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不是单一、逼仄的思维实践活动,而是融合了生命个体基本生活积累、原有认知能力、现有思维方式等诸多元素的综合性实践课程。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并努力聚合这些重要的学习元素,不断将课堂教学向真实、扎实、充实、丰实的程度迈进,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生活经历,让阅读教学走向真实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阅读教学除了要深入解读教材文本中广泛而极富深度的意蕴之外,更多的是要准确洞察学生在生活中的原始积累和积淀的经验,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的生活阅历入手,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将教学的重点恒定在原始的生活积累中,从而促进学生以最快的方式走进生活,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教师考虑到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并不了解,于是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对其生活环境、外形特征的关注上,在借助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更为学生拓展补充了部分课外资源,从更加立体的视角来了解这株柳树的独特性;作者为了凸显这株柳树的特点,又以一个语段的篇幅展现了灞河之柳,形成映衬对比之势。而对于灞河之柳,很多学生就有着充足的生活体验,教师则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这一段文字,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整合课文中的语言描述灞河之柳。
两个板块,教师执教的重点设置有所侧重,而其标准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引领课堂教学向真实迈进。
二、关注原有认知,让阅读教学走向扎实
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避免在学生已经掌握、已经懂得的地方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很多学生对这首诗早就已经耳熟能详,甚至可以直接背诵,对于诗歌的大意也能做到一读就懂。如果教学还是停留在诵读、理解大意上,其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原始认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聚焦在诗歌内核的关注上,贾岛究竟有没有遇到隐者,从诗歌中所罗列的这些意象来看,我们又该从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首诗歌呢?
对这一首诗歌教学内容的研制上,教师就是聚合了对学生原有认知的充分尊重,舍弃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字、诵古诗、解诗意等环节,直击学生的认知特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走向灵动扎实。
三、关注思维方式,让阅读教学走向充实
著名语言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文本主旨和内蕴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符号展现出来的,学生理解和感知文本内容,实际上就是对文本语言内在逻辑关系的解读与梳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牛郎织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平实易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为什么会安排在六年级,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读懂故事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思维含量的事物。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穿越故事的表层,提炼出这样的传说特质:男卑女尊的爱情故事、典型的反面人物、悲剧收场但都略带回环的余地。民间传说为什么都呈现出这样的质态?教师则引领学生以《牛郎织女》为蓝本,逐步建立起對民间传说这一独特文学样式的基本认知:即古代普通劳动人民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和男女平等,而无能为力之下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关注情感态度,让阅读教学走向丰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进行了调整,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对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就成为了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引领学生欣赏了景、聆听了曲、感受了阿炳“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尤其是对阿炳的人生遭遇产生了怜悯之心。此时,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想象阿炳在卖艺过程中的画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基于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入全面地揣摩与思考,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逐步引领学生不断地走向了丰实。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调整、整合学生所有的认知思维和感官体验,只有在“聚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向“厚实”迈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226007)
一、关注生活经历,让阅读教学走向真实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阅读教学除了要深入解读教材文本中广泛而极富深度的意蕴之外,更多的是要准确洞察学生在生活中的原始积累和积淀的经验,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的生活阅历入手,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将教学的重点恒定在原始的生活积累中,从而促进学生以最快的方式走进生活,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果。
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教师考虑到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并不了解,于是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对其生活环境、外形特征的关注上,在借助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更为学生拓展补充了部分课外资源,从更加立体的视角来了解这株柳树的独特性;作者为了凸显这株柳树的特点,又以一个语段的篇幅展现了灞河之柳,形成映衬对比之势。而对于灞河之柳,很多学生就有着充足的生活体验,教师则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这一段文字,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整合课文中的语言描述灞河之柳。
两个板块,教师执教的重点设置有所侧重,而其标准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引领课堂教学向真实迈进。
二、关注原有认知,让阅读教学走向扎实
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避免在学生已经掌握、已经懂得的地方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很多学生对这首诗早就已经耳熟能详,甚至可以直接背诵,对于诗歌的大意也能做到一读就懂。如果教学还是停留在诵读、理解大意上,其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原始认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聚焦在诗歌内核的关注上,贾岛究竟有没有遇到隐者,从诗歌中所罗列的这些意象来看,我们又该从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首诗歌呢?
对这一首诗歌教学内容的研制上,教师就是聚合了对学生原有认知的充分尊重,舍弃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字、诵古诗、解诗意等环节,直击学生的认知特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走向灵动扎实。
三、关注思维方式,让阅读教学走向充实
著名语言学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文本主旨和内蕴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符号展现出来的,学生理解和感知文本内容,实际上就是对文本语言内在逻辑关系的解读与梳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如《牛郎织女》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故事平实易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为什么会安排在六年级,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读懂故事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思维含量的事物。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穿越故事的表层,提炼出这样的传说特质:男卑女尊的爱情故事、典型的反面人物、悲剧收场但都略带回环的余地。民间传说为什么都呈现出这样的质态?教师则引领学生以《牛郎织女》为蓝本,逐步建立起對民间传说这一独特文学样式的基本认知:即古代普通劳动人民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婚姻和男女平等,而无能为力之下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四、关注情感态度,让阅读教学走向丰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进行了调整,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对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就成为了当下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引领学生欣赏了景、聆听了曲、感受了阿炳“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的悲惨遭遇,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尤其是对阿炳的人生遭遇产生了怜悯之心。此时,教师则顺势引导学生想象阿炳在卖艺过程中的画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基于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行深入全面地揣摩与思考,从而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逐步引领学生不断地走向了丰实。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的学习需要调整、整合学生所有的认知思维和感官体验,只有在“聚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向“厚实”迈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22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