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到立体”教学实录与评析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从平面到立体”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总复习部分“图形与几何”板块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整理圆和圆柱之间的联系,理解圆叠加之后变成圆柱;找到长方形和圆柱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形旋转变成圆柱。
  2.应用圆、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能解决与圆柱体横截面和纵截面有关的数学问题。
  3.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小学阶段你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梯形。(教师顺势粘贴图形)
  師:那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呢?
  生: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师顺势粘贴图形)
  二、圆到圆柱
  师:我们刚刚回顾了旧知,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在立体图形中,哪一个立体图形是与圆相关的?
  生:我觉得是圆柱体,因为圆柱体是由两个底面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师:不仅说了是谁,而且说出了为什么,真好!
  现在四人小组合作找一找圆柱的哪些部分和圆有关?
  生1:从这个圆柱上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是一个上圆面,下面也有一个圆,旁边那个圆的话,如果一个拼在上面,一个拼在下面,中间是一个侧面,就拼成了圆柱,我们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和圆有关。
  生2: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用这种大小的圆叠在一起成为圆柱,无数个相同的圆叠加而成的圆柱。
  生3: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个圆和这个圆其实是一样的,这个圆的直径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这个圆的半径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由此推出这个圆的周长的方法用到这个圆的身上,这个圆的面积的方法也用到这个圆的身上。
  总结:半径与底面半径,直径与底面直径,周长与底面周长,面积与底面面积的联系。
  师:之前圆是没有高的,现在变成圆柱之后就有了高?圆柱的高是由圆的什么决定的?
  生1:是由底面圆的中心点和上底面圆的中心点决定的,它们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高。
  师:那是高的定义,刚刚我们看到圆叠加变成圆柱的过程,高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2:是由形成叠起圆柱的圆的个数决定的。
  PPT出示问题:将圆柱平行于底面,横着切开,截面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生1:平行于底面横着切开还是圆的形状,只是它分成了两个圆柱。
  师:为什么是圆形?
  生2:横截面是与上底面平行的,所以它的下底面也是圆。
  生3:因为圆柱是由无数个相同圆叠加而成的。
  师: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原因。
  PPT出示练习题A(只列式不计算):
  (1)已知底面半径是2厘米,可以计算出圆柱的哪些数据?
  (2)已知圆柱的高是10厘米,又可以计算出圆柱的哪些数据?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并汇报)
  三、长方形到圆柱
  师:在我们平面图形里面还有一个图形与圆柱息息相关的,你能找到吗?
  生:长方形。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柱展开后是两个圆加一个长方形。
  生2:因为圆柱是由两个圆和一个长方体或者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3:把圆分成几份可以把它拼成一个近似于长方体的图形,然后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得到圆柱体。
  师:真好。这位同学发现了数学的本质。现在我们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得到圆柱,看一看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生1:因为是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得到圆柱,所以长方形的宽为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长为圆柱底面圆的半径。
  师:真棒!掌声送给他。长方形的宽为圆柱的高,长为圆柱底面圆的半径。还有没有同学发现了其他的关系?
  生2:我们小组在讨论的时候还考虑了一种情况,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半径。如果我们以圆柱形的直径来切的话,切成的就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2r,长方形的宽就是h,所以它的横截面就可以表示2rh或者dh。我们还考虑到一种情况,假设给你这个长方形的面积:S=2rh,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量。如果我们知道高的话就可以算出r是多少;如果我们知道r的话,就可以算出高是多少。
  师:这位同学的知识太丰富了,我们沿着他的这个思路再来找一找,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长方形的什么?
  生: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就等于长乘以二,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半径,所以底面圆的直径就等于长乘以二。
  师:真好!那么底面周长是长方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就是2π乘以长。因为我们知道长就是r,圆的底面周长是2πr,所以我们就知道底面周长就是2π乘以长。
  师:那么底面面积呢?
  生1:底面面积就是2π乘以长的平方。
  生2:底面面积应该是πr2。
  生3:长是等于半径r的,也就是说底面面积等于π乘以长的平方。
  师:那你发现了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了吗?
  生:我发现长方形旋转得到的圆柱,只是把半径换成了长,其他不变。
  
  师:嗯!也就是说圆和长方形也是息息相关的。
  PPT出示:将圆柱体沿着底面直径和高竖着切开,看看究竟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生1:因为圆柱是长方形旋转得到的,所以圆柱体的截面就应该是长方形的一面。   生2:沿着圆柱的直径切开得到的横截面,相当于是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的,而长方形和长方形拼在一起,大多数都会得到长方形。
  师:两位同学说得非常有道理。
  (PPT出示练习单B)
  学生们齐读: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5厘米,以宽为轴旋转,你可以计算出旋转后得到的圆柱体的哪些数据?(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完成并交流。
  生:我们找到了圆柱的高和半径,圆柱的高也就是5厘米,长方形的长是半径,那么半径就等于2厘米。我们已经知道了半径,就可以算直径、底面圆的周长和面积了。
  四、课堂小结
  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你有什么感受呀?
  生1:我们回顾了旧知识,找到了圆、圆柱和长方形的关系,学到了很多知识。
  生2:数学知识有许多奥秘。
  生3: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
  师:所以,数学就是关系学。
  师: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你还能找到哪些像圆和圆柱、长方形和圆柱这种关系的?
  生1:圆锥是由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来的。
  生2:正方形和正方体。
  生2:长方形和长方体。
  师:下来大家研究一下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为今天的数学课取一个课题。
  生:找关系。
  师:好的,那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是“找关系”。(师随机板书)
  【评析】
  从教师教学方式点评
  评课人:昆明市官渡区曙光小学 陈 洁
  教师从圆入手,引出关系。本课由圆引入,学生自主关联相关旧知,步步唤醒学生的认知结构,架起从面到体的桥梁,埋下思维的种子,理清了圆和圆柱叠加的关系、长方形和圆柱旋转的关系。
  开放式问题,打开思维空间。杨老师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热情被唤醒的基础上,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作为练习,开放式的练习A和B,由易到难,层次清晰,不断复习旧知且有新的挑战,使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思考与探究,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发展。
  任务引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经历复习的过程,全面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杨老师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展的,将学生的观点突出化,让学生在其经验基础上发现更多从面到体的联系,经历过程后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并总结出浅显的数学的内涵,会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习惯。
  从学生学习方式点评
  评课人: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
  杨艳梅
  “从平面到立体”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习方式。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出复习主题,启发学生思考“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学生自主关联旧知,采取独立思考、四人小组合作等研究方式,在汇报交流“怎样记录圆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圆柱与圆的哪些部分有关,长方形和圆柱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时,杨老师让孩子走上讲台,分工合作,有汇报、有记录、有补充,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杨老师还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用简洁、清晰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孩子们用箭头或者线条表示关系),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教师把“讲”的时间和空间压缩了,留给学生去“学、思、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课堂效果点评
  评课人:昆明市五华区春城小学 鲁哲铭
  本节课,杨老师建构了完整的“知识链”,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让孩子找圆柱和圆各部分的联系,长方形长、宽与圆柱各部分的关联,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知识的本质(即圆柱是圆的叠加过程;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圆和圆柱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效果。
  从体现的生本理念教学策略点评
  评课人:昆明市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志红
  复习课“从平面到立体”是基于“生本理念”指导下设计和实施的复习课教学探索。仔细品味本堂课可以体现以下“生本理念”的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为主要目标。图形与几何领域数学知识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空间观念的培养。通过本节复习课,学生对圆柱的认识从圆柱是一个长方形侧面和两个圆形底面围成的图形,扩展圆柱是到由同样大小的圆叠加而成的立体图形和圆柱是由长方形绕某条边旋转一周扫过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对圆柱的认识。在对圆柱的横切面和纵切面概念的引入和演示中,学生还构建半个圆柱的空间观念。
  2.教学活动化。整节课总体设计了四个活动:(1)分组探究交流圆和圆柱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独立完成交流练习单A;(3)分组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各要素间的关系;(4)完成和交流练习单B。
  3.教学环节结构化。通过复习构建圆、圆柱和长方形各要素和相关概念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真正体现了“无箭头不板书,一张板书看全课”的结构化教学理念。
  4.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走上讲台进行汇报。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考,甚至按照学生的想法将本课课题命名为“找关系”。
其他文献
著名的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每个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这里的“再创造”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模拟。  “创新模拟”教学的主旨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为:在课堂教学中
期刊
小学数学的内容按板块可以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而“图形与几何”这一板块的核心就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十个核心词之一。小学生要把这部分的内容学好,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要怎样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以六年级“图形与几何”整理复习一课为例来谈。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期刊
“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解决问题的最后两座高峰,也是部分学生望而却步的难题之一。其实,这两类问题外部形态虽然不同,但其本质却同根同源。把“分数(百分数)”问题和“比(比例)”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会对这两类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一、问题的本质  要把分数(百分数)”和“比(比例)”这两类问题进行有联系的学习,首先要弄清楚它们的数学本质。  
期刊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体把握单元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得益于统编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编排特点,更易紧扣教学主题,以整体视角对单元内的课文、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一、实施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分析教材的前后关联  研究单元整体教学需要围绕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和
期刊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明确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数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吸取知识,从低年级开始就在不断地借助生活经验去感知数学、认识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在数学教学中常把这种思维直接系统化成一种新的学习思维——“转化思想”。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处处体现转化思想的应用,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面以
期刊
《田忌赛马》(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主要写了在赛马的过程中,田忌听从孙膑的建议,调换了马出场的顺序,做到了转败为胜。《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篇幅简短,内容通俗,其故事所折射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转败为胜虽然过程简单,但方法极其奇妙,其中蕴含了孙膑观察的全面、思考的周密,这恰恰是引导学生透视故事、探究内涵的主要着力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课课后“用自己的话讲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一、诵读古诗词,丰富想象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了扩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古诗词,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解古诗词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课外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创造人人爱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可见,阅读整本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呢?  一、结合课程标准,明确推荐原则  教师
期刊
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文记录了“我”在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我”既观察了旅途中的船与船夫,也描述了听到的雨声,但更为细致地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与“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让学生学会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
期刊
【案例背景】  “三位数减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后、理解了三位数减两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了基本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操作,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总结出计算法则,适合三年级孩子的思维。  【案例描述】  一、教什么  1.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