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学生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要真正让学生能讲会道、能言善辩,除了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教学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课外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并加以整合。
一、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中才能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设计符合生活的实际活动,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参与交流,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互动。
我们班60多个孩子,从乡下转来读书的几乎占了一半。针对这一情况,课外,我设计了一个小型辩论赛,论题是:“农村生活好还是城里生活好”。一个农村孩子“霍”地站起来说:“生活在农村好,在农村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能吃到新鲜蔬菜……”城里的学生反驳道:“城里好,城里照样能吃到新鲜蔬菜,现在交通发达,田里的蔬菜不到半小时就可运到城里的大菜场。”“城里的孩子读书学校好,你们农村的孩子不是费了劲往城里的学校钻嘛;我们城里有图书馆,我们城里的孩子比你们有见识……”“闰土的童年装弶着鸟,看瓜刺猹,城里的鲁迅羡慕极了,向往农村生活……”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有理有据。我们班中最胆小的孩子也居然理直气壮地说是农村生活好,理由一套一套的,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停。我只是适当提醒孩子注意倾听,吸收对方有用的信息,欣赏对方独特的见解,质疑对方有误的信息。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围着我不肯散,嚷着这样的辩论要多搞,因为可以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相对充裕,很有开发价值,关键是教师要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进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课本剧等活动中,久而久之,收获的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家庭活动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鲁迅曾经说过:“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联络家长,提醒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布置口语训练的家庭作业,如:放学回家路上,你经过哪些商店,看到哪些广告,或碰到了哪些让你有印象的人或事,晚上向爸爸妈妈说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口语话题,如看电视剧或新闻后的评说,谈谈校园内的一些平常事。特别是遇到家庭节日,如长辈过生日了,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做主角,送礼物,赠贺卡,送祝福,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家长要注意的是: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切忌对孩子的行为、表达不断指责,导致孩子不愿讲,不开口,结果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而孩子从家庭口语交际中学到的是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语言,走向社会后,口语交际定会有质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社会活动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社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可利用社会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大自然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更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如:春天,万物复苏,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赏桃红柳绿的自然美景,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自然界中的美,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美。不必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如别人,只要心中的喜悦能与同学分享就行。其次,可利用社会生活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语言源于生活,丰富的语言依靠丰富的生活而存在。因此,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如教师可布置一些交际作业:让孩子在商场、公交车上、饭店等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积累丰富的大众语言;或带学生到街道、机关、工厂去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体验与成人交流、交往的乐趣。譬如,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既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亲近的态度,体验帮助人的快乐,又可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辛苦和伟大,同时给学生提供与大人交流的平台。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如珍惜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查。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在社区,组织他们对四周的环境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做好记录。接着,汇总各小组调查成果。最后再走进社区,向居民反馈他们的调查结果,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向居民谈谈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可以谈谈生活中还存在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也可以谈谈应该怎样珍惜资源。这样的调查,加宽了语言信息的渠道,增加了语言实践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校外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课外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整合起来,模糊课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在大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让口语教学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自己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升。
(责编钟岚)
一、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中才能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设计符合生活的实际活动,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参与交流,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互动。
我们班60多个孩子,从乡下转来读书的几乎占了一半。针对这一情况,课外,我设计了一个小型辩论赛,论题是:“农村生活好还是城里生活好”。一个农村孩子“霍”地站起来说:“生活在农村好,在农村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能吃到新鲜蔬菜……”城里的学生反驳道:“城里好,城里照样能吃到新鲜蔬菜,现在交通发达,田里的蔬菜不到半小时就可运到城里的大菜场。”“城里的孩子读书学校好,你们农村的孩子不是费了劲往城里的学校钻嘛;我们城里有图书馆,我们城里的孩子比你们有见识……”“闰土的童年装弶着鸟,看瓜刺猹,城里的鲁迅羡慕极了,向往农村生活……”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有理有据。我们班中最胆小的孩子也居然理直气壮地说是农村生活好,理由一套一套的,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停。我只是适当提醒孩子注意倾听,吸收对方有用的信息,欣赏对方独特的见解,质疑对方有误的信息。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围着我不肯散,嚷着这样的辩论要多搞,因为可以提高他们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相对充裕,很有开发价值,关键是教师要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走进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课本剧等活动中,久而久之,收获的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充分利用家庭活动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鲁迅曾经说过:“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联络家长,提醒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布置口语训练的家庭作业,如:放学回家路上,你经过哪些商店,看到哪些广告,或碰到了哪些让你有印象的人或事,晚上向爸爸妈妈说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口语话题,如看电视剧或新闻后的评说,谈谈校园内的一些平常事。特别是遇到家庭节日,如长辈过生日了,作为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做主角,送礼物,赠贺卡,送祝福,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家长要注意的是: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切忌对孩子的行为、表达不断指责,导致孩子不愿讲,不开口,结果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而孩子从家庭口语交际中学到的是最新鲜、最活泼的大众语言,走向社会后,口语交际定会有质的提高。
三、充分利用社会活动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社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可利用社会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大自然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更可以开阔学生的思想。如:春天,万物复苏,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赏桃红柳绿的自然美景,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机,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感悟自然界中的美,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美。不必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如别人,只要心中的喜悦能与同学分享就行。其次,可利用社会生活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语言源于生活,丰富的语言依靠丰富的生活而存在。因此,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如教师可布置一些交际作业:让孩子在商场、公交车上、饭店等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积累丰富的大众语言;或带学生到街道、机关、工厂去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体验与成人交流、交往的乐趣。譬如,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工厂,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既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亲近的态度,体验帮助人的快乐,又可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辛苦和伟大,同时给学生提供与大人交流的平台。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如珍惜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查。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在社区,组织他们对四周的环境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做好记录。接着,汇总各小组调查成果。最后再走进社区,向居民反馈他们的调查结果,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向居民谈谈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可以谈谈生活中还存在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也可以谈谈应该怎样珍惜资源。这样的调查,加宽了语言信息的渠道,增加了语言实践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校外是一个大课堂,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课外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整合起来,模糊课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在大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让口语教学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自己的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得到提升。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