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项目为实例,分析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和有效途径,以期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志愿服务;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07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求突出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结合专业开展的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途径之一,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志愿服务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只有尽可能地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大学生将来发展也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发挥所属学科在师资、教学、社会服务中的优势,提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项目,推动了专业育人工作取得各方面的实效。
1 “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项目简介
“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是在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组织领导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响应“爱心助残”“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号召而成立的。志愿服务队创办的目的旨在为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并宣传言语听觉康复事业,让更多相关人士关注言语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为言语康复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成员们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每天轮流到宁波市鄞州区小雨点听力语言训练中心,采取“1(个别化康复) G(集体康复教育) F(家庭康复)模式”为语训中心的特殊儿童提供免费的一对一个别化康复训练(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教育)、一对多集体康复教育,为家长提供家庭康复指导。通过专业、持续、规划、全面的言语康复志愿服务,帮助特殊儿童最终实现“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和“交流自如”,缩小与同龄健听幼儿之间的差距,为他们最终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项目开展至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2 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言语治疗人才,书本、教师和患者三者是缺一不可的。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发挥专业特色,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言语听觉功能,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进一步了解专业的社会价值,逐渐认同所学专业;同时开启了学习之门,让学生认识不足,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职业精神 除了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学生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持续的志愿服务,更加明确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培养了爱心、耐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共同分析案例,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与指导教师、患儿及其家属沟通,锻炼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些对于他们学习生涯乃至今后的工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服务社会 志愿服务不仅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大学生体现自我、服务社会的具体举措。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真正唤起对言语听觉康复事业的使命感。同时,借助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验社会、体验榜样的力量,更好地服务和回报社会。作为在校生应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服务社会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3 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
“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省市级系列荣誉12项,被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并达到了实效。其中有以下四条做法值得借鉴。
实施“每人一个案”的行动计划 特殊儿童言语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需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障碍特点适时做出调整。因此,在志愿服务初期安排每个志愿者固定一个康复对象,指导教师和志愿者先一起评估患儿的听觉功能、言语功能以及语言能力的问题,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为患儿量身定制训练方案,为每个服务对象建立服务档案,制订服务计划,及时记录患儿情况、训练内容方式和效果,定期与专职康复教师沟通交流,必要时与家长建立并保持联系。即使志愿者有变动,组织安排的专人志愿服务也要搞好接续,不能间断。
为了推动志愿活动深入持续、全面系统地开展,规定对任一志愿服务对象的连续服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1年,具体实施康复训练每周不少于3次,只要具备条件,就要长期坚持。
建立“每周一报”的交流平台 专业教师每周定期召集队员召开会议,交流志愿服务情况,了解志愿服务的动态,及时请教疑难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适时调整评估和训练方案,促进志愿者在实践中总结研究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组织涣散、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实施“每周一讲”的培训机制 团队非常重视加强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每周一次培训。聘请有经验的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对志愿者的职责、服务规范、基本素质等内容进行培训,使队员达到进行志愿服务的一般条件。鉴于特殊儿童言语康复志愿服务工作任务尤为复杂繁重,辅导员层面还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其能以更大的爱心、耐心及更强的意志来参加和坚持。特殊儿童言语康复的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志愿者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无法顺利上岗的。在此基础上,团队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除了专业教师对队员进行培训,还聘请特教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资深治疗师对队员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结合现场见习体验,不断加深对特殊儿童等特殊复杂症状群体特点及康复教育的认识理解,逐步对康复教育的内容、原则有全面的了解,对一些常用的评估和治疗方法能够掌握。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每周对语训中心指导队员进行实际训练,学习巩固。
实行“每月一核”的考核制度 团队非常重视对志愿者的考核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记录、每月进行星级志愿者的评比活动,学期末由指导教师通过谈话、实际考察等方式,对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参加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条件进行考察。考核优秀的志愿者可推荐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培训活动和学术会议。及时的激励激发了志愿者的热情,使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长效性得以加强。
4 总结
总之,志愿服务要切实产生社会效应,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学校、学生、社会之间互动多赢的局面,就要牢固树立结合专业的思想,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来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要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志愿服务;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8-007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求突出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结合专业开展的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途径之一,是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志愿服务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只有尽可能地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大学生将来发展也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发挥所属学科在师资、教学、社会服务中的优势,提倡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项目,推动了专业育人工作取得各方面的实效。
1 “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项目简介
“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是在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组织领导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响应“爱心助残”“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号召而成立的。志愿服务队创办的目的旨在为言语听觉康复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并宣传言语听觉康复事业,让更多相关人士关注言语语言障碍患者的康复,为言语康复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成员们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每天轮流到宁波市鄞州区小雨点听力语言训练中心,采取“1(个别化康复) G(集体康复教育) F(家庭康复)模式”为语训中心的特殊儿童提供免费的一对一个别化康复训练(听觉康复、言语矫治、语言教育)、一对多集体康复教育,为家长提供家庭康复指导。通过专业、持续、规划、全面的言语康复志愿服务,帮助特殊儿童最终实现“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和“交流自如”,缩小与同龄健听幼儿之间的差距,为他们最终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项目开展至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2 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意义
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言语治疗人才,书本、教师和患者三者是缺一不可的。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发挥专业特色,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言语听觉功能,不仅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了实践能力,而且进一步了解专业的社会价值,逐渐认同所学专业;同时开启了学习之门,让学生认识不足,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职业精神 除了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学生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持续的志愿服务,更加明确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培养了爱心、耐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共同分析案例,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与指导教师、患儿及其家属沟通,锻炼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些对于他们学习生涯乃至今后的工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服务社会 志愿服务不仅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大学生体现自我、服务社会的具体举措。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真正唤起对言语听觉康复事业的使命感。同时,借助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体验社会、体验榜样的力量,更好地服务和回报社会。作为在校生应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服务社会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3 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途径
“爱撒无声”言语康复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省市级系列荣誉12项,被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并达到了实效。其中有以下四条做法值得借鉴。
实施“每人一个案”的行动计划 特殊儿童言语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需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障碍特点适时做出调整。因此,在志愿服务初期安排每个志愿者固定一个康复对象,指导教师和志愿者先一起评估患儿的听觉功能、言语功能以及语言能力的问题,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为患儿量身定制训练方案,为每个服务对象建立服务档案,制订服务计划,及时记录患儿情况、训练内容方式和效果,定期与专职康复教师沟通交流,必要时与家长建立并保持联系。即使志愿者有变动,组织安排的专人志愿服务也要搞好接续,不能间断。
为了推动志愿活动深入持续、全面系统地开展,规定对任一志愿服务对象的连续服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1年,具体实施康复训练每周不少于3次,只要具备条件,就要长期坚持。
建立“每周一报”的交流平台 专业教师每周定期召集队员召开会议,交流志愿服务情况,了解志愿服务的动态,及时请教疑难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适时调整评估和训练方案,促进志愿者在实践中总结研究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组织涣散、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实施“每周一讲”的培训机制 团队非常重视加强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每周一次培训。聘请有经验的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对志愿者的职责、服务规范、基本素质等内容进行培训,使队员达到进行志愿服务的一般条件。鉴于特殊儿童言语康复志愿服务工作任务尤为复杂繁重,辅导员层面还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其能以更大的爱心、耐心及更强的意志来参加和坚持。特殊儿童言语康复的志愿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志愿者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无法顺利上岗的。在此基础上,团队重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除了专业教师对队员进行培训,还聘请特教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资深治疗师对队员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结合现场见习体验,不断加深对特殊儿童等特殊复杂症状群体特点及康复教育的认识理解,逐步对康复教育的内容、原则有全面的了解,对一些常用的评估和治疗方法能够掌握。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每周对语训中心指导队员进行实际训练,学习巩固。
实行“每月一核”的考核制度 团队非常重视对志愿者的考核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记录、每月进行星级志愿者的评比活动,学期末由指导教师通过谈话、实际考察等方式,对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参加专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条件进行考察。考核优秀的志愿者可推荐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培训活动和学术会议。及时的激励激发了志愿者的热情,使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和长效性得以加强。
4 总结
总之,志愿服务要切实产生社会效应,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学校、学生、社会之间互动多赢的局面,就要牢固树立结合专业的思想,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来明确志愿服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要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