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困境及路径探析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辨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分析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困境。同时,借鉴各高职院校改革实践经验,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也成为了各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为全面落实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目标要求,并就“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提供了方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辨析
  思政课程,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四个自信”,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四全育人”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者一类特定的教育课程,而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以育人为主要目标,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课程思政’的多学科性有利于‘思政课程’汲取营养;‘思政课程’也只有根植于‘课程思政’才能孕育更美的花朵。”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既离不开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也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深入改革。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既发挥思政课程的“两个”主渠道作用,强化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使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理论,又通過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补充,才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内在的包含着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推进思政课程的建设改革,以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有效融合问题。
  二、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困境
  (一)重技能、轻人文的传统人才培养思维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旨在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培养出一批既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突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容易造成育才和育人的脱离和失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由于不同的目标和导向,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往往出现过度重视技能、片面忽视人文素养的倾向。一些学校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而言,建设基础薄弱,教学方法固化单一,课程改革迟缓,思政课边缘化、孤岛化现象明显,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在传统人才培养思维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以有用和无用来作为学习取舍的裁决标准,长期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也给“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带了较大困难。
  (二)部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参与度不高,育人素养和能力普遍不足
  近些年关于课程思政内容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课程思政概念的阐释、价值的论证,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在初步探索阶段。在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课程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薄弱,习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递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课程德育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内容背后蕴含的价值引导作用。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不高,专业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不够积极。部分教师政治意识不强,德育能力较弱,课程思政教学素养和能力普遍不足。再加上个高职院校缺少针对专业课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相关的严格的考核机制,使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困难重重。
  (三)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缺乏良性沟通交流平台和机制
  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仅是某一位教师单一方面的任务,而需要专业系部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探究、相互协作。部分学校专业系部教师、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独立开展各自工作,只注重分工,缺乏团队协作,缺少良性沟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需要专业系部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明确具体分工,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独立的系部开展工作,与专业课系部联系不够密切。随着大批新入职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与专业系部之间的良性沟通更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四)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任务多,难度大
  《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具体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环节。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顶层设计到课程设计,任务多、难度大。具体的落实工作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整体设计、思政资料库的建设、考评体系的完善、教师队伍的培训等。再加上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完整的建设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更加大了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难度。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思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优化课程设置,提升人文素养课程比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同时,严格思政课等考评要求,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扭转学生“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取向;完善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评选制度,鼓励学生学好各门各类课程,积极参与知识竞赛、文体活动、艺术表演、红色展览、实践锻炼等。
  (二)严格落实相关考核制度,加强各科教师思政理論学习和教育
  《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多元的课程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评聘、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各种表彰奖励工作应突出课程思政要求。作为职业院校,要严格落实《纲要》要求,督导处建立“课程思政”专项督导组,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落实评价标准,有力督促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在校级、市级等各项教学比赛中,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设置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以及课程思政类专项科研课题,鼓励各科各类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研究。
  (三)建设专业系部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机制
  “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需要各门各类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深度合作,共同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的德育目标。同时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思政”实践,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协同作用。《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并提出,要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为“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了具体路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参与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互听互评,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以及相关课程教学比赛等方式,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具体实践。
  (四)推动传统思政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包含着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的改革,更是思政课程本身的改革,思政课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思政课程引领协同作用的发挥。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加剧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迫切性。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要以学生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直面社会热点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富有逻辑的理论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
  (五)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整体设计,有步骤的开展落实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具体包括院校课程思政理念的更新、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课程思政考评体系的构建等。在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要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在主管部门的组织下,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教学改革评优活动,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同时,院校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课程思政改革考评体系,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培训,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评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总结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经验并推广,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有序开展。在院校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各专业系部逐渐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
  [2]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王石,田洪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融入策略,希望能为思政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思政教育 研究  把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内在的敬业和创新精神实施有机的结合,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走上技术发展、技能成才之路热情,对于他们的提升和现代企
摘要:《学记》作为中国教育史、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丰富的教育思想经过两千多年传承,历久弥新,对我国新时代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教学原则,站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视角下,结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探讨对当下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学记》 豫时孙摩 高校思政工作 辅导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定向越野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定向越野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课程思政建设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培养规则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几个方面探究定向越野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  关键词:定向越野 思想政治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课程紧紧围绕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把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晋州市教育局结合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实际,广泛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近年来,各中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統领学校的各项工作,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在加强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的双重身份,便于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指导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且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节点产生指导作用,这种影响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摘要:校园文学社团建设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提到新的高度,不少教育先行者都开始格外重视校园文学社团的建设。本文分析了目前校园文学社團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建设的重要性,并试图给出了完善校园文学社团管理模式、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指导相结合、利用互联网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加强与语文教学的互联等建设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园文学社团,建设策略  校园
摘要:杭州亚运会的承办虽带来一次机遇,但余杭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基于自身定位,合理利用亚运会场馆进行探索。余杭区体育中心作为亚运会背景下余杭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可以采用完全委托或多种形式结合委托的运营模式,减少场馆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围绕余杭体育中心开展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体育产业,需要重视体育中介产业,加大竞赛表演的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建立完善的互联网+智能体育服务信息平台,重视体育场馆服务配套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有效途径解析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的必要性、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有效途径为主要依据,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不够理想;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构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阵地;立足思政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加以关注和引导,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与反馈,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西藏地区先前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的限制性,教育环境有待提升,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西藏地区的教育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量大。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合理解决西藏地区长期面临着的教育基础薄弱、本科学生水平参差不齊等问题。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西藏 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