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方法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的要点,尤其是某些知识复杂的变化过程和细微的结构形式等,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能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有效地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效果更好,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感受,抛砖引玉,请同仁斧正。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小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有趣地学习,从而激发出求知欲。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有情有境地融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笔者通过课件配上呼呼的寒风声,尽量营造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情境,以再现这篇童话故事发生时的场景,我在悲哀的音乐中范读课文:“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大年中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在读课文开头这些内容的时候,笔者故意把“天冷极了”“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这些词语用重音读出来,突出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学生就会初步体会到小女孩当时的悲惨生活。又读到“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的向前走……”学生在教师低沉的声调中,进一步体会到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饥饿。笔者引发学生不知不觉对小女孩同情,渐渐地进入作者当时的思想意境,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出示小女孩幻想中看到的暖和的火炉、丰盛的晚餐、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祥的奶奶等画面,然后用兴奋的语气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几次幻觉内容。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满脸洋溢着幸福与快乐,笔者水到渠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中会看到这些幻象?”学生能很快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缺乏他人的关心和痛爱,所以才企盼出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美好事物。而当笔者出示小女孩悲惨地死去的画面时,学生们都为她难过,特别是加入了委婉凄凉的背景音乐后,更让学生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通往更高的语言文字境界。结合课文创设教学情境,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随着创设的情境,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触景生情的境界,悟出课文的内涵,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兴趣,突破难点,训练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乐于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如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但琥珀的整个形成过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跨度很大,在事物的联系上又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了展现一万年前的故事情形,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按照事物先后顺序叙述事物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套分三步演示的复合投影片:第一步,利用抽拉演示一只苍蝇在松树上爬行的情景;第二步,把被遮盖的蜘蛛揭开,再利用抽拉,此时银幕上出现一只蜘蛛正准备捕捉苍蝇的情景;第三步,用复合片演示松脂油慢慢滴下来。通过抽拉、复合演示,表现出当蜘蛛正扑到苍蝇身上时,那滴松脂油正好滴在它们身上的情景。这种具体演示的方式,既使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相吻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不易理解,人字形线路到底怎样走,为什么用两个火车头,它有什么优点,学生对课文中抽象的文字介绍恍若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人字形线路,从而更加领会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笔者首先从互联网中下载了京张铁路火车过青龙桥车站的截面图,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这一人字形线路,对这一设计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笔者精心制作火车爬陡坡的课件,让学生自己演示,通过演示以及在小组里的探讨,学生明白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为何用两个火车头的道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优美的语言文字,反映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类心灵之美以及艺术之美。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材料,也是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的良师益友。小学语文课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教育。要使小学语文课始终洋溢着丰厚的情感,把学生溶入美的氛围中,体现审美教育,那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用直观形象,可以极大地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四年级《桂林山水》一课,笔者在课堂中先放映桂林山水风光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在视觉中去感知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满眼都是美景,他们的心情也“心旷神怡”起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描写中,进一步领略山水之美;最后是视觉和语言两者结合,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桂林奇、秀、险的山和漓江静、清、绿的水,在学生眼前跳跃。
由此可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笔者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课堂情境,优化了课堂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分层教学,快乐学习,审美教育,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益,为小学语文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教师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小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有趣地学习,从而激发出求知欲。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有情有境地融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笔者通过课件配上呼呼的寒风声,尽量营造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情境,以再现这篇童话故事发生时的场景,我在悲哀的音乐中范读课文:“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大年中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在读课文开头这些内容的时候,笔者故意把“天冷极了”“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这些词语用重音读出来,突出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学生就会初步体会到小女孩当时的悲惨生活。又读到“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的向前走……”学生在教师低沉的声调中,进一步体会到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饥饿。笔者引发学生不知不觉对小女孩同情,渐渐地进入作者当时的思想意境,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出示小女孩幻想中看到的暖和的火炉、丰盛的晚餐、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祥的奶奶等画面,然后用兴奋的语气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后出现的几次幻觉内容。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满脸洋溢着幸福与快乐,笔者水到渠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中会看到这些幻象?”学生能很快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缺乏他人的关心和痛爱,所以才企盼出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得到的美好事物。而当笔者出示小女孩悲惨地死去的画面时,学生们都为她难过,特别是加入了委婉凄凉的背景音乐后,更让学生对小女孩产生同情之心。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通往更高的语言文字境界。结合课文创设教学情境,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随着创设的情境,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触景生情的境界,悟出课文的内涵,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发兴趣,突破难点,训练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乐于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如教学《奇异的琥珀》一课,笔者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但琥珀的整个形成过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跨度很大,在事物的联系上又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了展现一万年前的故事情形,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按照事物先后顺序叙述事物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一套分三步演示的复合投影片:第一步,利用抽拉演示一只苍蝇在松树上爬行的情景;第二步,把被遮盖的蜘蛛揭开,再利用抽拉,此时银幕上出现一只蜘蛛正准备捕捉苍蝇的情景;第三步,用复合片演示松脂油慢慢滴下来。通过抽拉、复合演示,表现出当蜘蛛正扑到苍蝇身上时,那滴松脂油正好滴在它们身上的情景。这种具体演示的方式,既使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相吻和,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不易理解,人字形线路到底怎样走,为什么用两个火车头,它有什么优点,学生对课文中抽象的文字介绍恍若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人字形线路,从而更加领会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笔者首先从互联网中下载了京张铁路火车过青龙桥车站的截面图,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这一人字形线路,对这一设计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笔者精心制作火车爬陡坡的课件,让学生自己演示,通过演示以及在小组里的探讨,学生明白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为何用两个火车头的道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培养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优美的语言文字,反映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人类心灵之美以及艺术之美。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材料,也是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的良师益友。小学语文课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教育。要使小学语文课始终洋溢着丰厚的情感,把学生溶入美的氛围中,体现审美教育,那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用直观形象,可以极大地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四年级《桂林山水》一课,笔者在课堂中先放映桂林山水风光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在视觉中去感知桂林山水的自然美。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满眼都是美景,他们的心情也“心旷神怡”起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描写中,进一步领略山水之美;最后是视觉和语言两者结合,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桂林奇、秀、险的山和漓江静、清、绿的水,在学生眼前跳跃。
由此可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笔者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课堂情境,优化了课堂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分层教学,快乐学习,审美教育,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益,为小学语文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