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代国
公元376年,代國,寒冬。
北风凛冽,百草摧折,一片狼奔豕突。年幼的拓跋珪紧紧地跟着母亲,仓皇逃离。他的背后狼烟四起,宫室倾塌。无数族人在废墟下惊恐地恸哭,飞扬跋扈的前秦铁骑正踩着地上的寒霜破入国门。这是他们最辉煌的时刻。连年征战,所向披靡,草原上已经无敌手,现在,最后一寸北地也尽归他们所有。
6岁的拓跋珪像受惊的猎物,唯有拼命逃窜。这一幕噩梦,在他此后一次次的逃离中始终如影随形,像阴鸷的猎鹰盘旋在他命运的上空,随时准备俯身冲下对他发动致命的一击。
他是代国的王子,但是命运似乎从未眷顾过他,甚至在他出生前,就已暗示了与世俗幸福的无缘——他是遗腹子。出生前,他的父亲,代国的世子拓跋寔就已死于宫廷政变。
当时的君王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这是一位有雄才与远见的君主,他努力学习中原的文明礼仪及各项制度,并于338年建立了代国,终结了拓跋族的部落制。371年的春季,一个名为长孙斤的将领,手持利刃向他冲来。在混乱的情势之下,拓跋寔以身相替,被利刃所重伤。几个月后不治而亡。又两个月后,拓跋珪出生。他出生在夏天,草原水草肥美,可是他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对于父辈的记忆,他是淡漠的。拓跋什翼犍的寿命也没有延续多久,虽然侥幸逃过了臣下的弑杀,却没有躲过亲人的冷箭。几年后,在前秦攻破代国城门之前,他死于庶长子拓跋寔之手。
国破,家亡。唯有前秦的部队意气风发。他们在苻坚的带领下势如破竹,纵横驰骋于草原大地。不仅前燕前凉等北方政权瑟瑟于其威慑,夜郎等西南部落也纷纷归附。而代国也曾与前秦互通使节以示好,想要保全自己的国家,但是弱者终究是弱者,弱者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些入侵者,他们战马矫健,长矛锐利,铠甲在严冬的寒霜下闪着坚硬而冷酷的光芒。
我的国家竟如此不堪一击。拓跋珪震撼了,无法遏制住自己对强大的异族人的恐惧。马蹄踏过,这被冰霜冻结的大地也微微颤抖着。
然而,与国家覆灭带来的痛苦相比,血缘之中潜藏着的背叛与凶残更让他震惊。父子尚能残,世间还有什么人值得信任呢?不仅如此,拓跋寔为了利益还屠戮了自己的兄弟,以保证无人与他争王位。权力面前,亲情如此凉薄。草原上最狂暴的风也无法将这血腥味扫荡干净。如果拓跋珪的心此前曾经柔软过,对亲情有过期盼,那么从他被迫逃离的那一刻起,所有的柔软温和都被丢弃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信任,即是软肋,而软肋将是致命的。不要信任任何人,也许除了自己的母亲贺氏,这个从贺兰部嫁过来的,在流亡的岁月中予以他庇护的女子。
那时他尚未意识到,所有的强大都令他惶恐,令他战栗,无论这力量来自异族还是血亲,无论这力量最初是出于敌意还是友善。除非这强大掌握在自己手里,除非自己成为狩猎者。
独孤
代国灭亡了,苻坚梦寐以求的大一统,向前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唯一的对手,只剩下安居江左的东晋。南方依旧风流旖旎,这些只知风情而不知风雨侵骨之寒的柔弱书生,怎敌得过塞北这彪悍的肃杀之气呢?苻坚斗志昂扬,秣马厉兵,磨牙吮血,志在必得。他要跨过这条河,前方是淝水之战,是真正的大一统,也是另一个盛世的开启。他未曾留意到身后,一个少年正在悄然成长。
拓跋珪原本是要被迁至长安的,但是一个名叫燕凤的旧臣站了出来。燕凤先后辅佐过拓跋什翼犍和拓跋寔,对代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以自己卓越的见识与口才说服了苻坚,将拓跋珪留了下来。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眼下独孤部的刘库仁与匈奴铁弗部的刘卫辰都很强大,二人互不相容,不如将他们分为两部,刘库仁在东,刘卫辰在西,以黄河为界分别统领代国原领地,相互牵制,如此便有利于边疆的稳定。留拓跋珪在刘库仁部中,长大后再将代国归还与他,那么他必然感念前秦的恩德而唯苻坚之命是从。
苻坚同意了。在这数十年往来的征战中,他已看到诚心的归顺比武力的征服要难得多。北地民族众多,杂居错乱,部落之间虽强弱有别却干戈不息,朝秦暮楚并不罕见。譬如统领黄河西边的刘卫辰是匈奴支系铁弗部人,他曾在前秦与代国之间摇摆不定,数次背叛数次归降。即便如此,这支部落依旧需要由他来带领。如果日后代国这片领土可以借由拓跋珪而安定,无疑将会消弭这块土地上的内患。北方基业永固,南方指日可待,如此便万里江山可期。
苻坚未曾料到,这已是他人生的巅峰。淝水之战,他将赔上之前奋斗的所有。八十万北方大军不敌八万江东子弟。这是一场炼狱般恐怖的战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英勇的将士们只将白骨留在了那里,有去无回,成为了永远定格的春闺梦里人。大一统的梦碎了。他想后撤,可背后那个依靠武力勉强维持着一统局面的北方,回不去了。
而在独孤部,拓跋珪默默地学习着生存的法则。他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虽然寄人篱下,但刘库仁对他恭敬有加。但是随着淝水之战前秦的惨败,独孤部很快就被波及到了。刘库仁是个重情义的人。代国于他有恩——拓跋什翼犍不仅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更对他加官进爵,因此代国被灭后,他将拓跋珪母子奉若座上宾,不曾轻慢。同样,因苻坚的信任与器重,当慕容部想要重建政权时,刘库仁站在了苻坚这一边,最终被慕容部派人夜袭刺杀。对刘库仁,拓跋珪乃至整个拓跋族都是心怀感激的。在拓跋重新立国后修的《魏书》中,如是评价刘库仁:“忠以为心,盛衰不二,纯节所村,其意盖远。”盛衰不二,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是何其珍贵的操守。世态炎凉,拓跋珪早已尝过这样的滋味,而这份情义是他生平所遇难得的暖意,只是这样的暖意太稀薄了,不足以稀释寒冬加在他身上的烙印。
很快,拓跋珪再次被迫逃亡。刘库仁死后,独孤部便乱了。他的弟弟刘眷接替了他的位置,又很快被自己的侄子、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害,刘显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拓跋珪。拓跋珪敏锐地察觉到周边的氛围都变了。无论是刘库仁或是刘眷,都对代国有一份旧情,而这份情在刘显身上看不到。形势越来越不妙,幸亏有人及时送来了密报——独孤部中,也有拓跋人。 这是拓跋珪人生中第二次逃亡。這一次,他从容了很多,虽然依旧带着对死亡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恐惧,怕是要伴随自己一生了:
亲人之间的自相残杀,并非拓跋族独有。
曾经威武雄壮的前秦军队,竟是这般脆弱。
那些看似被征服的部落,原来有着这么强劲的生命力。
贺兰
投奔贺兰,是拓跋珪唯一的选择。这是他的母舅家。
拓跋珪环顾四周,这个世界好像从来都没有变过,一直是这样的嘈杂纷扰,战鼓喧天。异族讨伐异族,亲人戕害亲人,猎鹰追逐猎物,一个冬天接另一个冬天。只是青草年年生长,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真是令人生厌的世界啊。恍惚之间,他想到了苻坚,忽然理解了这个志在一统天下的枭雄。也许真的只有统一,才是平烽火、息狼烟唯一的途径。
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拓跋珪默然地向前走着。不知前方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不出所料,他的到来在贺兰部掀起了一场风暴。同室操戈已经不新鲜,何况是对远来的丧家犬一般的外甥?至少他的小舅舅贺染干毫不掩饰对他的憎恶,磨刀霍霍。眼下贺兰部的首领是贺讷,即拓跋珪的大舅舅。按照部落不成文的传统,兄长的权力当由弟弟继承,现在却突然来了不速之客,他想在这里得到什么呢?代国已经没有了,独孤部也不待见这个外甥,岂非是累赘?或者还会有什么别的麻烦。
贺染干尚未来得及下手,计划再次泄露——感谢拓跋与贺兰的联姻,让贺染干的身边不乏心系故国的拓跋人,也让拓跋珪得以幸存。更强有力的支持来自贺讷。贺讷没有贺染干这般莽撞与短见,他知道时局已经变了,眼下各部落纷纷挣脱前秦的控制重建政权,代国的复国也势在必行。既然如此,这份功业何不由自己来助力完成呢?这么多年来,贺兰族都与拓跋族世代联姻,互为依靠,相互帮扶。若代国的新君由自己来立,那么拓跋族就对自己欠下了一份大情,自己在代国的地位也有了保障,这对贺兰族有益无害。
笼络拓跋珪。贺讷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曾经苻坚也这么盘算过,只是后者没有等到那一天。若干年后,当异族的大军压向贺兰部时,贺讷将为自己今日的决议懊悔不已。可是现在,他一如准备南下的苻坚,踌躇满志,仿佛看见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向他走来。这个未来落在眼前的这个少年身上。他柔弱清瘦,沉默寡言,最重要的是,他会是一个听话的君王。
拓跋珪确实很听话,顺从地听任他的摆布。他像一尾游走于冰霜之下的青鱼,现在冰霜太厚,他只能耐心地等待破冰的时机。国破家亡,骨肉相残,背井离乡,此前这一切的经历早就教会了他隐忍。隐忍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将獠牙藏好并磨锋利。现在自己的力量还太小,但只要时机一到,他必将破冰而出,死死地咬住那些垂钓者,将他们拖入寒冷的深渊。
公元386年二月,拓跋珪在贺兰族的扶持下被推上了代王之位。代国重建,四月改国号为魏。
这一年,他17岁。
北魏
破冰的时机远远没有到来。
很快,拓跋珪就迎来了第一个敌人,他的叔父拓跋窟咄。代国被灭之后,拓跋窟咄因已成年,被迁到了长安软禁。现在前秦自顾不暇,他便抱着复国的野心回来了,他的身边,是独孤部与慕容族所建的西燕的支持。君位未定,硝烟再起,拓跋族内部再次蠢动不安。
拓跋珪的根基太弱,更何况于继位顺序上,他并无优势。他的父亲是世子,可是兄终弟及亦是部落的惯例——拓跋族也因此而一再被卷入宗亲相残的悲剧之中。现在这样的宿命轮到自己了。
拓跋珪再次从自己的国家中仓促逃离。十年前的那场严寒仿佛又回来了。同样的同室操戈,同样的国门之外异族铁骑纵横驰骋,同样的,还有自己的弱小与无能。不同于第一次逃离的凄惶与恐惧,这一次,他感到的是深入骨髓的屈辱感,以及对你死我活的生存规则的冷酷认识——不想成为他人的猎物,唯有将他人视为猎物。
拓跋珪回到了贺兰族,贺兰族依旧把筹码押在他身上。但他明白,这样的支持是需要高额的回报的,否则,自己便成了毫无利用价值的弃卒。为了让贺兰族安心,他娶了贺讷的妹妹(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之中伦理不严,这样的事较为普遍),以确认与贺兰族的盟约。可是仅仅依靠贺兰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自己还是太弱小了。
被故国抛弃的惶惑与孤独又回来了。他困守在一个狭窄暗黑的巷子之中,看不到光,找不到出路,四周的黑暗一寸寸地向他压迫了过来。不进,则退。世界上没有第三条路留给他。可是,他能往哪里进呢?强敌环伺,独孤、高车、柔然、慕容……自己不过是瓮中之鳖罢了……等等,慕容?他飘忽的思绪忽然定住了。
拓跋族陷入了内乱,可是慕容族也非铁板一块。支持拓跋窟咄的西燕是慕容族的人,可西燕也有它的天敌——后燕。西燕与后燕的前身都是被前秦灭了的前燕。他们都自认为是正统,想要吞并对方。而后燕的骁勇善战不在西燕之下。贺兰对独孤,后燕对西燕。一道光照进了这条幽深的巷子里。拓跋珪热血沸腾。
拓跋窟咄死了。兵败,即绝境。送他上路的,是他失败后投奔求援的刘卫辰。没有了利用价值的人,便什么都不是了。拓跋珪傲然看着匍匐于脚下的拓跋窟咄的旧部。代国,不,北魏,终于无人再与他争位了。而一切刚刚开始。
铁蹄声还没有消停,那是慕容大军在自由地往来东西。是的,异族在自己的国土上纵横驰骋,他们不时侵扰族人,如入无人之境。可拓跋珪冷若冰霜,视若罔闻,只有嘴角挂着一丝冷笑。是啊,骁勇善战的慕容族,马骑遍踏而过,百草俯首。这真是一把极好用的利剑啊。在我把这把剑折断之前,一定会好好加以利用的。
贺讷庆幸贺兰部押对了宝。现在的北魏,贺兰的势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拓跋珪的母亲贺氏从代国的灭亡至北魏的建立,始终伴随左右,如今地位尊贵;拓跋珪的一位夫人,是贺氏的胞妹,后又诞下一子,充实了后宫的力量;而贺讷自己,更有扶王上位的功勋。然而很快,他就知道自己错了。
慕容进军的下一个方向就是贺兰部,而后方安坐着的,就是当年走投无路一再寻求自己庇护的拓跋珪。贺讷震惊,愤怒,不解,后悔,懊恼。他与贺染干一道奋起抗争,然而在慕容与拓跋的大军之下不过是蚍蜉撼树。他一败涂地。他与贺染干的部落分别一再被迁徙至别地,贺兰部再也无法形成气候。 贺讷真的错了吗?贺兰部与拓跋族世代联姻谋求部落利益,向来不都如此吗?他只是做得更出色而已。可他不知道的是,北魏的缔造者拓跋珪,与历代的拓跋族首领都不一样。他要做的,不只是延续从前代国的血脉,更是要将拓跋族的内患釜底抽薪,更何况,他的身上还传承了苻坚开疆拓土一统北方的野心。他见过了各民族此起彼伏的纷争混乱,也见过北方短暂的统一。回到从前,重建家园,够吗?不够!建了,依然有可能被灭,他想走得更远,而这些依靠旧的拓跋族是做不到的。
外患往往始于内乱,而能动摇根基的内乱则在于君位的不稳。兄终弟及的惯例、嫡庶不明的观念,使得兄弟、父子、叔侄都成了君位有力的竞争者。他们有着同样的父辈,在血缘上,谁也没有碾压性的优势。而唯一的变量,来自各自的母亲,或者说,是他们母亲背后的部落力量。在这些力量的博弈之下,宗室之中的弑亲顽疾才难以根治。
一棵树,若要让其中的一枝茁壮强大,必须要将其余的枝叶剪除干净。对付外戚也是如此。所以贺兰部的繁荣强大反而更坚定了拓跋珪铲除他们的决心。君王只能有一位,所有露出来的苗头必须被打压。不久,另一支强盛的部落独孤族也因同样的原因遭受了一样的命运。被离散,被迁徙。
出自独孤部的刘夫人伺候在旁,战战兢兢。拓跋珪神色肃然,叔父拓跋寔弑父杀弟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亲人之间的自残,这真的是拓跋族的宿命吗?
嗣会被立为太子。拓跋珪对刘夫人道,拓跋嗣是他的长子,已经11岁了。
可是你不能活。拓跋珪又道。
刘夫人愣住,继而默然无言地接受了自己的宿命。自己的哥哥刘罗辰已带着部分的独孤部归降了,虽然居官受爵,但终究不过是臣子而已。而她唯一的倚靠,她的儿子拓拔嗣,却必须要踏着她的血才能登上君王之位。多么讽刺。
是的,仅仅离散、削弱这些部落还远远不够。血缘的确薄凉,却也是黏稠强大的,如果君王的母亲强势,那么一切都会死灰复燃。子贵母死,如此外戚便不足为患。拓跋珪想。莫非自己也是一個凉薄之人吗?不,他只是为了君位的稳定,为了北魏的基业,为了这些,甚至不惜将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强硬地加以斩断。
而这还不是拓跋珪最大的痛苦之源。他的母亲贺氏,才是最大的外戚。
拓跋珪一生不信任任何人,唯独对自己的母亲贺氏尊崇有加。他们一起经历了丧亲、覆国、离乱,以及复国。贺氏始终匡扶在拓跋珪左右,若无她的胆识才干,拓跋珪早已死在流亡的路上,遑论登上王位。但现在,贺氏已无任何实权。或者,她不能有了。她坐于后宫,不过是代国的未亡人。于她,一切都幻灭了,所有的幸与不幸。她的儿子,正在驱赶自己的哥哥和族人,以及曾有恩于她的独孤部,她却无法站出来说话。她的少子拓跋觚被拓跋珪派遣出使后燕,被扣留不还,她亦无能为力——她心知这正是拓跋珪的意思。更何况,如今他着力打压外戚,自己仅仅只是活着,也会是他的阻力。
贺氏深陷在绝望之中。她清楚地知道作为君王,拓跋珪每一步都没有走错,若无这样的冷血冷酷,便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可是人真的可以做到绝情弃爱,置血亲于不顾吗?至少她做不到,拓跋珪每成功一步,她的心便残缺一块。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自己曾经多么的强大啊,顶着巨大的压力保全了自己与儿子,保全了代国的未来。可是现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是的,我应该葬在那个旧的时代才对。
396年,北魏建国十年后,贺氏病逝。
尾声
拓跋珪要做的每一步,几乎都做到了。
对外,贺兰与独孤被离散,与慕容族争霸使得后燕一分为二亦不足为患,其余的小族更是望风而倒。北魏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对内,他的母亲死了,他的刘夫人、储君的母亲死了,那个出使后燕的弟弟觚也死了。这一切本是如他所愿,他终于破冰而出,将对手一个一个死命咬住拖入深渊之中。只有他,一跃成龙。可是,他的心却并不能就此安宁下来,反而在后来的岁月里时常神思恍惚,终日独语。
那些被他离弃的亲友,那些被他亲手处决的亲友,是否对他心怀怨恨?死后若有知,死后若相逢,自己又该如何为自己辩解?他曾以为自己当真可以决绝强硬到不理会人伦血缘,可是心底无法排遣的寂寞与愧疚终究还是出卖了他。
寂寞是真的,愧疚也是真的。但是若能从头再来,他亦无别的选择。他不要再当弱者,等待着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不要当猎物。多年前的寒冬,他第一次被迫逃离,那种惶惑惊恐不安,始终没有放过他。唯有以加倍的冷血与残酷予命运以回击才能活下去,可讽刺的是,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脱骨肉相残的魔咒。
公元409年,贺氏去世十年后,拓跋珪被贺夫人之子拓跋绍所杀。他离散了贺兰部,囚禁了贺夫人,而现在,这个身上一半流淌着贺兰族血液、一半流淌着拓跋族弑亲基因的儿子来复仇了,亲手将他送上了归途。
也许对拓跋珪这样的人而言,世俗的幸福从来都是不存在的。他一直小心提防着亲人,他们为了权力可以何等自私残暴贪婪,却低估了血脉羁绊的强大力量。为了君位的安稳,他不惜以亲人的血来献祭,却将自己也送上了祭坛。这一次,命运的猎鹰终于向他伸出了铁钳般的利爪,而他已经逃不动了。
公元439年,北魏在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的带领下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时,拓跋珪去世已三十年,而离北魏建立也不过半个多世纪。
作者简介:朱夏楠,浙江省作协会员。现为《文学港》杂志社编辑。陆续在《西部》《美文》《诗探索》《诗选刊》《西湖》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
公元376年,代國,寒冬。
北风凛冽,百草摧折,一片狼奔豕突。年幼的拓跋珪紧紧地跟着母亲,仓皇逃离。他的背后狼烟四起,宫室倾塌。无数族人在废墟下惊恐地恸哭,飞扬跋扈的前秦铁骑正踩着地上的寒霜破入国门。这是他们最辉煌的时刻。连年征战,所向披靡,草原上已经无敌手,现在,最后一寸北地也尽归他们所有。
6岁的拓跋珪像受惊的猎物,唯有拼命逃窜。这一幕噩梦,在他此后一次次的逃离中始终如影随形,像阴鸷的猎鹰盘旋在他命运的上空,随时准备俯身冲下对他发动致命的一击。
他是代国的王子,但是命运似乎从未眷顾过他,甚至在他出生前,就已暗示了与世俗幸福的无缘——他是遗腹子。出生前,他的父亲,代国的世子拓跋寔就已死于宫廷政变。
当时的君王是拓跋珪的祖父拓跋什翼犍。这是一位有雄才与远见的君主,他努力学习中原的文明礼仪及各项制度,并于338年建立了代国,终结了拓跋族的部落制。371年的春季,一个名为长孙斤的将领,手持利刃向他冲来。在混乱的情势之下,拓跋寔以身相替,被利刃所重伤。几个月后不治而亡。又两个月后,拓跋珪出生。他出生在夏天,草原水草肥美,可是他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对于父辈的记忆,他是淡漠的。拓跋什翼犍的寿命也没有延续多久,虽然侥幸逃过了臣下的弑杀,却没有躲过亲人的冷箭。几年后,在前秦攻破代国城门之前,他死于庶长子拓跋寔之手。
国破,家亡。唯有前秦的部队意气风发。他们在苻坚的带领下势如破竹,纵横驰骋于草原大地。不仅前燕前凉等北方政权瑟瑟于其威慑,夜郎等西南部落也纷纷归附。而代国也曾与前秦互通使节以示好,想要保全自己的国家,但是弱者终究是弱者,弱者没有选择的权力。那些入侵者,他们战马矫健,长矛锐利,铠甲在严冬的寒霜下闪着坚硬而冷酷的光芒。
我的国家竟如此不堪一击。拓跋珪震撼了,无法遏制住自己对强大的异族人的恐惧。马蹄踏过,这被冰霜冻结的大地也微微颤抖着。
然而,与国家覆灭带来的痛苦相比,血缘之中潜藏着的背叛与凶残更让他震惊。父子尚能残,世间还有什么人值得信任呢?不仅如此,拓跋寔为了利益还屠戮了自己的兄弟,以保证无人与他争王位。权力面前,亲情如此凉薄。草原上最狂暴的风也无法将这血腥味扫荡干净。如果拓跋珪的心此前曾经柔软过,对亲情有过期盼,那么从他被迫逃离的那一刻起,所有的柔软温和都被丢弃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信任,即是软肋,而软肋将是致命的。不要信任任何人,也许除了自己的母亲贺氏,这个从贺兰部嫁过来的,在流亡的岁月中予以他庇护的女子。
那时他尚未意识到,所有的强大都令他惶恐,令他战栗,无论这力量来自异族还是血亲,无论这力量最初是出于敌意还是友善。除非这强大掌握在自己手里,除非自己成为狩猎者。
独孤
代国灭亡了,苻坚梦寐以求的大一统,向前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唯一的对手,只剩下安居江左的东晋。南方依旧风流旖旎,这些只知风情而不知风雨侵骨之寒的柔弱书生,怎敌得过塞北这彪悍的肃杀之气呢?苻坚斗志昂扬,秣马厉兵,磨牙吮血,志在必得。他要跨过这条河,前方是淝水之战,是真正的大一统,也是另一个盛世的开启。他未曾留意到身后,一个少年正在悄然成长。
拓跋珪原本是要被迁至长安的,但是一个名叫燕凤的旧臣站了出来。燕凤先后辅佐过拓跋什翼犍和拓跋寔,对代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以自己卓越的见识与口才说服了苻坚,将拓跋珪留了下来。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眼下独孤部的刘库仁与匈奴铁弗部的刘卫辰都很强大,二人互不相容,不如将他们分为两部,刘库仁在东,刘卫辰在西,以黄河为界分别统领代国原领地,相互牵制,如此便有利于边疆的稳定。留拓跋珪在刘库仁部中,长大后再将代国归还与他,那么他必然感念前秦的恩德而唯苻坚之命是从。
苻坚同意了。在这数十年往来的征战中,他已看到诚心的归顺比武力的征服要难得多。北地民族众多,杂居错乱,部落之间虽强弱有别却干戈不息,朝秦暮楚并不罕见。譬如统领黄河西边的刘卫辰是匈奴支系铁弗部人,他曾在前秦与代国之间摇摆不定,数次背叛数次归降。即便如此,这支部落依旧需要由他来带领。如果日后代国这片领土可以借由拓跋珪而安定,无疑将会消弭这块土地上的内患。北方基业永固,南方指日可待,如此便万里江山可期。
苻坚未曾料到,这已是他人生的巅峰。淝水之战,他将赔上之前奋斗的所有。八十万北方大军不敌八万江东子弟。这是一场炼狱般恐怖的战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英勇的将士们只将白骨留在了那里,有去无回,成为了永远定格的春闺梦里人。大一统的梦碎了。他想后撤,可背后那个依靠武力勉强维持着一统局面的北方,回不去了。
而在独孤部,拓跋珪默默地学习着生存的法则。他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虽然寄人篱下,但刘库仁对他恭敬有加。但是随着淝水之战前秦的惨败,独孤部很快就被波及到了。刘库仁是个重情义的人。代国于他有恩——拓跋什翼犍不仅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更对他加官进爵,因此代国被灭后,他将拓跋珪母子奉若座上宾,不曾轻慢。同样,因苻坚的信任与器重,当慕容部想要重建政权时,刘库仁站在了苻坚这一边,最终被慕容部派人夜袭刺杀。对刘库仁,拓跋珪乃至整个拓跋族都是心怀感激的。在拓跋重新立国后修的《魏书》中,如是评价刘库仁:“忠以为心,盛衰不二,纯节所村,其意盖远。”盛衰不二,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是何其珍贵的操守。世态炎凉,拓跋珪早已尝过这样的滋味,而这份情义是他生平所遇难得的暖意,只是这样的暖意太稀薄了,不足以稀释寒冬加在他身上的烙印。
很快,拓跋珪再次被迫逃亡。刘库仁死后,独孤部便乱了。他的弟弟刘眷接替了他的位置,又很快被自己的侄子、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害,刘显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拓跋珪。拓跋珪敏锐地察觉到周边的氛围都变了。无论是刘库仁或是刘眷,都对代国有一份旧情,而这份情在刘显身上看不到。形势越来越不妙,幸亏有人及时送来了密报——独孤部中,也有拓跋人。 这是拓跋珪人生中第二次逃亡。這一次,他从容了很多,虽然依旧带着对死亡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恐惧,怕是要伴随自己一生了:
亲人之间的自相残杀,并非拓跋族独有。
曾经威武雄壮的前秦军队,竟是这般脆弱。
那些看似被征服的部落,原来有着这么强劲的生命力。
贺兰
投奔贺兰,是拓跋珪唯一的选择。这是他的母舅家。
拓跋珪环顾四周,这个世界好像从来都没有变过,一直是这样的嘈杂纷扰,战鼓喧天。异族讨伐异族,亲人戕害亲人,猎鹰追逐猎物,一个冬天接另一个冬天。只是青草年年生长,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真是令人生厌的世界啊。恍惚之间,他想到了苻坚,忽然理解了这个志在一统天下的枭雄。也许真的只有统一,才是平烽火、息狼烟唯一的途径。
可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拓跋珪默然地向前走着。不知前方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不出所料,他的到来在贺兰部掀起了一场风暴。同室操戈已经不新鲜,何况是对远来的丧家犬一般的外甥?至少他的小舅舅贺染干毫不掩饰对他的憎恶,磨刀霍霍。眼下贺兰部的首领是贺讷,即拓跋珪的大舅舅。按照部落不成文的传统,兄长的权力当由弟弟继承,现在却突然来了不速之客,他想在这里得到什么呢?代国已经没有了,独孤部也不待见这个外甥,岂非是累赘?或者还会有什么别的麻烦。
贺染干尚未来得及下手,计划再次泄露——感谢拓跋与贺兰的联姻,让贺染干的身边不乏心系故国的拓跋人,也让拓跋珪得以幸存。更强有力的支持来自贺讷。贺讷没有贺染干这般莽撞与短见,他知道时局已经变了,眼下各部落纷纷挣脱前秦的控制重建政权,代国的复国也势在必行。既然如此,这份功业何不由自己来助力完成呢?这么多年来,贺兰族都与拓跋族世代联姻,互为依靠,相互帮扶。若代国的新君由自己来立,那么拓跋族就对自己欠下了一份大情,自己在代国的地位也有了保障,这对贺兰族有益无害。
笼络拓跋珪。贺讷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曾经苻坚也这么盘算过,只是后者没有等到那一天。若干年后,当异族的大军压向贺兰部时,贺讷将为自己今日的决议懊悔不已。可是现在,他一如准备南下的苻坚,踌躇满志,仿佛看见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向他走来。这个未来落在眼前的这个少年身上。他柔弱清瘦,沉默寡言,最重要的是,他会是一个听话的君王。
拓跋珪确实很听话,顺从地听任他的摆布。他像一尾游走于冰霜之下的青鱼,现在冰霜太厚,他只能耐心地等待破冰的时机。国破家亡,骨肉相残,背井离乡,此前这一切的经历早就教会了他隐忍。隐忍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将獠牙藏好并磨锋利。现在自己的力量还太小,但只要时机一到,他必将破冰而出,死死地咬住那些垂钓者,将他们拖入寒冷的深渊。
公元386年二月,拓跋珪在贺兰族的扶持下被推上了代王之位。代国重建,四月改国号为魏。
这一年,他17岁。
北魏
破冰的时机远远没有到来。
很快,拓跋珪就迎来了第一个敌人,他的叔父拓跋窟咄。代国被灭之后,拓跋窟咄因已成年,被迁到了长安软禁。现在前秦自顾不暇,他便抱着复国的野心回来了,他的身边,是独孤部与慕容族所建的西燕的支持。君位未定,硝烟再起,拓跋族内部再次蠢动不安。
拓跋珪的根基太弱,更何况于继位顺序上,他并无优势。他的父亲是世子,可是兄终弟及亦是部落的惯例——拓跋族也因此而一再被卷入宗亲相残的悲剧之中。现在这样的宿命轮到自己了。
拓跋珪再次从自己的国家中仓促逃离。十年前的那场严寒仿佛又回来了。同样的同室操戈,同样的国门之外异族铁骑纵横驰骋,同样的,还有自己的弱小与无能。不同于第一次逃离的凄惶与恐惧,这一次,他感到的是深入骨髓的屈辱感,以及对你死我活的生存规则的冷酷认识——不想成为他人的猎物,唯有将他人视为猎物。
拓跋珪回到了贺兰族,贺兰族依旧把筹码押在他身上。但他明白,这样的支持是需要高额的回报的,否则,自己便成了毫无利用价值的弃卒。为了让贺兰族安心,他娶了贺讷的妹妹(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之中伦理不严,这样的事较为普遍),以确认与贺兰族的盟约。可是仅仅依靠贺兰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自己还是太弱小了。
被故国抛弃的惶惑与孤独又回来了。他困守在一个狭窄暗黑的巷子之中,看不到光,找不到出路,四周的黑暗一寸寸地向他压迫了过来。不进,则退。世界上没有第三条路留给他。可是,他能往哪里进呢?强敌环伺,独孤、高车、柔然、慕容……自己不过是瓮中之鳖罢了……等等,慕容?他飘忽的思绪忽然定住了。
拓跋族陷入了内乱,可是慕容族也非铁板一块。支持拓跋窟咄的西燕是慕容族的人,可西燕也有它的天敌——后燕。西燕与后燕的前身都是被前秦灭了的前燕。他们都自认为是正统,想要吞并对方。而后燕的骁勇善战不在西燕之下。贺兰对独孤,后燕对西燕。一道光照进了这条幽深的巷子里。拓跋珪热血沸腾。
拓跋窟咄死了。兵败,即绝境。送他上路的,是他失败后投奔求援的刘卫辰。没有了利用价值的人,便什么都不是了。拓跋珪傲然看着匍匐于脚下的拓跋窟咄的旧部。代国,不,北魏,终于无人再与他争位了。而一切刚刚开始。
铁蹄声还没有消停,那是慕容大军在自由地往来东西。是的,异族在自己的国土上纵横驰骋,他们不时侵扰族人,如入无人之境。可拓跋珪冷若冰霜,视若罔闻,只有嘴角挂着一丝冷笑。是啊,骁勇善战的慕容族,马骑遍踏而过,百草俯首。这真是一把极好用的利剑啊。在我把这把剑折断之前,一定会好好加以利用的。
贺讷庆幸贺兰部押对了宝。现在的北魏,贺兰的势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拓跋珪的母亲贺氏从代国的灭亡至北魏的建立,始终伴随左右,如今地位尊贵;拓跋珪的一位夫人,是贺氏的胞妹,后又诞下一子,充实了后宫的力量;而贺讷自己,更有扶王上位的功勋。然而很快,他就知道自己错了。
慕容进军的下一个方向就是贺兰部,而后方安坐着的,就是当年走投无路一再寻求自己庇护的拓跋珪。贺讷震惊,愤怒,不解,后悔,懊恼。他与贺染干一道奋起抗争,然而在慕容与拓跋的大军之下不过是蚍蜉撼树。他一败涂地。他与贺染干的部落分别一再被迁徙至别地,贺兰部再也无法形成气候。 贺讷真的错了吗?贺兰部与拓跋族世代联姻谋求部落利益,向来不都如此吗?他只是做得更出色而已。可他不知道的是,北魏的缔造者拓跋珪,与历代的拓跋族首领都不一样。他要做的,不只是延续从前代国的血脉,更是要将拓跋族的内患釜底抽薪,更何况,他的身上还传承了苻坚开疆拓土一统北方的野心。他见过了各民族此起彼伏的纷争混乱,也见过北方短暂的统一。回到从前,重建家园,够吗?不够!建了,依然有可能被灭,他想走得更远,而这些依靠旧的拓跋族是做不到的。
外患往往始于内乱,而能动摇根基的内乱则在于君位的不稳。兄终弟及的惯例、嫡庶不明的观念,使得兄弟、父子、叔侄都成了君位有力的竞争者。他们有着同样的父辈,在血缘上,谁也没有碾压性的优势。而唯一的变量,来自各自的母亲,或者说,是他们母亲背后的部落力量。在这些力量的博弈之下,宗室之中的弑亲顽疾才难以根治。
一棵树,若要让其中的一枝茁壮强大,必须要将其余的枝叶剪除干净。对付外戚也是如此。所以贺兰部的繁荣强大反而更坚定了拓跋珪铲除他们的决心。君王只能有一位,所有露出来的苗头必须被打压。不久,另一支强盛的部落独孤族也因同样的原因遭受了一样的命运。被离散,被迁徙。
出自独孤部的刘夫人伺候在旁,战战兢兢。拓跋珪神色肃然,叔父拓跋寔弑父杀弟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亲人之间的自残,这真的是拓跋族的宿命吗?
嗣会被立为太子。拓跋珪对刘夫人道,拓跋嗣是他的长子,已经11岁了。
可是你不能活。拓跋珪又道。
刘夫人愣住,继而默然无言地接受了自己的宿命。自己的哥哥刘罗辰已带着部分的独孤部归降了,虽然居官受爵,但终究不过是臣子而已。而她唯一的倚靠,她的儿子拓拔嗣,却必须要踏着她的血才能登上君王之位。多么讽刺。
是的,仅仅离散、削弱这些部落还远远不够。血缘的确薄凉,却也是黏稠强大的,如果君王的母亲强势,那么一切都会死灰复燃。子贵母死,如此外戚便不足为患。拓跋珪想。莫非自己也是一個凉薄之人吗?不,他只是为了君位的稳定,为了北魏的基业,为了这些,甚至不惜将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强硬地加以斩断。
而这还不是拓跋珪最大的痛苦之源。他的母亲贺氏,才是最大的外戚。
拓跋珪一生不信任任何人,唯独对自己的母亲贺氏尊崇有加。他们一起经历了丧亲、覆国、离乱,以及复国。贺氏始终匡扶在拓跋珪左右,若无她的胆识才干,拓跋珪早已死在流亡的路上,遑论登上王位。但现在,贺氏已无任何实权。或者,她不能有了。她坐于后宫,不过是代国的未亡人。于她,一切都幻灭了,所有的幸与不幸。她的儿子,正在驱赶自己的哥哥和族人,以及曾有恩于她的独孤部,她却无法站出来说话。她的少子拓跋觚被拓跋珪派遣出使后燕,被扣留不还,她亦无能为力——她心知这正是拓跋珪的意思。更何况,如今他着力打压外戚,自己仅仅只是活着,也会是他的阻力。
贺氏深陷在绝望之中。她清楚地知道作为君王,拓跋珪每一步都没有走错,若无这样的冷血冷酷,便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可是人真的可以做到绝情弃爱,置血亲于不顾吗?至少她做不到,拓跋珪每成功一步,她的心便残缺一块。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自己曾经多么的强大啊,顶着巨大的压力保全了自己与儿子,保全了代国的未来。可是现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是的,我应该葬在那个旧的时代才对。
396年,北魏建国十年后,贺氏病逝。
尾声
拓跋珪要做的每一步,几乎都做到了。
对外,贺兰与独孤被离散,与慕容族争霸使得后燕一分为二亦不足为患,其余的小族更是望风而倒。北魏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对内,他的母亲死了,他的刘夫人、储君的母亲死了,那个出使后燕的弟弟觚也死了。这一切本是如他所愿,他终于破冰而出,将对手一个一个死命咬住拖入深渊之中。只有他,一跃成龙。可是,他的心却并不能就此安宁下来,反而在后来的岁月里时常神思恍惚,终日独语。
那些被他离弃的亲友,那些被他亲手处决的亲友,是否对他心怀怨恨?死后若有知,死后若相逢,自己又该如何为自己辩解?他曾以为自己当真可以决绝强硬到不理会人伦血缘,可是心底无法排遣的寂寞与愧疚终究还是出卖了他。
寂寞是真的,愧疚也是真的。但是若能从头再来,他亦无别的选择。他不要再当弱者,等待着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不要当猎物。多年前的寒冬,他第一次被迫逃离,那种惶惑惊恐不安,始终没有放过他。唯有以加倍的冷血与残酷予命运以回击才能活下去,可讽刺的是,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脱骨肉相残的魔咒。
公元409年,贺氏去世十年后,拓跋珪被贺夫人之子拓跋绍所杀。他离散了贺兰部,囚禁了贺夫人,而现在,这个身上一半流淌着贺兰族血液、一半流淌着拓跋族弑亲基因的儿子来复仇了,亲手将他送上了归途。
也许对拓跋珪这样的人而言,世俗的幸福从来都是不存在的。他一直小心提防着亲人,他们为了权力可以何等自私残暴贪婪,却低估了血脉羁绊的强大力量。为了君位的安稳,他不惜以亲人的血来献祭,却将自己也送上了祭坛。这一次,命运的猎鹰终于向他伸出了铁钳般的利爪,而他已经逃不动了。
公元439年,北魏在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的带领下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时,拓跋珪去世已三十年,而离北魏建立也不过半个多世纪。
作者简介:朱夏楠,浙江省作协会员。现为《文学港》杂志社编辑。陆续在《西部》《美文》《诗探索》《诗选刊》《西湖》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