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校园中,部分家境贫寒的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她们身上有较其他女生更为突出的优点:坚强自立、学习勤奋刻苦,生活节俭朴素;另一方面,她们又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心理--自卑情结,并严重地影响着她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跳出自卑的泥潭,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女大学生 自卑 对策
一、引言
由于家庭生活贫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十分被动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极大精神负担,这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这其中尤以贫困学生为主。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常见的异常心理问题的主要包括自卑、焦虑、过度自尊、嫉妒、抑郁、孤僻自闭、敏感多疑、叛逆等等,而自卑心理是高职院校贫困女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否则必将严重阻碍他们的成才成长。
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者在对自己的身材、外貌、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上.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而是夸大自己的不足。他们在认识和评价自己时,进行的是一种不正确的社会比较,即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结果是越比越泄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惯于进行自我暗示,对自已期望值总是很低,在任何活动之前,常对自己进行“我不行”、“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自我低估的倾向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从而强化了他们片面的自我认识,增加了他们的自卑感。
3.潜意识中的自负。在她们的潜意识中,以为人家能的我都能,别人有的我也都有,总认为无论是外形长相还是学问才识,自己都要比别人高些。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容不得自己落于人后,一遇挫折,他们就会很快走向原有状况的反面,出现自卑。
(二)客观原因。
1.学习上的失败、挫折的积累。大学生涉世浅,阅历欠丰富。不能全面认识和应付生活与学习中的挫折,他们需要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经验来肯定和支撑自己的信心。如果事与愿违,有的只是消极的反馈与失败的累积,就会挫伤他们的锐气,使他们在冷漠与嘲笑中形成自卑心理。
2.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三、克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因此克服高师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应该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
(一)贫困大学生应健全心理.练好“内功”。
1.提高自我期望,修正理想自我。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其具体做法,一是自我列举法,可以用写日记的方法.每天列举自己一条优点.日子长了,累积多了,人的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强,自卑就会逐步消退。二是征求意见法,请同学、朋友、亲友评价自己、既请人家谈自己的缺点,更要听人家讲自己的优点,优点听得多了也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三是学会同人比较,在努力发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去发现周围人不如自己的地方。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大学生要在做事之前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增加信心,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3.学习自信行为。因自卑而妨碍交往的大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特别是在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时更应如此。比如,锻炼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盯住对方的眼睛;讲话时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要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使对方听自己的,掌握交往主动权等等。
(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教育引导,助一臂之力。
1.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卑的学生多缺乏勇气和斗志,意志力不强,迫切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认真寻找有利于激励自卑者的途径,对自卑的学生事先点拨.提供机会、及时鼓励、热情帮助、促使进步,这样可使自卑生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恢复积极的自我形象,让他们尝尝成功的乐趣,以此激发求知的心理欲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组织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扬自卑学生的优势、特长。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街头,参加社会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特长,组织演讲、板报、摄影、歌舞、球类、棋类等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展现他们的文体特长。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治疗。设立规范心理健康咨询室,选派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测试和调查,建立自卑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治疗,针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全程跟踪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确保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4.政府和学校应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解除自卑生的后顾之忧。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让学生步人大学殿堂;设立专门岗位,为贫困生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帮助贫困生建立造血功能。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质量观,健全奖励制度,形成激励机制,让自卑生脱颖而出,体验成功的快感,培养“我能行”的自信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周详,王淑兰.女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型问题人格的特点及成因分析,1997(03).
[2]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3]罗秋萝.家庭经济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及克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0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女大学生 自卑 对策
一、引言
由于家庭生活贫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十分被动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极大精神负担,这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这其中尤以贫困学生为主。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常见的异常心理问题的主要包括自卑、焦虑、过度自尊、嫉妒、抑郁、孤僻自闭、敏感多疑、叛逆等等,而自卑心理是高职院校贫困女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否则必将严重阻碍他们的成才成长。
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者在对自己的身材、外貌、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上.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而是夸大自己的不足。他们在认识和评价自己时,进行的是一种不正确的社会比较,即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结果是越比越泄气、越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惯于进行自我暗示,对自已期望值总是很低,在任何活动之前,常对自己进行“我不行”、“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自我低估的倾向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从而强化了他们片面的自我认识,增加了他们的自卑感。
3.潜意识中的自负。在她们的潜意识中,以为人家能的我都能,别人有的我也都有,总认为无论是外形长相还是学问才识,自己都要比别人高些。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容不得自己落于人后,一遇挫折,他们就会很快走向原有状况的反面,出现自卑。
(二)客观原因。
1.学习上的失败、挫折的积累。大学生涉世浅,阅历欠丰富。不能全面认识和应付生活与学习中的挫折,他们需要积极的反馈和成功的经验来肯定和支撑自己的信心。如果事与愿违,有的只是消极的反馈与失败的累积,就会挫伤他们的锐气,使他们在冷漠与嘲笑中形成自卑心理。
2.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三、克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因此克服高师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应该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
(一)贫困大学生应健全心理.练好“内功”。
1.提高自我期望,修正理想自我。自卑者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其具体做法,一是自我列举法,可以用写日记的方法.每天列举自己一条优点.日子长了,累积多了,人的自信心就会随之增强,自卑就会逐步消退。二是征求意见法,请同学、朋友、亲友评价自己、既请人家谈自己的缺点,更要听人家讲自己的优点,优点听得多了也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三是学会同人比较,在努力发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去发现周围人不如自己的地方。
2.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大学生要在做事之前多分析自己的有利条件,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体验过去成功的快乐,增加信心,不断提醒和激励自己.使自己在心理上确信能够获得成功。
3.学习自信行为。因自卑而妨碍交往的大学生,还应当在交往中学习自信行为,特别是在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时更应如此。比如,锻炼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盯住对方的眼睛;讲话时声音洪亮,不吞吞吐吐,当对方声音超过自己时,要学会故意将声音放低,使对方听自己的,掌握交往主动权等等。
(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教育引导,助一臂之力。
1.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卑的学生多缺乏勇气和斗志,意志力不强,迫切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认真寻找有利于激励自卑者的途径,对自卑的学生事先点拨.提供机会、及时鼓励、热情帮助、促使进步,这样可使自卑生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恢复积极的自我形象,让他们尝尝成功的乐趣,以此激发求知的心理欲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组织健康有益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扬自卑学生的优势、特长。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街头,参加社会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特长,组织演讲、板报、摄影、歌舞、球类、棋类等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展现他们的文体特长。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治疗。设立规范心理健康咨询室,选派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测试和调查,建立自卑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治疗,针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全程跟踪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确保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
4.政府和学校应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解除自卑生的后顾之忧。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让学生步人大学殿堂;设立专门岗位,为贫困生勤工俭学创造条件。帮助贫困生建立造血功能。学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质量观,健全奖励制度,形成激励机制,让自卑生脱颖而出,体验成功的快感,培养“我能行”的自信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周详,王淑兰.女大学生群体中自卑型问题人格的特点及成因分析,1997(03).
[2]俊梅.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3]罗秋萝.家庭经济贫困女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及克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