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浴的黑暗史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时,管道系统发生了创新性变革,城市里第一次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下水道,住宅内有了带陶瓷马桶、浴缸和洗面池的浴室。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精神病院也不甘落后,发展出了水疗法—用水流来治疗精神病。
  这种不寻常的想法并非横空出世。早在17世纪,一位弗兰德地区的医生—范·海尔蒙特就曾将病人推入池塘或海中,他的灵感源自他听过的一个逃走的“疯子”跳进湖里的故事。“疯子”差点溺亡,但当他清醒时,神智也恢复正常了。范·海尔蒙特由此断定,水能防止“生命里过于激烈或失常的举止”,后来他的儿子写了一本书,里面提到他绑住病人的双手,将他们赤身裸体、头朝下放入水里。
  范·海尔蒙特的方法并不实用,也不安全,因为病人有时会被溺亡,所以这种疗法没能流行开来。但随着大型精神病院的出现、现代管道的引水入户,水疗法成了一种广为人知的治疗手段。它通过治疗身体来治疗精神,具体形式则多种多样。
  到了19世纪初,医生将注意力转向大脑,认为这就是精神病的根源所在。因此有些医生不再把病人整个浸入水里,而是用冷水冲洗他们的头部,来给“过热”的脑子降温。这种疗法极为简单,仅需一个护理人员往被绑住的病人脑袋上浇水。
  医生们也发明了更多精巧的淋浴装置。苏格兰医生亚历山大·莫里森发明了一种像豆荚的冲洗器,病人可以坐在里面,头从顶上的洞里伸出来,水流从病人头上冲下。
  比利时医生约瑟夫·盖斯兰则设计出一种淋浴装置,将配套的储水箱置于精神病院的房顶。病人被绑在椅子上,无法看到是谁打开淋浴装置。
  然后,医院也会给病人泡个热水澡,该过程会持续数小时乃至数天。他们用湿床单紧紧裹住病人,外面再缠一层橡胶皮,让病人持续发汗数小时。对于此类疗法,医生有各种各样看似科学的解释:能缓解大脑瘀血、去除导致精神错乱的毒素。
  精神分析師乔尔·布拉斯劳在其著书《心理疾病和生理疗法》中提到,水疗法大行其道之时,“基于精确测量各类指标的身体研究,为这门科学提供了支持,例如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及血球分类计数等”。医院则在年报中大肆吹嘘他们昂贵的水疗设备。
  19世纪早期,“新奇的”家用淋浴装置数量激增,给人们带来了舒适,乃至愉悦。但在精神病院,这项技术的发展却带有阴暗色彩。在许多疗法中,不管淋浴还是沐浴,抑或裹上湿床单,病人在该过程中都是被绑缚着的。同时,当时的医生认为他们的疗法非常科学。
  20世纪早期,出现了不那么依赖专业设备的其他疗法,比如电击疗法及后来的抗精神病药物,水疗法最终失宠。但它是试图通过改变身体状况来治愈精神的早期疗法之一,主张精神疾病由生理问题导致—这种观点现在已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
其他文献
在古代战争史上,一个常被挂在嘴边的难题就是“粮草问题”。中国古代战争里,粮草的消耗有多大?春秋时代的《管子》给出了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出一次兵,十年的钱粮可能就没了,打上一仗,几代人攒的钱粮差不多就打完了。  对于这个问题,后人常有疑惑:平日里军人戍边操练,照样要吃粮食,却很少发生缺粮的事。怎么偏偏打起仗来,粮草就吃紧了呢?  首先,战争时期的军队粮食消耗
中国的挂面和味噌(又称面豉酱)传入日本一百多年后,同为天皇后裔的源、平两大武士集团之间发生了激烈战争——源平合战。源平合战的结果是平家被消灭,只剩下旁系血统继续流传,取得胜利的源家首领源赖朝被天皇封为“征夷大将军”,开创了日本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  那么平家為何会输给源家呢?这跟日本人当时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古代朝廷早在八世纪就下达了“肉食禁令”,之后的天皇持续发下类似的诏书,日本贵族
元朝大将张弘范常被列入秦桧、吴三桂之流,在“叛国”的耻辱柱上扒皮示众——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他带兵攻打南宋的残余势力,活捉文天祥,逼他修书招降正跟元军死磕的宋将张世杰,并许以丞相之位;在崖山岩壁上刻了“张弘范灭宋于此”几个大字,标榜自己的丰功伟绩。有人愤恨难平,在这几个字前添了个“宋”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颇有“高级黑”的意味。明朝诗人陈献章则在这行字旁题诗讽道:“勒功奇石张弘范,不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军主将卢象升所率的五千人马在河北巨鹿贾庄陷入清军重围,他身中四箭四刃后仍格杀数十人,却因战马倒地而被擒杀。  后人常将卢象升与岳飞相提并论,不仅因为他们同样骁勇善战,更是因为他们极其相似的悲剧命运——因主战而被主和派害死。卢象升虽是书生出身,但军事素养过硬,训练出了明末战斗力最强的“天雄军”,把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打得一点脾气都没,获赠绰号“卢阎王”。但这一仗,他的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一个书籍装帧设计高手,其设计风格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  闻一多的装帧艺术创作发端于他在清华学校学习期间,他经常对身边的好友表示,如果想在这方面做出成绩,就要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而非一味去模仿他人。此外,22岁的他还发表了有关书籍装帧方面的论文——《出版物的封面》,此事在师生间引起不小的轰动。  当时,一家出
林纾是近代翻译界的开山祖师,毕生翻译外国作品两百多部,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等文学大咖的名著都是由他首次译成中文的,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等时代先锋都是他的忠实迷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大家,居然压根不懂外语,那他又是如何端稳这碗饭的呢?  如果不是父亲经商破产,林纾差点就成富二代了。他的少年时代穷得叮当作响,肚子里塞不了多少粮食,却被诗书填满。他在家里的墙上涂鸦,走的却是惊悚路线——画了一具棺材,
从仅三天可见到多长时间可见,再到对部分人屏蔽朋友圈,这是一道围墙。我们在围墙里辛辛苦苦地种植自留地,养花養羊,大水漫灌,奇崛胜景侘寂飘落,快乐满分,悲伤满分。我们会编一些给“某些人”看的内容,企图让他们心领神会;我们会改来改去,成功的时钟在某个错别字处戛然而止。这些都是自我经营,类似网络妆容。没有说不好的意思,但我想逼自己不再关心别人,不再关心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因为我明明有一万种渠道可以了解—
我是沙僧,成名是因为参与西天取经。不过,有人说我是最没存在感的取经人,甚至总结我只有三句台词:“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和师父都被妖怪抓走了!”“师父,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这三句的确是我的口头禅,但其实我的本领一点都不差,可我在西行路上从不出位、抢镜,能吵吵就不动手,能当啦啦队就不打冲锋。  即便最后修成正果,也不过得了个“金身罗汉”的封号。二师兄对“净坛使者”的封号不满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清军铁骑包围锦州,关乎明朝国运的宁锦大战一触即发。紧急时刻,崇祯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本来会议是探讨如何增兵添饷的,谁知礼部右侍郎蒋德璟却一番话雷倒全场,“难道二三百年来并无一兵,到皇上这时才要设兵;本无一饷,到皇上这时才要加饷?”  在蒋德璟看来,只要崇祯能恢复朱元璋时期的卫所制度,明朝的军事实力转眼就能大涨。且不论这个观点放在明末根本不现实,就是放在辽东大战火烧眉毛
公元220年的春天,曹操终于要挂了。准治丧委员会的人围着曹老板,心情激动:曹总英雄一世,临走之前,肯定有什么一句顶一万句的英明指示,不是指示我们要砍死躲在四川盆地的大耳朵刘备,就是指示我们去消灭南方的小白脸孙权。  谁知,曹总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那些小老婆们这辈子辛苦了,以后让她们住到铜雀台去,没事组织她们跳一下广场舞(辄向帐中作伎乐),乐和乐和。”  曹总,您在逗我们吗?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