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计算教学,老师只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常与繁琐、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是纯技能性的训练,让学生望而却步,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计算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计算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删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内容,同时也适当降低了计算的要求,这些调整对我们每个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平日的计算教学中调整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
计算教学算理算法习惯计算教学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等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没有计算教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作为一名青年骨干教师,我认为,要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如下几点:理清算理,讲清算法;利用小组合作,实现算法多样化;利用教研活动,对学生计算错误进行总结;关注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等。
一、理清算理,讲清算法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得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例如,《连加连减》是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上册72页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并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今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这一算理;难点定为: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一算法。先让学生理解算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把主题图制成动态课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当课件停下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刚才的过程,最后老师指导后再说给同桌听一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并为掌握算法做好现有的资源准备。学生说过程后列出算式:5+2+1,然后探索计算顺序(掌握算法)。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有机统一的整体,形式上可分,实质上不可分,重算法必须重算理,重算理也要重算法,本节课,我把算理和算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既能突出重点,也能突破难点,有效地落实了双基,学生也能寓学于乐。
二、利用小组合作,实现算法多样化
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学生的计算方法更多了,在交流中让更多的学生相互得到补充。
例如,在学习人教实验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为了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我请每个同学任选一道题算一算,把算法记录下来,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1)30+20=50;3+9=12;50+12=62;(2)39+20=59;59+3=62;(3)30+23=53;53+9=62。通过小组交流,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正确快速地计算出得数就可以。
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多种算法,从中选择喜欢的方法,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主动—互动—联动”的形式实现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步转变,充分显现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教研活动,对学生计算错误进行总结
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1)口算太差。学生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导致学生对笔算乘法和笔算加减法出错多。(2)没学会算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3)比较粗心。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我在平日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259,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295,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与此类似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经常发生。(4)不观察题就直接做。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出错。例如,50-10÷2,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学生不观察题就直接从左往右算,忘记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我们通过教研活动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乘法口诀和20以内的加减法表必须背熟;不明白道理的,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上课听讲质量;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先观察题的特点再做题;集中出错的题型,有针对性地练习。
四、关注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计算出错时,往往都说我因为粗心才做错了来解释,教师对计算问题解决的指导策略也更偏重于指导学生通过验算来发现问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计算中,特别是审题的习惯。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以用圈一圈画一画的形式提醒自己,如36×75+36×25,可以让学生把36圈起来,以提醒自己;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可以让学生在先算什么下面划线,如78+22×3,先算22×3,就把22×3下面划线;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同时,养成检查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一要检查抄对题,这是做对题的关键;二要验算,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让学生切实运用验算来發现自己的计算问题,养成验算习惯;三要对得数,不要因为粗心落下得数或算对了而抄错了得数。
既然新课改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就需要用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理念,组织学生积极探索算理算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并由此实现计算学习由知识、技能性学习向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真正、有效、灵活的计算教学策略。
计算教学算理算法习惯计算教学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等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没有计算教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作为一名青年骨干教师,我认为,要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如下几点:理清算理,讲清算法;利用小组合作,实现算法多样化;利用教研活动,对学生计算错误进行总结;关注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等。
一、理清算理,讲清算法
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使得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例如,《连加连减》是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上册72页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并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今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这一算理;难点定为: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这一算法。先让学生理解算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把主题图制成动态课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当课件停下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刚才的过程,最后老师指导后再说给同桌听一听,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并为掌握算法做好现有的资源准备。学生说过程后列出算式:5+2+1,然后探索计算顺序(掌握算法)。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有机统一的整体,形式上可分,实质上不可分,重算法必须重算理,重算理也要重算法,本节课,我把算理和算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既能突出重点,也能突破难点,有效地落实了双基,学生也能寓学于乐。
二、利用小组合作,实现算法多样化
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学生的计算方法更多了,在交流中让更多的学生相互得到补充。
例如,在学习人教实验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为了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我请每个同学任选一道题算一算,把算法记录下来,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1)30+20=50;3+9=12;50+12=62;(2)39+20=59;59+3=62;(3)30+23=53;53+9=62。通过小组交流,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正确快速地计算出得数就可以。
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多种算法,从中选择喜欢的方法,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主动—互动—联动”的形式实现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步转变,充分显现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教研活动,对学生计算错误进行总结
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1)口算太差。学生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和2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导致学生对笔算乘法和笔算加减法出错多。(2)没学会算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学会”,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明白这样计算的道理,算理不明确,从而导致计算错误。(3)比较粗心。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我在平日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259,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295,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与此类似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经常发生。(4)不观察题就直接做。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出错。例如,50-10÷2,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学生不观察题就直接从左往右算,忘记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我们通过教研活动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乘法口诀和20以内的加减法表必须背熟;不明白道理的,一定要关注孩子的上课听讲质量;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先观察题的特点再做题;集中出错的题型,有针对性地练习。
四、关注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计算出错时,往往都说我因为粗心才做错了来解释,教师对计算问题解决的指导策略也更偏重于指导学生通过验算来发现问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计算中,特别是审题的习惯。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以用圈一圈画一画的形式提醒自己,如36×75+36×25,可以让学生把36圈起来,以提醒自己;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可以让学生在先算什么下面划线,如78+22×3,先算22×3,就把22×3下面划线;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同时,养成检查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一要检查抄对题,这是做对题的关键;二要验算,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验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让学生切实运用验算来發现自己的计算问题,养成验算习惯;三要对得数,不要因为粗心落下得数或算对了而抄错了得数。
既然新课改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就需要用新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理念,组织学生积极探索算理算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并由此实现计算学习由知识、技能性学习向探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转变,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真正、有效、灵活的计算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