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图片、地图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在《课程标准》的启发下,我试着对品德课程的资源分物力、环境两方面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的导入,引领品德课堂走出了“教材”的围城,拥有了广阔的资源天地,“课堂”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一、物力资源的开发
1.教材再开发,增强课程资源的适应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然而统一的教材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而不得不与各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它能够提供的只能是那些最为基本的共同学习领域。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课程需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责任。
2.信息技术巧使用,提升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信息丰富、生动形象、交互性能好、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品德课程在活动组织上,也应尽可能地借助网络环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保护环境》这一节教学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状况。除了亲自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去调查实践外,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网络搜集到许多信息。如在《保护环境》交流环节中,通过网络展示了师生搜集到的环节污染现状:冒着浓烟的工厂、被垃圾堵塞的河流、被猎杀的野生动物……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
1.利用学生的成长环境,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以多种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重要的场所。作为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课堂有机结合,以利于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2.发掘身边的人文环境,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千百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民间故事、山歌、皮影戏……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渊源向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义乌的实际,我也大胆地对义乌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挖掘,从而开启了依托义乌文化,实施德育的大门。
(1)对人文资源进行分类。义乌的人文景观众多,古迹名胜辉映全境。它方方面面所能向我们呈现的资源是纷繁复杂的。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考虑资源的可利用性,可操作性,我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初步形成了以下框架:
历史名人系列:陈望道、吴晗、冯雪峰、朱丹溪、骆宾王等。
风景名胜系列:黄山八面厅、佛堂双林寺、德胜岩等。
特产系列:义乌红糖、蜜枣、东河肉饼、麦拓糊等。
义乌民俗:龙灯、腊八粥、迎财神、拨浪鼓等。
(2)分组广泛调查,收集资料。这些富有地方特色、富有价值的资源都来自学生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于是我因势利导,在班内成立了以下研究社:
然后请学生就各自的喜好加入一个社团进行专项研究、调查。
孩子们在各研究社负责同学的带领下,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一学期下来各研究社都有了丰硕的成果:一位位名人的风采,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风景名胜地,一种种品质卓越的特产,一项项富有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都跃然在孩子们面前,成为教育他们的活教材。
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品德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品德课堂真正走出了“教材”的围城,拥有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着,其内心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构建,品德教学的实效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一、物力资源的开发
1.教材再开发,增强课程资源的适应性。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然而统一的教材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必然地舍弃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而不得不与各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它能够提供的只能是那些最为基本的共同学习领域。所以对于那些反映地区和学校差异性的课程需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起责任。
2.信息技术巧使用,提升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信息丰富、生动形象、交互性能好、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品德课程在活动组织上,也应尽可能地借助网络环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保护环境》这一节教学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状况。除了亲自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去调查实践外,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网络搜集到许多信息。如在《保护环境》交流环节中,通过网络展示了师生搜集到的环节污染现状:冒着浓烟的工厂、被垃圾堵塞的河流、被猎杀的野生动物……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
1.利用学生的成长环境,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以多种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重要的场所。作为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成长环境与课堂有机结合,以利于激发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2.发掘身边的人文环境,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千百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民间故事、山歌、皮影戏……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渊源向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义乌的实际,我也大胆地对义乌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挖掘,从而开启了依托义乌文化,实施德育的大门。
(1)对人文资源进行分类。义乌的人文景观众多,古迹名胜辉映全境。它方方面面所能向我们呈现的资源是纷繁复杂的。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考虑资源的可利用性,可操作性,我对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初步形成了以下框架:
历史名人系列:陈望道、吴晗、冯雪峰、朱丹溪、骆宾王等。
风景名胜系列:黄山八面厅、佛堂双林寺、德胜岩等。
特产系列:义乌红糖、蜜枣、东河肉饼、麦拓糊等。
义乌民俗:龙灯、腊八粥、迎财神、拨浪鼓等。
(2)分组广泛调查,收集资料。这些富有地方特色、富有价值的资源都来自学生的家乡。他们对于有关故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等,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于是我因势利导,在班内成立了以下研究社:
然后请学生就各自的喜好加入一个社团进行专项研究、调查。
孩子们在各研究社负责同学的带领下,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一学期下来各研究社都有了丰硕的成果:一位位名人的风采,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风景名胜地,一种种品质卓越的特产,一项项富有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都跃然在孩子们面前,成为教育他们的活教材。
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品德教学吹来了一缕清风,注入了一泓活水。品德课堂真正走出了“教材”的围城,拥有了广阔的资源空间。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着,其内心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构建,品德教学的实效得到了切实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