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新疆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面临着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随意性过大、缺乏主旨、角色定位不明、缺乏一定的创新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原理”课程 实践教学 困境
【分类号】G641
实践教学,是为了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的以实践形式为手段的教学环节。作为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这些年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起到了有效作用,不失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新疆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一定的高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增强高校“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尤为重要。然而,新疆高校部分“原理”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与其课程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往往达不到这种高度,一方面,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专门讲授理论课的课程,如果理论问题都讲不清,实践就更没有意义;认为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部分讲完已经很困难了,再开展实践教学就更不可能完成理论教学的任务;认为实践教学是各院系或者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与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忽视实践教学本身的重要性;认为课堂的理论以及穿插间接实践教学内容就已经达到了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原理”课实践教学研究滞后。由于受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探索的传统思维束缚,以及对于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在成本、时间、精力上投入过大,且见效慢的弊端的影响,教师们对实践教学研究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不高,研究浅,很难产生更具有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导致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目前新疆部分高校“原理”课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却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持久的影响力,从而使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蜻蜓点水,缺乏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实践形式,操作过程不规范,后期管理和建设基本为零。
二、参与度不高,缺乏一定的广度
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亲身感受产生的震撼所感带来的教育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这一本质,许多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存在着“以点代面”的现象。由于经费、师资以及资源承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试图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展开,缺乏针对全体学生的整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措施。典型示范的形式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改善目前“原理”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缺乏实效性的困境,但这种办法不能单独使用,它需要许多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否则效果难以保证。然而现在还有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停留在并且满足于这种阶段,只是一部分学生和教师在参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如果宣传力度再不到位,这种典型示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事实上,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高校其大部分学生很难感受到实践教学带来的作用。
三、随意性过大,缺乏一定的约束
目前新疆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度建设问题。制度上的缺失表现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一般课程都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考评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等,但许多高校的“原理”课实践教学还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不作为一种必要的常态性的教学环节,组织上没有相应的对口管理,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所以“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常常因为教师、领导、财力、场所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时断时续,难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或者半途而废、或者流于形式,疏于制度建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对于“原理”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目前新疆高校仍处于空白阶段,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考核方式,或者加入一部分平时考核的成绩,但基本局限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考核。还有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大部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形成的调查报告质量也不高,没有也不可能起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四、兴趣度增强,缺乏一定的主旨
目前新疆高校相当部分学生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也没有学习它的动力,认为此门课程太过抽象、非常空洞,与社会现实脱节比较严重,似乎与所学的专业沾不上一点边。至于参与实践活动也仅仅是为了热闹一下,走走过场而已,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甚至把参与实践活动作为摆脱枯燥的听课、进行消遣的方式。因此,“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内容除了课堂实践教学外,还采取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为主题进行的艺术文化活动、心理情感类活动等,虽然体现了趣味性、娱乐性、时尚性,但缺乏思想性、反思性和教育性。虽然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方面也起到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由于活动内容缺乏一定的主旨,多少有些背离“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那些真正能够体现“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思想研究会,时事论坛,建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新发展成果的实践基地等,却难以受到重视。
五、角色定位不明,缺乏一定的监管
科学指导是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对思“原理”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分歧,在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没有很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原则和特点,使实践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既存在着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等都由教师主持进行,没有体现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同时又存在着部分“原理”课教师对待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的是教师出题、学生参与、学生撰写论文、教师批阅论文这种“放任”的做法,教师不能够完全跟踪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只能对一头一尾进行有限监管,对其活动过程放任自流、不加指导、不予管理,没有发挥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原理”课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
六、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
实践教学应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实践环节凸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可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由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教师主要是中青年老师,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小一直读书到大学毕业,留校或分配到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他们本身对社会熟悉程度就不是很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加之他们自身也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因此,让这些老师从事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目前来看,新疆一些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组织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只有讨论而缺乏前期的安排布置,案例讲解过于陈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研读不足,影响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认识不到位,理论自信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个别教师从思想上还没有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不是关于“教学生学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教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诗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
[2]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2).
[3]李会先,李松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关键词:“原理”课程 实践教学 困境
【分类号】G641
实践教学,是为了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设置的以实践形式为手段的教学环节。作为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深受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这些年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性起到了有效作用,不失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新疆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一定的高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增强高校“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尤为重要。然而,新疆高校部分“原理”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与其课程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往往达不到这种高度,一方面,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专门讲授理论课的课程,如果理论问题都讲不清,实践就更没有意义;认为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部分讲完已经很困难了,再开展实践教学就更不可能完成理论教学的任务;认为实践教学是各院系或者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与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忽视实践教学本身的重要性;认为课堂的理论以及穿插间接实践教学内容就已经达到了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原理”课实践教学研究滞后。由于受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探索的传统思维束缚,以及对于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在成本、时间、精力上投入过大,且见效慢的弊端的影响,教师们对实践教学研究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不高,研究浅,很难产生更具有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导致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目前新疆部分高校“原理”课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却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持久的影响力,从而使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蜻蜓点水,缺乏具体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实践形式,操作过程不规范,后期管理和建设基本为零。
二、参与度不高,缺乏一定的广度
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亲身感受产生的震撼所感带来的教育意义,然而当前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这一本质,许多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存在着“以点代面”的现象。由于经费、师资以及资源承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试图通过典型示范的作用来推动实践教学的展开,缺乏针对全体学生的整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和措施。典型示范的形式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改善目前“原理”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缺乏实效性的困境,但这种办法不能单独使用,它需要许多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否则效果难以保证。然而现在还有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停留在并且满足于这种阶段,只是一部分学生和教师在参与,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如果宣传力度再不到位,这种典型示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事实上,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高校其大部分学生很难感受到实践教学带来的作用。
三、随意性过大,缺乏一定的约束
目前新疆高校“原理”课的实践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度建设问题。制度上的缺失表现在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一般课程都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考评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等,但许多高校的“原理”课实践教学还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不作为一种必要的常态性的教学环节,组织上没有相应的对口管理,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所以“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常常因为教师、领导、财力、场所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时断时续,难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或者半途而废、或者流于形式,疏于制度建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另外,对于“原理”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与监控体系的建设,目前新疆高校仍处于空白阶段,部分高校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考核方式,或者加入一部分平时考核的成绩,但基本局限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考核。还有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大部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形成的调查报告质量也不高,没有也不可能起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四、兴趣度增强,缺乏一定的主旨
目前新疆高校相当部分学生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也没有学习它的动力,认为此门课程太过抽象、非常空洞,与社会现实脱节比较严重,似乎与所学的专业沾不上一点边。至于参与实践活动也仅仅是为了热闹一下,走走过场而已,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甚至把参与实践活动作为摆脱枯燥的听课、进行消遣的方式。因此,“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内容除了课堂实践教学外,还采取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为主题进行的艺术文化活动、心理情感类活动等,虽然体现了趣味性、娱乐性、时尚性,但缺乏思想性、反思性和教育性。虽然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方面也起到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由于活动内容缺乏一定的主旨,多少有些背离“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那些真正能够体现“原理”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思想研究会,时事论坛,建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新发展成果的实践基地等,却难以受到重视。
五、角色定位不明,缺乏一定的监管
科学指导是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对思“原理”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分歧,在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没有很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原则和特点,使实践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明,既存在着从主题确立、计划制定、活动开展、实践总结、成果汇报等都由教师主持进行,没有体现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同时又存在着部分“原理”课教师对待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的是教师出题、学生参与、学生撰写论文、教师批阅论文这种“放任”的做法,教师不能够完全跟踪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只能对一头一尾进行有限监管,对其活动过程放任自流、不加指导、不予管理,没有发挥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原理”课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
六、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
实践教学应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实践环节凸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可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由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教师主要是中青年老师,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小一直读书到大学毕业,留校或分配到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他们本身对社会熟悉程度就不是很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加之他们自身也没有真正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因此,让这些老师从事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目前来看,新疆一些高校“原理”课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组织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只有讨论而缺乏前期的安排布置,案例讲解过于陈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研读不足,影响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认识不到位,理论自信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个别教师从思想上还没有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不是关于“教学生学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教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诗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
[2]颜加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2).
[3]李会先,李松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