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039-01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呼唤着课程改革,如何实现教育创新,成为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提出。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强调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更是我们青年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凸显新课程改革标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呢?
一、发展新型的师生和谐关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推进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一些人,而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面对发展中的人,数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教材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培养数学的应用理解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首先要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其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三年级教材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么种?”这道题按常规思路是不能解决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新的情境,如教师可提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猜一猜,房间里坐着两个爸爸,两个儿子,却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通过讨论得出这3个人是同一家3代人,其中有一个既是长辈的儿子,又是晚辈的爸爸,以一当二。担当双重身份。从这个思路引发学生去创新,从简单到复杂,可用珠子代表树试摆。可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动手摆摆想想:(1)把7颗珠子摆成两行,每行4颗,该怎么摆?(2)7颗珠子,摆成3行,每行3颗,该怎么摆?(3)6颗珠子摆成3行,每行3颗,怎么摆?……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摆出种树简图是三角形,解决该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提高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新课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全面主动的发展。感悟新课改,让我坚信走进新课程将会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实施新课标,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呼唤着课程改革,如何实现教育创新,成为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提出。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都强调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更是我们青年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凸显新课程改革标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呢?
一、发展新型的师生和谐关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的推进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特别是学困生更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一些人,而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面对发展中的人,数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教材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培养数学的应用理解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首先要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
其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也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三年级教材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么种?”这道题按常规思路是不能解决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新的情境,如教师可提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猜一猜,房间里坐着两个爸爸,两个儿子,却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通过讨论得出这3个人是同一家3代人,其中有一个既是长辈的儿子,又是晚辈的爸爸,以一当二。担当双重身份。从这个思路引发学生去创新,从简单到复杂,可用珠子代表树试摆。可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动手摆摆想想:(1)把7颗珠子摆成两行,每行4颗,该怎么摆?(2)7颗珠子,摆成3行,每行3颗,该怎么摆?(3)6颗珠子摆成3行,每行3颗,怎么摆?……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摆出种树简图是三角形,解决该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提高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新课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全面主动的发展。感悟新课改,让我坚信走进新课程将会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实施新课标,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切实把新课标精神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