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为初中政治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和创新。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探究更为适应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政治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笔者将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以案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阐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影响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以及对应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234
初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正是其价值观、人生观逐步树立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政治教学不仅是培养中学生的政治素养,更重要地是通过日常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像是学生成长道路远方的灯塔,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忽视政治教学的重要教育意义
由于以往教学中政治教学留下了太多依靠大量的记忆备考在最终考试中取得还不错的成绩,所以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政治教师会想当然地认为政治教学过程并不重要,只要总结好知识点,在备考阶段让学生大量记忆就可以了。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严重忽視了政治教学的真正教育意义,为政治教学的日常教学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毕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已,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单纯只靠临考前的几天记忆,是很难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化严重
政治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1],教师在教学活动占据了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无法发挥作用。部分教师习惯于照着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教学方法单一,仿佛教师只是朗读教材的工具人而已追求形式化的氛围比较严重。例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程《追求民主价值》,教材中陈述性的概念文字很多,只由教师讲解课文,使得政治教学课堂氛围低迷。学生很难提起兴趣,甚至是在教学分析案例时打起了瞌睡。学生们依赖于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知识重点,在考试时敷衍过关,很多知识内容都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学生很容易遗忘这些知识内容,严重降低了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们依赖于教师归纳的“考前重点”,使得政治教学变成了“理论”的记忆,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实践过程,无法真正形成正确的三观,在面对一些实事时很难分辨是非。因此,政治教学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不仅要自己能够分析案例,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会参与实践,主动思考。
二、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一)明确政治教学意义,丰富教学内容
政治教学对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教学意义深远,不能忽视。秉承正确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才能找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降低理论知识讲解的占比,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压力,提升政治教学的趣味性,还能真正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中学生的政治素养。以课程内的政治知识内容作为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载体[2]。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与同学们分享文化遗产的价值,同学的观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掌握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氛围活跃,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也有所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们掌握有关文化遗产的知识,更为深刻地理解其重要价值,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取多元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代科技进步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多元的教学手段,政治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教学手段,将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同感,帮助其更为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其良好的政治素养。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教材中所举例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科技创新为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远不止教材上所提到的这几个案例而已。教师可以安排课外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身边科技进步带来的实际案例,比如快递行业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支付方式的改变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实际影响,加深学生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解与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政治教师应当明确政治教学的重要教学意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教学体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机会,加深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以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好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11):128-129.
[2]林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26-12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234
初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正是其价值观、人生观逐步树立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政治教学不仅是培养中学生的政治素养,更重要地是通过日常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像是学生成长道路远方的灯塔,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忽视政治教学的重要教育意义
由于以往教学中政治教学留下了太多依靠大量的记忆备考在最终考试中取得还不错的成绩,所以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是部分政治教师会想当然地认为政治教学过程并不重要,只要总结好知识点,在备考阶段让学生大量记忆就可以了。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严重忽視了政治教学的真正教育意义,为政治教学的日常教学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毕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已,良好的政治教育能够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单纯只靠临考前的几天记忆,是很难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化严重
政治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1],教师在教学活动占据了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无法发挥作用。部分教师习惯于照着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教学方法单一,仿佛教师只是朗读教材的工具人而已追求形式化的氛围比较严重。例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程《追求民主价值》,教材中陈述性的概念文字很多,只由教师讲解课文,使得政治教学课堂氛围低迷。学生很难提起兴趣,甚至是在教学分析案例时打起了瞌睡。学生们依赖于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知识重点,在考试时敷衍过关,很多知识内容都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学生很容易遗忘这些知识内容,严重降低了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们依赖于教师归纳的“考前重点”,使得政治教学变成了“理论”的记忆,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实践过程,无法真正形成正确的三观,在面对一些实事时很难分辨是非。因此,政治教学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不仅要自己能够分析案例,还要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会参与实践,主动思考。
二、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一)明确政治教学意义,丰富教学内容
政治教学对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教学意义深远,不能忽视。秉承正确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才能找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降低理论知识讲解的占比,运用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压力,提升政治教学的趣味性,还能真正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中学生的政治素养。以课程内的政治知识内容作为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载体[2]。在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阅资料与同学们分享文化遗产的价值,同学的观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掌握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氛围活跃,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也有所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们掌握有关文化遗产的知识,更为深刻地理解其重要价值,提升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取多元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代科技进步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多元的教学手段,政治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教学手段,将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同感,帮助其更为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其良好的政治素养。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教材中所举例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科技创新为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远不止教材上所提到的这几个案例而已。教师可以安排课外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去观察身边科技进步带来的实际案例,比如快递行业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支付方式的改变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实际影响,加深学生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解与认知。
结束语
总而言之,政治教师应当明确政治教学的重要教学意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教学体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机会,加深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以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陈好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11):128-129.
[2]林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