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数学问题都来源于实践。如古代的勾股定理、圆周率的计算、物体面积体积的计算,都是人们在漫长的实践生活中归纳出计算公式与数学原理。可以说实践是数学学科的发源地,也是通过应用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可是,在我国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卷面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的引导,尤其是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使得学生、家长、教师都慢慢忽略了数学的实际应用本质,把中学数学教学局限在学科理论方面,师生都沉浸在题海之中苦苦挣扎。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吃力,家长觉得学数学除了考个高分,在生活中基本无用。其实,这是因为数学走进了为学而学的误区。中学数学应该是为用而学。
新课程改革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活动,来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1 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重要。只要有了兴趣,学习数学就不是一件苦差事,学生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应用学习中。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有兴趣,就要把抽象理论知识与数学公式具体化、生活化。随着初中数学难度的渐渐增大,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心理越来越强。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初中数学教学模块中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及初中生的个性特征,精心选择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步骤,恰当地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气氛中完成实践项目。初中数学的教学及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机地连接起来,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并且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勇于实践,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这样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转换思维
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理论性比较强,学起来枯燥难懂;另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学数学没有用。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再把生活的真实场景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用到数学,转化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教学“利率”内容时,初中教材里采用银行储蓄作为例子,数学实践活动就围绕储蓄来设计与研究,可以在班级教学时创设银行的模拟场景。首先,让学生课下去当地银行了解各个银行的实际利率是多少,实地调查储蓄的程序和手续,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把当时的利率表制作并挂到教室。然后,让学生扮演银行营业员和储户,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活动中了解利率和计算利率。最后进行拓展练习:怎样才能付出最少的成本让利息最大化呢?
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几大国有银行的定期存款利息(年利率%)分别是三个月2.85,六个月3.05,一年期3.25,二年期3.75,三年期4.25,五年期4.75。而信用社的存款利率是部分上浮10%后分别是:五年期5.225%,三年期4.675%,二年期4.125%,一年期3.3%。通过分组讨论,他们总结出最佳的存款方案。
通过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每位学生都了解到只要进入社会,参与到日常生活,就处处用到数学。如在家庭装修中,还要用到大量的几何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现实中转换数学思维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适应近几年来的创新综合运用试题题型的变化。
3 提供解决变式问题机会,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着数学的应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除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外,还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解决变式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也能一眼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论事情怎样变化都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现实生活的问题充分挖掘数学背景,分析现实问题存在的多种可能变化,分别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应对真正的生活出现的各种突变情境。例如,小强、小樱和小军同在一所学校学习,三人上学的时候又是同路;小强的父亲每天接送他上下学的时候,顺便也接送小樱和小军;现在的问题是:小樱和小军分别在上学路上的路南和路北居住,小强的父亲接送他们上下学的时候,在路边什么位置等他俩,使他俩的路程距离是一样的?
面对这个问题,就联想到数学“中垂线”的问题:中垂线(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其逆定理: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利用这个数学原理,把小樱和小军的住处连起来,然后做出这条线的中垂线,中垂线与三人上学的公路的交叉点就是要找的使他俩的路程距离一样的点。这样利用数学原理,就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深奥难懂,家长也不会再认为数学没用,因为生活处处能用到数学。
通过变式生活实践,加强了“数学源于现实”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4 增进师生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协作越来越重要。新课标对数学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实施建议,并且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真实社会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的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数学实践学习一般采用分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这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分工合作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互相配合、互相体谅、互相竞争、自我约束、学会合作,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同学之间相互指导,让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同进步。数学实践活动让整个小组同学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又能用实践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让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以说数学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峰.让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升华[J].湖南教育,
2010(12).
[2]霍福德.数学实践活动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通报,2011(11).
[3]陶维林.数学实践活动的构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新课程改革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活动,来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1 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重要。只要有了兴趣,学习数学就不是一件苦差事,学生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应用学习中。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到有兴趣,就要把抽象理论知识与数学公式具体化、生活化。随着初中数学难度的渐渐增大,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心理越来越强。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初中数学教学模块中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教学的效果。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及初中生的个性特征,精心选择实践活动内容,设计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步骤,恰当地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气氛中完成实践项目。初中数学的教学及学生的有效学习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机地连接起来,只有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并且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勇于实践,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本领。这样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转换思维
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理论性比较强,学起来枯燥难懂;另一方面是学生觉得学数学没有用。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再把生活的真实场景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都用到数学,转化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教学“利率”内容时,初中教材里采用银行储蓄作为例子,数学实践活动就围绕储蓄来设计与研究,可以在班级教学时创设银行的模拟场景。首先,让学生课下去当地银行了解各个银行的实际利率是多少,实地调查储蓄的程序和手续,并在调查的基础上把当时的利率表制作并挂到教室。然后,让学生扮演银行营业员和储户,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活动中了解利率和计算利率。最后进行拓展练习:怎样才能付出最少的成本让利息最大化呢?
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几大国有银行的定期存款利息(年利率%)分别是三个月2.85,六个月3.05,一年期3.25,二年期3.75,三年期4.25,五年期4.75。而信用社的存款利率是部分上浮10%后分别是:五年期5.225%,三年期4.675%,二年期4.125%,一年期3.3%。通过分组讨论,他们总结出最佳的存款方案。
通过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每位学生都了解到只要进入社会,参与到日常生活,就处处用到数学。如在家庭装修中,还要用到大量的几何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确信生产、生活离不开数学,便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现实中转换数学思维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适应近几年来的创新综合运用试题题型的变化。
3 提供解决变式问题机会,增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着数学的应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除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和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外,还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解决变式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也能一眼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论事情怎样变化都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针对现实生活的问题充分挖掘数学背景,分析现实问题存在的多种可能变化,分别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应对真正的生活出现的各种突变情境。例如,小强、小樱和小军同在一所学校学习,三人上学的时候又是同路;小强的父亲每天接送他上下学的时候,顺便也接送小樱和小军;现在的问题是:小樱和小军分别在上学路上的路南和路北居住,小强的父亲接送他们上下学的时候,在路边什么位置等他俩,使他俩的路程距离是一样的?
面对这个问题,就联想到数学“中垂线”的问题:中垂线(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其逆定理: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利用这个数学原理,把小樱和小军的住处连起来,然后做出这条线的中垂线,中垂线与三人上学的公路的交叉点就是要找的使他俩的路程距离一样的点。这样利用数学原理,就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深奥难懂,家长也不会再认为数学没用,因为生活处处能用到数学。
通过变式生活实践,加强了“数学源于现实”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4 增进师生交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协作越来越重要。新课标对数学实践活动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实施建议,并且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真实社会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教师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的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数学实践学习一般采用分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这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分工合作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互相配合、互相体谅、互相竞争、自我约束、学会合作,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同学之间相互指导,让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同进步。数学实践活动让整个小组同学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又能用实践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让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以说数学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峰.让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升华[J].湖南教育,
2010(12).
[2]霍福德.数学实践活动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通报,2011(11).
[3]陶维林.数学实践活动的构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