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倒旅途仍梦绕枯野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82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日本江户时代俳人松尾芭蕉(一六四四——一六九四)奥州小道之行的三百周年。这是芭蕉一生中最后的一次长途旅行。经过五年,他完成了《奥州小道》这篇不朽的著作。两年前,我把这篇纪行文译成汉语发表了,好像偿还了一笔宿债。
  说来话长,半个世纪之前,我在日本读书,学校里有一节俳文学课,教授所撰的教材,既有俳文①,又有俳句②,也有俳谐③,每一部分都以芭蕉的作品居多,这是因为芭蕉是蕉风的始祖,经由他把俳谐这种民众诗推向到新的顶点。特别在以五、七、五——十七音构成的俳句方面,为日本和世界的诗歌宝库增添了不少珠玑一样的作品。
  《奥州小道》是芭蕉一生中所写的五篇纪行文中最后的一篇,也是最好的一篇,我就是在上俳文学课时读到的。读了以后,我完全被这篇纪行文吸引住了。这是文情俱胜,华实并茂,诗与真实相协调,溢流着美的旋律的作品。这种纪行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俳句和散文揉在一起。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精心地描绘了动人心魄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感怀,并把这些凝聚到若干俳句中。这十七音的短诗有的就成为画龙点睛之作。这种把诗与散文揉在一起的游纪,在中国是没有的。中国近代以前有不少游纪名篇,有的作者既是文人又是诗人,或者也善于写诗,但他们所写的游纪并不记下他们在旅游时所写的诗。最多不过在文中写上一句检什么韵,赋诗一首而已。
  读了芭蕉的纪行文之后,我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它译成汉语。但是,瞬息之间,就有另一种情绪把这种冲动压下去了,这就是当时我的祖国正处于芭蕉在《奥州小道》中所引用的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的那种状态中。我怎能安心翻译这部作品呢!于是我对自己立下了一个誓言,待将来至少是中年以后,并有了闲适的条件时,再动手翻译吧。但是,我何尝相信在自己的一生中果真会有那样的日子!
  时间一晃,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一九八二年我从第一线退下,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部分时间了。正巧这时,我在抗战开始时离开上海寄存在亲戚处的一大箱书,几经劫火,居然还留下了二十四本又复归我手。真像有什么奇缘似的,其中就有《奥州小道》。书沾过水,书页脱落,纸色霉黄,我记在书上的一些笔记,墨水也已褪色了。看到自己青年时代的笔迹,顿时触发我想起曾经立下的誓言,现在不是有了翻译此书的安适的条件了么?
  但是,翻译的决心刚下,我又感到一些踌躇,觉得其中的俳句很难译好。据我所知,中国五四运动以来的前一辈文学家中,姑且不论其人品如何,只就其对日本古典文学以及日语造诣之深来说,恐怕首推周岂明。三十年代,他在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系任教,还给学生讲授过《奥州小道》,但他对于翻译此书的俳句,也感到困难。他说:“十七音的小诗,意多于字,不易翻译。”④此外,还常有一语双关的用辞,我觉得更难译出。我这个人既非文学家,更不是诗人,对日本古典文学也只学得些皮毛,自然是很不胜任的。继而一想,近年来日本的许多古典名著如《万叶集》《源氏物语》《平家物语》等等都已译成汉语,不论其是否译得很好,但终于翻译出版,唯独芭蕉的这部名著还未见译本,总觉得是件憾事。况且任何一本外国古典名著,决不是某一译者一次就能译成为标准本的,第一次译不好,还会有其他译本相继出现。这样一想,我就有了勇气,开始动手翻译了。
  接着,我又感到某种不足,这就是作者于元禄二年(一六八九年)三月二十七日自江户出发,用了约一百五十天时间,抵达大垣,行程约六百日里,其中包括奥州小道、以及作者所向往的松岛和象,我几乎都未去过。象名胜虽已毁于一八○四年的大地震,但松岛仍为日本三景之一。没有到过这些地方,那么对于作者所描绘的景色,以及作者俳句中的诗的境界,就缺乏实感。所幸,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有事赴日,老友宇都宫德马先生安排我到日本名胜之地走走,我就提出到日光、仙台和松岛一游。结果以三天时间,访问了上述三地,而芭蕉则用了一月又十天的时间。此游时间虽短,也的确引起我的旅情和诗心,这是很有助于翻译此书的情绪的。
  回国以后,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译竟了。
  对我来说,这次译书的过程,也是重新研读和欣赏此书的过程。同时也有几点新的感受可以说一说。
  第一,芭蕉奥州小道之行时,正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当时他已完成了三部俳谐集,并且确立了他的蕉风。他把“闲寂”作为美的最高理念。许多芭蕉的研究者指出,芭蕉的“闲寂”不是日本中世艺术的“闲寂”,而有他自己的特点。它是潜在于自然深处和人生寂寥中的“闲寂”。为了寻求和表现这样的美,他潜心于自然界,以自然为友,以旅次为家,并以自然界为描写的对象。所以说芭蕉是生活于自然与旅行之中,并非过言。本文的题目《病倒旅途,仍梦绕枯野》,就是芭蕉临终前所吟的最后一首俳句。但是,他的旅行决不是逃避现实的云游僧的旅行,他的作品也决不是单纯的山水画或田园诗。摒弃下级武士的身份,背离故乡,病贫交加,历尽人生坎坷,而又与民众、包括最低层的平民保持着联系的芭蕉,是深知封建时代民众的悲哀与苦难的,因而他的诗里,实则凝聚着当时民众的悲惨的情感。有的芭蕉研究家把芭蕉的美学观“闲寂”,解释为悲哀之情与俳谐所应有的诙谐相浑然统一,我看这是可取的。
  试看《奥州小道》中的俳句:
  
  “武士们怀着功名之梦的战迹处,夏草萋萋。”
  
  受到民众热爱和赞美的英雄源义经及其将士的悲剧历史,展现在长满萋萋夏草的古战场上。
  
  “大海波涛汹涌,横向佐渡岛的银河。”
  
  佐渡岛是流亡犯人之地,这句诗把封建时代民众的深沉的悲哀与苦难形象地表现出来。
  
  “蚤虱叮人,枕旁马在溺尿。”
  
  蚤、虱、马尿,是和歌所不用的语言,却是俳谐世界所使用的生活俗语。它不仅显示出俳句的风趣与谈谐,也描绘出芭蕉在旅行中的不眠之夜的寂寞和凄凉。
  如果再读读他的许多俳谐连歌,那么为什么把芭蕉又称之为民众诗人也更易于理解了。
  第二,芭蕉的奥州小道之行,历访途中古代和歌所咏的名胜,尤以游览松岛和象是最大的目的。所以文中对松岛和象风光的描绘,使用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芭蕉在松岛却没有吟成一句俳句,这件事成了芭蕉研究者的一大话题。我认为很可能他是感于造物者的天功之巧妙,愧于写成诗或绘成画总不及天功,因而“闭口不吟”吧?明治初期的诗人北村透谷游松岛,写了一篇追想芭蕉的文章,认为作为俳谐宗匠的芭蕉游松岛而未成句,可能被认为有损其声誉。其实,芭蕉无言地对待那样的自然景色,反而更令人爱慕这位诗人。根据一些研究者说,与芭蕉同行的曾良在其所撰的《滚雪球》中载有芭蕉在松岛所吟的几句俳句,因为写得不好,芭蕉没有把它录入《奥州小道》中。从这一事实中,可以看到芭蕉对待自己的作品,是抱着极其严肃的态度的。
  在象,芭蕉也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风光,并写出了一首有名的俳句,即:“象,雨中似西施,盛开着合欢花”。这是从苏轼的诗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中得到启发而写的。文中谓“象似怨”正似美人西施多颦蹙而仍是妩媚的。开着合欢花,用来陪衬西子的浓抹。描写雨景,当然是为了加浓“似怨”“寂寞而又悲凄”。
  应该说,在《奥州小道》中,不限于松岛、象,在其他各个段落中也都有精采的描写。此书成书在奥州之行后的五年,可见芭蕉对此作一定是用了很大精力的。文章也是经过充分琢磨和推敲,成为诗的散文。所以二叶亭四迷说,“文品最高的是芭蕉的散文”,岛崎藤村也说,像《奥州小道》这样的旅行纪是累读不厌的,确非过言。
  第三,作为纪行文,一般总是作者记述途中的所见所闻,并抒发自己的感怀。但是,根据后来发见的曾良的“随行日记”的记事看来,发觉芭蕉的某些记述却是虚构的。如在市振地方,芭蕉同两个妓女共宿一家旅店内,夜间还隔着一间房听到她们讲述自己悲惨身世的谈话,第二天芭蕉临行前,妓女们还恳求同行,但芭蕉以需在各地停留为辞而谢绝了。芭蕉吟了一句俳句:“在一所房屋内,与娼妓共宿。院里是胡枝子和明月”。由曾良记录下来。但是在曾良的日记里,虽然详细地记录了在市振的行动,却没有记录上述的事情,显然芭蕉的这一段记述是虚构的。但是,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那些可怜的妓女在旅途中与旅客成为一夜夫妻时,是大量地存在着的。芭蕉在纪行文中写了这一虚构的故事,我认为这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也就是逼真地再现生活。而不是像著名的日本文学评论家美国人德纳尔得·金(Dona1d Keene)所说那样,是为了在文中增添一些妖冶色彩。从纪行文中记有虚构的事来看,也可以了解此文不是一般的纪行文,而是一篇创作,一篇富于诗意的艺术作品。
  最后,我还想指出的一点是,《奥州小道》的某些行文和若干俳句,不仅依据或脱胎于日本的古典文学,而且也有依据和脱胎于中国古典作品的。芭蕉死后,从他的头陀布袋中发现两部书,一部是杜甫诗集,另一部是日本西行法师的和歌集。可见芭蕉是非常敬慕杜甫的。但是芭蕉在运用中国的诗文时,用得非常自然和自如,既不被原来的诗文所拘束,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如文中有一句被称为杰作的俳句。“多么静寂,蝉声渗入岩石。”这可能是受到王藉《入若耶溪》的诗句“蝉鸣林逾静”的影响而作成的。但是芭蕉用“渗入岩石”这样尖锐的蝉声,对照地陪衬出这一带的分外静寂,就比“蝉鸣林逾静”这样平淡的描绘更富于效果,也更有诗意。
  从奈良时代到德川时代,日本文学处处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奥州小道》中同样可以看到这个痕迹。因此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欣赏此种作品可能比西方读者较为容易,但是中日毕竟又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日本文化汲取中国的文化之后,经过消化、改造,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要真正理解芭蕉所开拓的艺术境地,把握芭蕉俳句中的美的理念,通过这次翻译《奥州小道》使我深深感到这是并不容易的。
  (《奥州小道》,载《日本文学》季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①俳文——俳人所写的文章。富于俳谐风的随笔、纪行、日记、序跋文等。
  ②俳句——俳谐连歌的第一句,称发句,共十七音。可以独立成为一句短诗、又称俳句。
  ③俳谐——为俳谐连歌的略称,其特色是诙谐、机智。首句十七音为发句,接着一句是十四音称“胁”。再续以十七音一句称“第三”。以下一人独吟也行,多数作者互相连吟下去也行,总是一句长(十七音),一句短(十四音)。以一百句为一卷。到芭蕉时代,改以三十六句为一卷。
  ④见《风雨谈》中的《日本管窥之三》。
其他文献
论诗绝句,是我国文学批评中所独有的一种形式。著名如杜甫《戏为六绝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早是传诵人口,不过从这一编中看出,是到清代以后,方蔚为大观——此编分四册,有四分之三强的篇幅为清及近代所独占。在这一短小精练的体裁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举凡诗学理论、作家评论、作品评论等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几无所不涉。部分大型组诗,更具有史料价值,如陈芸的《小黛轩论诗诗》,每首诗下皆有小注,辑录保存了大量闺
对一种科学病的诊断和调治    如果说,古希腊学术都是以某种哲学形式出现的,中世纪的知识则由神学包罗万象着,而近代科学的勃兴标志着人类对大自然征服的开始,那么,以科学的名义行事日后就愈来愈成为一种时尚了。  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创造了富裕,甚或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同时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结构。然而,伴随着人们对科学的过高期望,科学本身也变得越来越自负越来越不谨慎起来了。结果是,科学技术的
学术交流,打通海内外,大势所趋,“青山遮不住”。近年来《红楼梦》、《金瓶梅》……国际研讨会接二连三,是为明证。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鉴于此,一九八九年二月编辑《海外红学五家》,其一为赵冈、陈钟毅伉俪著《红楼梦新探》,现已面世。《新探》考证是缜密的,论辩是平和的。据周汝吕先生《序》,《新探》有香港文艺书屋版,卷首刊“极简练的自序”,又有台湾晨钟出版社版,卷首多出了一篇《跋》。大陆“文化艺术”版,底本是
海风在我耳边呢喃着一首不成韵律的歌,惺忪中我望见了远处泛着点点星光的渔船。它们仿佛是海上的守护神,守护着这一片安详的海域。椰林,大海,永不逝去的夏天。我这才发觉自己的手被另外一双手攥着,暖暖的,软软的。这里,只有我和母亲,是的,只有我和她。那些生命里的过客渐渐像过电影似的化作云雾,擦肩而过。变得最真实的是靠在我肩膀睡熟了的这个人。借着月光,我仔细端详母亲,才想起她年轻时曾经多么美丽。那张裱在相框里
《天风阁学词日记》248页记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事,中云:    《碧鸡漫志》一卷十页,谓“今(歌词)音节皆有辖束,一字一拍,不敢辄增损,”是宋词一字一拍。而卷三、页十二解六么又曰:“或云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幺”。又与前说不同,不可解也。    夏承焘先生读书认真,前后互证,并不草草,令人敬佩。然而此处以为原书二说不同,则是误解文意。《碧鸡漫志》卷一所谓“一字一拍,不敢辄增损”,中间不应点
重读《天演论》    一八九八年,当严复的《天演论》出版时,谁能料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严复的译本共有五万一千字左右,其中按语和夹在译文中未加说明的严复自己的批语就近二万字,几乎占全作篇幅的五分之二。鲁迅说《天演论》是“做”出来的,不无道理。  和赫胥黎的原作相比,严译的不同处主要表现在按语、加译、改译及漏译部分。以往的研究都已注意到了按语这明显为译者加上的部分。同样值
蔡翔在“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五期)中讲到,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有“为天下师”的传统心态,说得明确点,就是企图以道统驭政统。  這是从知识分子一方面来说的。从政统方面的代表人物来说,除了“齐之稷下”时期,对稷下学士是很尊重的外,恐怕都不大符合知识分子的理想。有一著名故事是齐王见颜,王曰前,曰王前,各自要保持自己的尊严。颜还作了“理论分析”: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其让我来慕势,不如
报馆云集的弗利特街旁的一条岔路上,《笨拙》的旧址是一片凄凉和萧索。不再有繁忙的运送纸张和新杂志的大卡车,不再有来来往往前来聚餐的文人画士,只有寒风吹着地上的纸屑,红砖墙上是一片冷峭。半年以前,《笨拙》停刊了,四月八日那最后一期封面上便是这样一街零落秋景,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老态龙钟的笨拙先生鼻更弯、背更驼,带着他的朱迪他的狗,一步三回头而去。手提箱上印着的是“太阳下山,我归去也”,万般无奈与惨淡。
随着消费者日益重视自己的权益,央视每年的“3·15晚会”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晚会每年也都会抓出几条“大鱼”。今年的“3·15晚会”把枪口对准了苹果公司,但批的不是产品质量,而是它的售后服务。晚会曝光,苹果公司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实行整机更换的政策,但在中国大陆更换时,却不更换旧机器的后盖。这就意味着苹果不需要遵循中国手机三包规定的换货条款,可以沿用旧手机的三包期限,无需在更换新手机之日起重新计
《读书》一九九二年十一期寻霖《“周孔徒”及》一文中颇赞赏周汉的“义愤填膺”“号召人民反抗侵略”,其实大谬不然。  就以文中提到的《天猪叫》一书(称之为书或“通俗小册子”都未免太抬举)为例,文字游戏式地恶毒谩骂,足以见出其卑怯无耻。他的《谨遵圣谕辟邪》《湖南合省公檄》《周程朱张四氏裔孙公启》足以成为封建顽固派中最下流人物的自供状。  我能理解反洋教运动中激愤的民众,即使他们相信大师兄的刀枪不入,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