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开发 培育学校特色的实践探索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y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那么,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如何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并以此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呢?学校以“走进天竺山”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契机对此进行了探索。
  
  一、因校制宜选准“点”,使学校特色清晰起来
  
  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载体之一。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体现“以校为本”原则,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准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才能满足学生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1.选准学校优势资源作为切入点
  从学校实际出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把握住自己的亮点,发挥自身优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洪塘小学虽地处农村地区,但学校附近有美丽的天竺山森林公园,这是学校独有的、可持续开发的课程资源。学校找准这一个切入点,展开了题为“走进天竺山,研发校本课程”的研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学校教师多次到天竺山考察研究,还带领学生上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们查阅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走访了很多家长与群众,为“走进天竺山”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因此而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
  2.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说:“校本课程最大的生命力是学生的兴趣。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而决定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正是因为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根本出发点,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目标,所以到今日为止仍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2002年8月,随着课程改革的春潮向农村地区滚动发展,学校管理层开始思索:如何乘课改东风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办学层次呢?回顾多年来学校组织开展的传统项目,如兴趣小组、腰鼓活动等,都让我们深感难以用“特色”来形容,因为这些活动总是“停停走走”,缺乏系统性。
  2002年5月,在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三年级学生组队参观了天竺山的天竺湖,带队的老师向学校反映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感兴趣,并把一篇篇鲜活的参观日记和作文进行了展示,其中一篇还刊登在了《优秀作文选》上,这让学生激情昂扬、兴奋不已,更让学校管理者有了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经校务会成员共同协商后取得共识,确定以“走进天竺山,研发校本课程”为研究课题,组建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成立了课题实验中队,并上报学区。从此,“走进天竺山”校本课程研究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连点成“面”,让学校特色丰富起来
  
  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建立在科学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基础上,又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让“点”扩散成“面”,从而让学校特色丰富起来。
  如果说学校早期开发的天竺山校本课程是一种无意、零散的行为的话,那么,当教师们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当学校特色因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日益突显后,学校便开始对校本课程进行了有系统的设计。从2004年9月开始,“走进天竺山”校本课程被正式纳入学校总课程之中,使原先点状开发的校本课程连成了面,学校的特色也随之丰富起来。
  1.编写文本资源
  在几年的研发中,学校完成了校本教材《走进天竺山》的编写。《走进天竺山》校本教材分九个篇章介绍了天竺山的自然环境、植物景观、动物种类、峰石景观、水体景观、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的保护等内容。学校把这些资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亲近大自然、体悟家乡的人文底蕴。这样,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个性化的发展,弥补了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改变了“校校同教材,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2.制定课程纲要
  有了第一阶段的成功经验,学校在第二阶段“走进天竺山,小导游在行动”研究中又进行了新的探索。第一,明确将学校开发的“走进天竺山,小导游在行动”定位为一门综合性的、开放性的课程。首先,它是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学习历史、地理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热爱家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一门课程。其次,其综合性不仅在于对天竺山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在于它是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再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为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展生活体验,学会体验生活的乐趣。
  第二,为了体现“走进天竺山,小导游在行动”课程的整体性,学校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年级设定了课程目标:从口语交际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几个方面提出要求,各个年级的目标互相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立“体”推进,让学校特色鲜活起来
  
  校本课程虽然是以校为本的课程,但就其内容和教学过程而言,应是开放的、多元、整合的。校本课程强调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有效地融入各门学科的内容,强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与家庭、社区的沟通中完成教学过程。如此立体推进,使得学校特色鲜活起来。
  1.校本资源与学科教学结合。“走进天竺山”校本课程的实施以校本教材为载体,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教学。在共享教案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美术、科学等课程予以实施。
  2.打开校门,走进天竺山。学校除了继续加强“小导游在行动”课题研究,培养较优秀的小导游上山活动外,还组织学生走进涌泉良木培育基地,带领学生参观其先进的研发中心;落实与芊蕙花卉公司的共建计划,建立学校综合实践基地。
  3.邀请社区专业人士进教室。学校多次请天竺山景区的专业导游为学校的小导游上课,请涌泉公司的科技人员、花圃的技术人员等来校讲座。
  大量成功经验证明,开发校本课程是培育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但这并不是说,有了校本课程就自然而然会生成学校特色。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不断厘清学校的办学特色,并把这种特色渗透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过程之中,从而使其为特色学校的形成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海沧区洪塘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