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业已消失的出版公司。
潘塞恩图书出版公司(Pantheon Books),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者是因战争流亡到美国的欧洲出版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他们出版了就社会和历史而言极为重要的众多书籍,最终却在资本并购的热潮中消失。《出版业》一书以此为核心,勾勒出了二战后美国出版界风云。
作者安德烈希夫林,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成为潘塞恩的主管,直到公司命运终结。他的出版思路是,第一,出版对社会负有责任,让读者接触严肃、高水准的书籍是出版的使命。作者回忆说,这种理念是当时出版人的共识,因此,对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运动来说,出版业可谓出力甚巨。
第二,出版社自然也要赚钱。盈利主要来自畅销书和再版书。用这一部分利润补贴不可能被迅速接受的学术书籍,从而达到整体持平或者微利。
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成长时,潘塞恩一直受到并购的威胁。1961年,潘塞恩被兰登书屋并购。兰登书屋的老板是旧式出版人,他们并不干涉编辑事务,彼此相安无事。但好景不长,1965年,电子业巨头RCA收购兰登书屋;1980年,RCA出售兰登书屋,富豪纽豪斯接手。纽豪斯很快开始干预出版社的具体业务。他反对出版学术书籍,用大笔费用约请作者写作畅销书,或者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服务。潘塞恩所持有的原则,与资本的逻辑越来越不相容,1990年被迫关门。
潘塞恩只是一个标本,它象征的是独立出版社在英美社会的命运。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这数十年的并购风云已经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出版行业。比如,20世纪50年代,英国较大的出版社有大约200家,到作者写作本书时只剩不到30家。
但是,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曲挽歌和道义上的声讨,还有对行业盈利方式的反思。独立出版社代表的,不仅是独立的出版品格,还有专业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当它们被大公司并购,也就纳入了疯狂的资本轨道。在巨头们的想像中,如果出版社以前有一部分书赚钱,一部分书不赚钱,那么去掉不赚钱的,全部做畅销书,利润一定大大增加。其结果是,第一,市面上充斥了面目相似的畅销书,严肃的学术书籍很难出版,出版业变成了娱乐业;第二,为了抢畅销书,成本大大增加,反而不一定有市场回报。
回顾这场出版业的大变动,作者提出一个疑问,此问题对于转制中的中国出版社同样重要,那就是——市场理论已渗透到文化传播领域,但市场能否判断观念的价值?卡夫卡的处女作只卖了800本,布莱希特的处女作只印了600本,假如当初有人觉得不值得出版他们的著作,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出版业》,安德烈希夫林著,白希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出版社新书录
《焦点不太准:卡帕二战回忆录》,卡帕著,张炽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作文本》,张永和著,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
《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皮埃尔罗桑瓦龙著,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古典时代疯狂史》,福柯著,林志明译,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
《奢侈的概念》,克里斯托弗贝里著,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第一版
《审判王尔德实录》,孙宜学编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许是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西方媒介史》,让-诺埃尔让纳内著,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文德斯的旅程》,卡特盖斯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穗子物语》,严歌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7月本刊荐书
《权力与繁荣》,曼瑟奥尔森著,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D.J.奥康诺主编,洪汉鼎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马科斯博伊索特著,张群群、陈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一版
《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街灯底下》,王安忆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潘塞恩图书出版公司(Pantheon Books),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者是因战争流亡到美国的欧洲出版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他们出版了就社会和历史而言极为重要的众多书籍,最终却在资本并购的热潮中消失。《出版业》一书以此为核心,勾勒出了二战后美国出版界风云。
作者安德烈希夫林,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成为潘塞恩的主管,直到公司命运终结。他的出版思路是,第一,出版对社会负有责任,让读者接触严肃、高水准的书籍是出版的使命。作者回忆说,这种理念是当时出版人的共识,因此,对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运动来说,出版业可谓出力甚巨。
第二,出版社自然也要赚钱。盈利主要来自畅销书和再版书。用这一部分利润补贴不可能被迅速接受的学术书籍,从而达到整体持平或者微利。
在按照自己的思路成长时,潘塞恩一直受到并购的威胁。1961年,潘塞恩被兰登书屋并购。兰登书屋的老板是旧式出版人,他们并不干涉编辑事务,彼此相安无事。但好景不长,1965年,电子业巨头RCA收购兰登书屋;1980年,RCA出售兰登书屋,富豪纽豪斯接手。纽豪斯很快开始干预出版社的具体业务。他反对出版学术书籍,用大笔费用约请作者写作畅销书,或者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服务。潘塞恩所持有的原则,与资本的逻辑越来越不相容,1990年被迫关门。
潘塞恩只是一个标本,它象征的是独立出版社在英美社会的命运。作者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这数十年的并购风云已经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出版行业。比如,20世纪50年代,英国较大的出版社有大约200家,到作者写作本书时只剩不到30家。
但是,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曲挽歌和道义上的声讨,还有对行业盈利方式的反思。独立出版社代表的,不仅是独立的出版品格,还有专业化、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当它们被大公司并购,也就纳入了疯狂的资本轨道。在巨头们的想像中,如果出版社以前有一部分书赚钱,一部分书不赚钱,那么去掉不赚钱的,全部做畅销书,利润一定大大增加。其结果是,第一,市面上充斥了面目相似的畅销书,严肃的学术书籍很难出版,出版业变成了娱乐业;第二,为了抢畅销书,成本大大增加,反而不一定有市场回报。
回顾这场出版业的大变动,作者提出一个疑问,此问题对于转制中的中国出版社同样重要,那就是——市场理论已渗透到文化传播领域,但市场能否判断观念的价值?卡夫卡的处女作只卖了800本,布莱希特的处女作只印了600本,假如当初有人觉得不值得出版他们的著作,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出版业》,安德烈希夫林著,白希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出版社新书录
《焦点不太准:卡帕二战回忆录》,卡帕著,张炽恒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作文本》,张永和著,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
《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皮埃尔罗桑瓦龙著,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古典时代疯狂史》,福柯著,林志明译,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
《奢侈的概念》,克里斯托弗贝里著,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第一版
《审判王尔德实录》,孙宜学编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许是祥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西方媒介史》,让-诺埃尔让纳内著,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文德斯的旅程》,卡特盖斯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穗子物语》,严歌苓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7月本刊荐书
《权力与繁荣》,曼瑟奥尔森著,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D.J.奥康诺主编,洪汉鼎等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马科斯博伊索特著,张群群、陈北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4月第一版
《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街灯底下》,王安忆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