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公害化防治原则。
2枯萎病
2.1症状
该病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病斑初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0mm~20mm,其上微具轮纹。蔓枯病病斑椭圆形至长梭形,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严重时形成蔓枯,致使果实不生长。果实染病,轻则形成近圆形灰白色斑,大小5mm~10mm,具褐色边缘,发病重的开始时形成不规则褪绿或黄色圆斑,后变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进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机侵入引致湿腐,为害整个果实。
2.2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随病残体或在种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对老的组织或果实多由伤口侵入,在南瓜果实上也可由气孔侵入。适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4℃~28℃,在此温度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高,高于28℃发芽率明显下降,在8℃~24℃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4℃产孢量最高,低于8℃、高于32℃均不产孢。在8℃~24℃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产孢量增加,高于24℃,产孢量明显下降。
2.3防治方法
2.3.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瓜类作物轮作5年以上;避免偏施氮肥,施用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增加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集中销毁。
2.3.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0倍液灌根,每株150mL,每隔7d防治次,连灌2遍~3遍,也可用敌克松与面粉按1:20配制成糊状,涂于病茎茎基部,具有一定防病作用,或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0倍液喷灌防治,隔5d~7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采收前5d~7d 停止用药。
3白粉病
3.1症状
病原为白粉菌,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叶柄。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小斑点病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白粉状霉斑,逐渐多个粉斑连接成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层,叶片表现为褪绿或变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为病菌的闭囊壳),严重时整个植株被白色粉状霉层覆盖,后期白粉层变成白色,白粉层中出现先黄色、后变黑褐色的小粒点,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
3.2侵染循环
在低温干燥地区,瓜类白粉病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闭囊壳一般在第二年的5月~6月份当气温20℃~25℃时释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次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当条件适宜时,在当年初发病的部位上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闭囊壳越冬。
3.3防治方法
3.3.1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进行深埋或烧毁;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播无病种子;施用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排除积水。
3.3.2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25%嘧菌酯1500倍液~2000倍液噴雾预防。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800倍液~1000倍液,加优质叶面肥,或用1%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氟硅唑(福星)7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200倍液~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1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采收前5d~7d停止用药。
2枯萎病
2.1症状
该病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病斑初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0mm~20mm,其上微具轮纹。蔓枯病病斑椭圆形至长梭形,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严重时形成蔓枯,致使果实不生长。果实染病,轻则形成近圆形灰白色斑,大小5mm~10mm,具褐色边缘,发病重的开始时形成不规则褪绿或黄色圆斑,后变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进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机侵入引致湿腐,为害整个果实。
2.2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随病残体或在种子上越冬,翌年,病菌可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幼苗,对老的组织或果实多由伤口侵入,在南瓜果实上也可由气孔侵入。适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4℃~28℃,在此温度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高,高于28℃发芽率明显下降,在8℃~24℃范围内,孢子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4℃产孢量最高,低于8℃、高于32℃均不产孢。在8℃~24℃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产孢量增加,高于24℃,产孢量明显下降。
2.3防治方法
2.3.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与非瓜类作物轮作5年以上;避免偏施氮肥,施用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增加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集中销毁。
2.3.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0倍液灌根,每株150mL,每隔7d防治次,连灌2遍~3遍,也可用敌克松与面粉按1:20配制成糊状,涂于病茎茎基部,具有一定防病作用,或47%春雷·王铜(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0倍液喷灌防治,隔5d~7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采收前5d~7d 停止用药。
3白粉病
3.1症状
病原为白粉菌,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叶柄。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小斑点病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白粉状霉斑,逐渐多个粉斑连接成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层,叶片表现为褪绿或变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为病菌的闭囊壳),严重时整个植株被白色粉状霉层覆盖,后期白粉层变成白色,白粉层中出现先黄色、后变黑褐色的小粒点,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
3.2侵染循环
在低温干燥地区,瓜类白粉病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闭囊壳一般在第二年的5月~6月份当气温20℃~25℃时释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次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当条件适宜时,在当年初发病的部位上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闭囊壳越冬。
3.3防治方法
3.3.1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并进行深埋或烧毁;实行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播无病种子;施用充分腐熟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排除积水。
3.3.2药剂防治
发病前用25%嘧菌酯1500倍液~2000倍液噴雾预防。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800倍液~1000倍液,加优质叶面肥,或用1%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氟硅唑(福星)7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00倍液,或50%硫悬浮剂200倍液~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1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d~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或3次。药剂交替使用,每种药剂只能使用1次。采收前5d~7d停止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