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想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而“游戏法”在音乐课堂中就具有很强的互动交流性,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关键词:游戏法教学 兴趣 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53-01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想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据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效果同自身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时,其学习、工作的效果将事半功倍。而游戏教学则刚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游戏教学法。那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既玩的开心又学的扎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些做法。
1 课前动一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良好的开端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律动小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胃口,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人音版一年级《火车开了》的课前我让学生来做“跟我学”的律动小游戏,我说:“我来当一面镜子,请你跟我一起做一做”。我的手举起来,学生们也把小手举了起来;我的手晃一晃,学生的手也跟着晃一晃;我的手做火车车轮转动的动作,生也做火车车轮转动的动作等等。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后,教师放《火车开了》的伴奏音乐,师生随音乐做火车开了的律动游戏。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为学唱歌曲做好充分的铺垫。
2 课中动一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2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因此,好动的学生在过了大半节课后往往会出现浮燥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给学生加精力集中餐,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活动活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会完全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与教师、音乐产生共鸣。以便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如在学生学会了《火车开了》的歌曲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有点分散,于是让学生分组做“看谁的火车跑得快”的竞赛小游戏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的动作才能让火车跑得快,然后进行小组比赛,学生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为了小组获胜,每个人都开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了表现潜能的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3 课后动一动,巩固教学的成果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又比较分散,此时利用“游戏法”,对巩固知识、调动学生注意力进而使之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达到让学生在“快乐玩”的享受中离开课堂的目的,收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火车开了》的结束部分,我和学生一起做“火车钻山洞”的小游戏:让两个同学手搭在一起呈山洞的形状,我当火车头领着学生边唱《火车开了》,边玩“钻山洞”,之后我又放手讓学生当火车头领着几节“车厢”继续玩钻山洞的游戏。就这样,在轻松愉乐的氛围中,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体验中,学生的歌唱技能得到了提高,音乐素养得到了发展。
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而“游戏法”在音乐课堂中就具有很强的互动交流性,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然一种教学法反复使用效果会受影响,只要教师在组织游戏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只要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鲁道夫·谢弗,王莉.儿童心理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 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关键词:游戏法教学 兴趣 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53-01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想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水平还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据专家研究表明,人的学习效果同自身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时,其学习、工作的效果将事半功倍。而游戏教学则刚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用到游戏教学法。那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既玩的开心又学的扎实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些做法。
1 课前动一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前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良好的开端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律动小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胃口,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如人音版一年级《火车开了》的课前我让学生来做“跟我学”的律动小游戏,我说:“我来当一面镜子,请你跟我一起做一做”。我的手举起来,学生们也把小手举了起来;我的手晃一晃,学生的手也跟着晃一晃;我的手做火车车轮转动的动作,生也做火车车轮转动的动作等等。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后,教师放《火车开了》的伴奏音乐,师生随音乐做火车开了的律动游戏。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就为学唱歌曲做好充分的铺垫。
2 课中动一动,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7~12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因此,好动的学生在过了大半节课后往往会出现浮燥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给学生加精力集中餐,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活动活动。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会完全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与教师、音乐产生共鸣。以便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如在学生学会了《火车开了》的歌曲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有点分散,于是让学生分组做“看谁的火车跑得快”的竞赛小游戏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的动作才能让火车跑得快,然后进行小组比赛,学生边表演边唱。孩子们为了小组获胜,每个人都开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了表现潜能的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3 课后动一动,巩固教学的成果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又比较分散,此时利用“游戏法”,对巩固知识、调动学生注意力进而使之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达到让学生在“快乐玩”的享受中离开课堂的目的,收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如《火车开了》的结束部分,我和学生一起做“火车钻山洞”的小游戏:让两个同学手搭在一起呈山洞的形状,我当火车头领着学生边唱《火车开了》,边玩“钻山洞”,之后我又放手讓学生当火车头领着几节“车厢”继续玩钻山洞的游戏。就这样,在轻松愉乐的氛围中,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体验中,学生的歌唱技能得到了提高,音乐素养得到了发展。
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而“游戏法”在音乐课堂中就具有很强的互动交流性,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当然一种教学法反复使用效果会受影响,只要教师在组织游戏的形式上多下功夫,只要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鲁道夫·谢弗,王莉.儿童心理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 中小学音乐教师丛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