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电专业的丁红兵,毕业以后进入了互联网行业。酷爱摄影的他,由于镜头价格高昂而产生触动,历经坎坷,终于研制出一款高性价比单反镜头。骨子里有一种“工匠精神”的丁红兵,自主研发的镜头技术打破了德日两国相机镜头的技术垄断,走到了世界前列。
要做一款高性价比的相机镜头
丁红兵大学学的是机电专业。在机械制造领域,高端市场被外国公司垄断,不仅输入设备,还通过入资、参股等形式加入国内处于优先的机械制造企业,渐渐地渗透发展到独资,导致我国的科研进度停滞不前。国内的机械产品没有竞争力,价格低,也很难销售出去。丁红兵意识到,制造工业没有知识产权,永远是跟别人打工,赚取很低的利润,大头被外国拿走了。
后来,丁红兵在工作之余进入了摄影圈。他发现镜头价格高昂,动辄上万。怪不得玩摄影的朋友抱怨,“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他心里有了一个念头: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价比的单反相机镜头,让摄友以很低的价格享受到摄影的乐趣。
德日的相机镜头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中国这项技术是一项空白。他将想法埋在心底,不敢告诉别人,待时机成熟后再付诸行动。他在网上搜集摄友的意见,打算以众筹的方式制造符合市场需要的镜头。
做原创的、领先的产品
不跟风,绝不山寨,要做原创的、领先的产品,在起步前,他定下了“规矩”。他没有研发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产品,而是选择“错位竞争”,研发摄友迫切需要的产品,并采取线上销售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摄友的压力。
2013年,丁红兵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摄友的建议,决定生产60mm的超级微距镜头。设计完成了,可是,要生产出样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高精度的镜头,要有先进的设备,生产工艺要精益求精。外国的企业走了几十年的路,一路摸索过来的,而他却只花了几年的时间设计制造,难度可想而知。
跟机械制造工业一样,国内大型的光学企业放弃了创新,转而为外企代工。当他拿着设计稿找到那些企业时,却被回绝。单子少、利润低,市场反应不确定。对方要么直接回绝,要么委婉地说技术无法实现。
丁红兵最后决定,在小型的光学企业进行研制生产。毕竟技术很难达到要求,质量不过关。他守在生产车间,但还是有很多玻璃“打样”白白废掉,花了数百万元。工厂负责人好心劝他,玩这个太烧钱了,不靠谱,去做其他行业吧!
公司投入的资金花了一大半,镜头样品还没有生产出来,加上企业负责人的劝告,丁红兵想到了放弃。可是,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他不甘心,“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他四处寻找投资人。投资人听说生产单反相机镜头,摇摇头拒绝了。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工厂传来好消息,玻璃“打样”难题顺利解决。
丁红兵要攻克下一个技术难题——镜头的组装。镜头由60个金属构件组装而成,而且误差不能超出一个“丝”,需要工作更细致。他守在数控机床前,看着工人加工关键部件。其中一个重要部件,实验了不下十次,最后才获得成功。
让中国的单反镜头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款镜头终于问世,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15年,德国一家公司找到丁红兵,提出入资。丁红兵知道,外国公司用优厚的代工利润诱惑,要我们放弃现有的技术。一些企业在诱惑下,参与代工,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停滞不前,这是他们惯有的手段。他一口回绝,要将“老蛙”镜头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产品,不能接受自己的产品贴上外国的标签销售。
在日本国际摄影器材影像展览会上,丁红兵带着市场上热销的60mm超级微距镜头、15mm超广角微距镜头、105mm中长焦散景人像镜头亮相展会,很多日本摄友在试用时惊叹连连,价格不高,技术已经领先于同行。连竞争对手尼康、佳能、索尼等一些知名企业的工作人员体验后也竖起了大拇指。
用了3年时间,丁红兵走过了外国企业几十年的路,打破了德日两国相机镜头的技术垄断,生产出性价比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学产品。这些镜头已经顺利登陆日本、欧美等国的市场,销量一路高涨。
丁红兵坚持“工匠精神”助其发展,给中国制造业树立了榜样。面对别人的请教,他这样说道:“我只是一个“工匠”,严谨、精益求精,这是打造高技术产品的前提条件,中国制造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我坚持了下来,让中国的单反镜头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
要做一款高性价比的相机镜头
丁红兵大学学的是机电专业。在机械制造领域,高端市场被外国公司垄断,不仅输入设备,还通过入资、参股等形式加入国内处于优先的机械制造企业,渐渐地渗透发展到独资,导致我国的科研进度停滞不前。国内的机械产品没有竞争力,价格低,也很难销售出去。丁红兵意识到,制造工业没有知识产权,永远是跟别人打工,赚取很低的利润,大头被外国拿走了。
后来,丁红兵在工作之余进入了摄影圈。他发现镜头价格高昂,动辄上万。怪不得玩摄影的朋友抱怨,“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他心里有了一个念头: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价比的单反相机镜头,让摄友以很低的价格享受到摄影的乐趣。
德日的相机镜头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中国这项技术是一项空白。他将想法埋在心底,不敢告诉别人,待时机成熟后再付诸行动。他在网上搜集摄友的意见,打算以众筹的方式制造符合市场需要的镜头。
做原创的、领先的产品
不跟风,绝不山寨,要做原创的、领先的产品,在起步前,他定下了“规矩”。他没有研发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产品,而是选择“错位竞争”,研发摄友迫切需要的产品,并采取线上销售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摄友的压力。
2013年,丁红兵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和摄友的建议,决定生产60mm的超级微距镜头。设计完成了,可是,要生产出样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高精度的镜头,要有先进的设备,生产工艺要精益求精。外国的企业走了几十年的路,一路摸索过来的,而他却只花了几年的时间设计制造,难度可想而知。
跟机械制造工业一样,国内大型的光学企业放弃了创新,转而为外企代工。当他拿着设计稿找到那些企业时,却被回绝。单子少、利润低,市场反应不确定。对方要么直接回绝,要么委婉地说技术无法实现。
丁红兵最后决定,在小型的光学企业进行研制生产。毕竟技术很难达到要求,质量不过关。他守在生产车间,但还是有很多玻璃“打样”白白废掉,花了数百万元。工厂负责人好心劝他,玩这个太烧钱了,不靠谱,去做其他行业吧!
公司投入的资金花了一大半,镜头样品还没有生产出来,加上企业负责人的劝告,丁红兵想到了放弃。可是,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他不甘心,“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他四处寻找投资人。投资人听说生产单反相机镜头,摇摇头拒绝了。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工厂传来好消息,玻璃“打样”难题顺利解决。
丁红兵要攻克下一个技术难题——镜头的组装。镜头由60个金属构件组装而成,而且误差不能超出一个“丝”,需要工作更细致。他守在数控机床前,看着工人加工关键部件。其中一个重要部件,实验了不下十次,最后才获得成功。
让中国的单反镜头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款镜头终于问世,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15年,德国一家公司找到丁红兵,提出入资。丁红兵知道,外国公司用优厚的代工利润诱惑,要我们放弃现有的技术。一些企业在诱惑下,参与代工,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停滞不前,这是他们惯有的手段。他一口回绝,要将“老蛙”镜头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产品,不能接受自己的产品贴上外国的标签销售。
在日本国际摄影器材影像展览会上,丁红兵带着市场上热销的60mm超级微距镜头、15mm超广角微距镜头、105mm中长焦散景人像镜头亮相展会,很多日本摄友在试用时惊叹连连,价格不高,技术已经领先于同行。连竞争对手尼康、佳能、索尼等一些知名企业的工作人员体验后也竖起了大拇指。
用了3年时间,丁红兵走过了外国企业几十年的路,打破了德日两国相机镜头的技术垄断,生产出性价比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光学产品。这些镜头已经顺利登陆日本、欧美等国的市场,销量一路高涨。
丁红兵坚持“工匠精神”助其发展,给中国制造业树立了榜样。面对别人的请教,他这样说道:“我只是一个“工匠”,严谨、精益求精,这是打造高技术产品的前提条件,中国制造需要的是耐心和毅力。我坚持了下来,让中国的单反镜头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