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什么样的“综合拓展”才有价值,在思考现实课堂教学中的综合拓展是否有价值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立足课堂、关注适切的背景、控制合适的量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综合拓展;价值
语文学科的“综合拓展”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科知识的关联,实现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自然也就要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我们不由得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综合拓展”才是有价值的呢?现实课堂中的“综合拓展”教学是不是一定有价值呢?
一位老师在教学《锡林郭勒草原》一课的时候,首先播放了广阔大草原的风貌,还配以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紧接着,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美丽的草原时的感受。学生有的谈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谈草原生存的自然条件,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入境”,教师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简笔画、素描等画一画美丽的大草原,甚至还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之”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否科学?说一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然后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时候到底打几口直井才能做到既可以增加工作面又能缩短工期?”
两节课中,教师都采用了“综合拓展”教学法,第一节课声像兼备,也有“创作”,综合了音乐、美术、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很显然,教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但是我们却总觉得哪里不对,总是不由得去思考这节课到底是美术课,是音乐课,是地理课?总是觉得这节课有背本之嫌,这样的综合教学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价值的。第二节课涉及了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科学有关的东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更不是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就能随便“研究”出结果的,显然,这不仅与语文学科距离太远,甚至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课的“综合拓展”是做了“无用功”,那么第二节课的“综合拓展”则显然有点不着边际。
或许这些只是极少数的教学个例,不能说它们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它却传递着教师对“综合拓展”教学的模糊理解,而错误的认识会给教学实践带来负面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是否认为,新的语文学科课程理念的运用,就意味要弱化、虚化一些教学环节?根植于语文学科的“字、词、音、意”以及“读、写、听、说”等方面的“传统”也一定要被扬弃?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要被“综合拓展”?我们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引入“综合拓展”教学法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因为理解方面的模糊而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显然是错的。我们必须要再次去思考“什么样的‘综合拓展’才是有价值的呢?”我们认为,遵循好以下几点,能帮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使用“综合拓展”教学法。
一是要立足于课堂本身。也就是说,“综合拓展”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信息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珍珠鸟》一课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句话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老师就让学生拿出纸笔,一边读一边作画,随后相互评画。这样,学生就在画画的过程中使珍珠鸟的形貌特征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了,无疑,作画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二是要关注适切的背景。“外来”的资源是为“内在”的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这些资源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主干内容,与主干内容相得益彰、彼此交融。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的时候,除了向学生呈现画作,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外,还向学生播放了民国时纤夫拉船的真实影像。影像中船工的号子,艰难的脚步,悲苦的神情均在声、画、文中得以体现,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这种特定的情景氛围,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显而易见,美术、音乐的综合效应成了教学中的适切性背景,在这种背景的提示下,教学的“叙事”流程得以顺利完成,教学得以有效地向前推进。
三是要注意“量”的适度。学科知识“综合拓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学科综合知识的“量”要适度,如果外来的东西超过了需要的“量”,那就是喧宾夺主,会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都特别注意综合拓展教学运用的时间、频度以及容量的控制。
李吉林老师在讲授《鱼和潜艇》一课的时候,她给学生做了两个实验:一是运用橡胶膜囊演示鱼鳔胀缩决定浮力大小,另一个是用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瓶当作潜艇与排水柜演示潜艇在海水中沉浮的情景。整个过程仅仅几分钟,但却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物理学、仿生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学生“豁然开朗”后,立即回到文本的教学中。李老师能够控制好综合拓展知识的量,体现教学的智慧。试想,如果李老师把这个实验交给学生去做,那最少也得一节课,势必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课也就彻底变了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综合拓展”教学法既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刻了解“综合拓展”的真正含义,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语文知识与综合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综合拓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卫东.小学语文教学:怎样的“综合”才有价值[J].江苏教育研究,2005(2).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综合拓展;价值
语文学科的“综合拓展”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科知识的关联,实现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自然也就要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追求。我们不由得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综合拓展”才是有价值的呢?现实课堂中的“综合拓展”教学是不是一定有价值呢?
一位老师在教学《锡林郭勒草原》一课的时候,首先播放了广阔大草原的风貌,还配以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紧接着,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美丽的草原时的感受。学生有的谈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的谈草原生存的自然条件,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入境”,教师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简笔画、素描等画一画美丽的大草原,甚至还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并思考“之”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否科学?说一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然后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时候到底打几口直井才能做到既可以增加工作面又能缩短工期?”
两节课中,教师都采用了“综合拓展”教学法,第一节课声像兼备,也有“创作”,综合了音乐、美术、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很显然,教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但是我们却总觉得哪里不对,总是不由得去思考这节课到底是美术课,是音乐课,是地理课?总是觉得这节课有背本之嫌,这样的综合教学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价值的。第二节课涉及了科学方面的知识,与科学有关的东西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更不是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就能随便“研究”出结果的,显然,这不仅与语文学科距离太远,甚至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如果说第一节课的“综合拓展”是做了“无用功”,那么第二节课的“综合拓展”则显然有点不着边际。
或许这些只是极少数的教学个例,不能说它们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它却传递着教师对“综合拓展”教学的模糊理解,而错误的认识会给教学实践带来负面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是否认为,新的语文学科课程理念的运用,就意味要弱化、虚化一些教学环节?根植于语文学科的“字、词、音、意”以及“读、写、听、说”等方面的“传统”也一定要被扬弃?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要被“综合拓展”?我们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引入“综合拓展”教学法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因为理解方面的模糊而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显然是错的。我们必须要再次去思考“什么样的‘综合拓展’才是有价值的呢?”我们认为,遵循好以下几点,能帮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使用“综合拓展”教学法。
一是要立足于课堂本身。也就是说,“综合拓展”必须是建立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信息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之上的。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珍珠鸟》一课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句话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老师就让学生拿出纸笔,一边读一边作画,随后相互评画。这样,学生就在画画的过程中使珍珠鸟的形貌特征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了,无疑,作画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二是要关注适切的背景。“外来”的资源是为“内在”的内容服务的,也就是说,这些资源应“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主干内容,与主干内容相得益彰、彼此交融。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的时候,除了向学生呈现画作,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外,还向学生播放了民国时纤夫拉船的真实影像。影像中船工的号子,艰难的脚步,悲苦的神情均在声、画、文中得以体现,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这种特定的情景氛围,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显而易见,美术、音乐的综合效应成了教学中的适切性背景,在这种背景的提示下,教学的“叙事”流程得以顺利完成,教学得以有效地向前推进。
三是要注意“量”的适度。学科知识“综合拓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所以,学科综合知识的“量”要适度,如果外来的东西超过了需要的“量”,那就是喧宾夺主,会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都特别注意综合拓展教学运用的时间、频度以及容量的控制。
李吉林老师在讲授《鱼和潜艇》一课的时候,她给学生做了两个实验:一是运用橡胶膜囊演示鱼鳔胀缩决定浮力大小,另一个是用两个不同大小的玻璃瓶当作潜艇与排水柜演示潜艇在海水中沉浮的情景。整个过程仅仅几分钟,但却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物理学、仿生学等学科的知识,在学生“豁然开朗”后,立即回到文本的教学中。李老师能够控制好综合拓展知识的量,体现教学的智慧。试想,如果李老师把这个实验交给学生去做,那最少也得一节课,势必会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语文课也就彻底变了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综合拓展”教学法既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刻了解“综合拓展”的真正含义,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语文知识与综合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综合拓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卫东.小学语文教学:怎样的“综合”才有价值[J].江苏教育研究,2005(2).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耿圩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