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对于古诗歌的理解是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学生理解深刻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融入到作者的情境中去思考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的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形成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站到更高角度去理解和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面对陌生的古诗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分析会理解诗歌的主要含义,但是对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理解总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去分析,指导学生因诗论诗,关注评价的完整和全面性,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把握语言表达,体会作者观点
学生在探究诗歌的观点态度时要注重把握诗歌的语言表达。一首诗的作者的观点是建立在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作者会通过语言巧妙地展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态度,学生要善于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把握字里行间的含义。因此,把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不及”清楚而形象地表达出了别意之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歌运用语言表达出了一定的悲情;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表达了诗歌中浓浓的爱意……诗歌的语言简单直接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二、注重形象分析,探究作者态度
在对于诗歌的情感和观点进行分析时,学生需要注重从诗歌中的形象去探究,透过诗歌中的形象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学生在分析形象时要关注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透过这些形象来探究作者的情感,明确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态度。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都是直观、具体的,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直接地让读者看到诗歌借助这些形象要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歌中通过很多具体的形象:慈母、线、游子、衣等表达出了母亲对将要出行的孩子的依依不舍和牵挂,表达出了浓浓的母爱和亲情。通过对于诗歌中的形象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亲情,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再如曹操的《龟虽寿》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歌通过具体的形象将老骥和烈士进行比较,通过老骥的志向来表达烈士虽已年老,但是却有着很大的斗志,诗人借用老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豪情万丈和远大志向。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善于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来进行探究和考虑,明确诗歌中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关注因诗论诗,客观理解情感
学生在探究诗歌的情感和态度时,要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要客观地针对诗歌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自己的直接认识,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每一首诗都有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学生要客观地判断,要防止直观地认识和表达,按照学生自己的意图来思考和分析。在探究诗歌情感时,需要学生在鉴赏的时候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春色满园和一只红杏清楚地表达出了春天的来临和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而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中的诗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天凉表达出了秋季的来临和秋天的到达,写出了作者对秋季的感慨;而韩愈的《原道》中的诗句“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诗歌想要表达的就是一定的道理,学生要善于细细品味,认真感悟,形成对诗歌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在对于诗歌的分析中,学生要客观分析,认真判断,形成直观的认识和客观的理解,通过就诗论诗而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作者的态度。
四、明确全诗内容,整体把握诗歌
在对于诗歌情感的探究和分析时,学生要把握诗歌整体,客观地看到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学生鉴赏时概括,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客观的理解。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对诗词作品的观点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学生常犯的错误就是容易犯“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学生可以看到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想,写出了浓浓的乡情和思念。诗歌首先介绍了自己独自一人在外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孤立的形象,之后通过佳节写出了这一特殊时期,写出了诗歌内心对家乡的思念。通过回忆家乡的节日风俗,作者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通過对于诗歌的整体把握,学生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感慨。学生要善于从整体上来分析和思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
总之,在对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分析时,学生需要全面地分析诗歌,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客观地站到作者的立场上去分析和思考,使学生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形成客观的认识。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就会体会到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会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对诗歌的深度理解。
参考文献:
[1]林云.高中语文诗歌意象教学策略初探[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
[2]潘卫昕.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站到更高角度去理解和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面对陌生的古诗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分析会理解诗歌的主要含义,但是对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理解总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形象去分析,指导学生因诗论诗,关注评价的完整和全面性,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把握语言表达,体会作者观点
学生在探究诗歌的观点态度时要注重把握诗歌的语言表达。一首诗的作者的观点是建立在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作者会通过语言巧妙地展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态度,学生要善于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把握字里行间的含义。因此,把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不及”清楚而形象地表达出了别意之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歌运用语言表达出了一定的悲情;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表达了诗歌中浓浓的爱意……诗歌的语言简单直接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二、注重形象分析,探究作者态度
在对于诗歌的情感和观点进行分析时,学生需要注重从诗歌中的形象去探究,透过诗歌中的形象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学生在分析形象时要关注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透过这些形象来探究作者的情感,明确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态度。诗歌中的形象往往都是直观、具体的,通过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直接地让读者看到诗歌借助这些形象要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歌中通过很多具体的形象:慈母、线、游子、衣等表达出了母亲对将要出行的孩子的依依不舍和牵挂,表达出了浓浓的母爱和亲情。通过对于诗歌中的形象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亲情,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再如曹操的《龟虽寿》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歌通过具体的形象将老骥和烈士进行比较,通过老骥的志向来表达烈士虽已年老,但是却有着很大的斗志,诗人借用老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豪情万丈和远大志向。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善于借助诗歌中的形象来进行探究和考虑,明确诗歌中作者的态度和情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关注因诗论诗,客观理解情感
学生在探究诗歌的情感和态度时,要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要客观地针对诗歌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自己的直接认识,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每一首诗都有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学生要客观地判断,要防止直观地认识和表达,按照学生自己的意图来思考和分析。在探究诗歌情感时,需要学生在鉴赏的时候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的分析。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春色满园和一只红杏清楚地表达出了春天的来临和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而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中的诗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天凉表达出了秋季的来临和秋天的到达,写出了作者对秋季的感慨;而韩愈的《原道》中的诗句“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诗歌想要表达的就是一定的道理,学生要善于细细品味,认真感悟,形成对诗歌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在对于诗歌的分析中,学生要客观分析,认真判断,形成直观的认识和客观的理解,通过就诗论诗而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作者的态度。
四、明确全诗内容,整体把握诗歌
在对于诗歌情感的探究和分析时,学生要把握诗歌整体,客观地看到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学生鉴赏时概括,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客观的理解。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对诗词作品的观点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学生常犯的错误就是容易犯“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学生可以看到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想,写出了浓浓的乡情和思念。诗歌首先介绍了自己独自一人在外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孤立的形象,之后通过佳节写出了这一特殊时期,写出了诗歌内心对家乡的思念。通过回忆家乡的节日风俗,作者更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通過对于诗歌的整体把握,学生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感慨。学生要善于从整体上来分析和思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
总之,在对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分析时,学生需要全面地分析诗歌,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客观地站到作者的立场上去分析和思考,使学生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形成客观的认识。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就会体会到诗歌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会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对诗歌的深度理解。
参考文献:
[1]林云.高中语文诗歌意象教学策略初探[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
[2]潘卫昕.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