳动的“苦命”。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把体力劳动当成不光彩的工作,从而对劳动心生嫌恶;更可怕的是,渐渐地,孩子会把繁重的学习、考试压力也当成不堪忍受的脑力劳动,从而厌学。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狭隘的旧观念,多与孩子交流劳动的喜悦,分享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周末或假期,父母还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并将其作为家庭的生活方式,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乐在其中。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快乐并非不劳而获的享乐,而是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积极情感,而做家务恰恰是创造性的劳动。比如父子俩修好了家里漏水的马桶,重新粉刷了掉漆的橱柜,比如母女联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或给家里的花草换土、施肥……想想看,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然后是什么?多半是满足的笑容吧。
当做家务成为习惯,孩子会慢慢悟出劳动的真谛: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买汽车、空调、房子,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深人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的快乐过程。
当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务劳动者,家长不妨带孩子见识一下社会劳动,比如带孩子参观工厂车间、农田、牧场、建筑工地,让孩子亲身体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乐趣。这样,劳动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孩子了解社会的方式和渠道,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不少企业设有“家属参观车间日”,欢迎职工带家属实地参观产品制作过程。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家属了解工人的辛苦,唤起感恩之心,加深职工对企业的感情,更重要的目的是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和时代的延续,把“劳动者最光荣”的理念当做最重要的礼物,传给后代子孙。
【编辑:陈彤】
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将来考上大学,当“白领”,做“人上人”,却忘记了一件简单的事:孩子成“龙”之前,首先要成“人”。其实,培养孩子成“人”并不难,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拿孩子当客人就可以了。孩子是家庭成员,是家庭成员就要履行家庭成员的义务,做家务就是家庭义务的具体内容之一。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家庭负担越轻,就越能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学习。其实,这种想法有失简单。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非常有好处的,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还能培养其责任感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孩子在做家务时遇到挫折和失败也没什么,正好可以借机锻炼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经过努力做成了一件事,比如把房间整理得焕然一新,把碗碟洗得干干净净,他会真实地体验到成就感。此时,如果父母适时地表扬他,他会格外高兴,从而建立起生活的幸福感和做事的自信心,对做别的家务充满期盼。 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务活儿应该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但要对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否则孩子会漫不经心,教育的功效就会不明显。比如,当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父母可以考虑每周把做一次晚饭的事全部委托给他。当然,在这之前,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一件事一件事地耐心地教会孩子,使他掌握一定的烹饪技术。不要以为这样是在难为孩子,试试看,你会为孩子周到的统筹能力和天才般的创造力惊讶不已。
做家务,其实就是劳动,而劳动对孩子来说是有别于书本的重要知识来源。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流汗的劳动者了。有些父母在外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回到家已是身心疲惫,只对孩子说劳动的辛苦,不说劳动的快乐,还不忘嘱咐孩子发奋学习,将来摆脱劳动的“苦命”。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把体力劳动当成不光彩的工作,从而对劳动心生嫌恶;更可怕的是,渐渐地,孩子会把繁重的学习、考试压力也当成不堪忍受的脑力劳动,从而厌学。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狭隘的旧观念,多与孩子交流劳动的喜悦,分享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周末或假期,父母还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并将其作为家庭的生活方式,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乐在其中。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快乐并非不劳而获的享乐,而是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积极情感,而做家务恰恰是创造性的劳动。比如父子俩修好了家里漏水的马桶,重新粉刷了掉漆的橱柜,比如母女联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或给家里的花草换土、施肥……想想看,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然后是什么?多半是满足的笑容吧。
当做家务成为习惯,孩子会慢慢悟出劳动的真谛:劳动并不仅仅是为了买汽车、空调、房子,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深人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的快乐过程。
当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务劳动者,家长不妨带孩子见识一下社会劳动,比如带孩子参观工厂车间、农田、牧场、建筑工地,让孩子亲身体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感受劳动者的辛苦和乐趣。这样,劳动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孩子了解社会的方式和渠道,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不少企业设有“家属参观车间日”,欢迎职工带家属实地参观产品制作过程。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家属了解工人的辛苦,唤起感恩之心,加深职工对企业的感情,更重要的目的是着眼于民族的未来和时代的延续,把“劳动者最光荣”的理念当做最重要的礼物,传给后代子孙。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