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让语文教学魅力飞扬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市级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赛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本课的教学选择了网络教学的方式,我设计了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爱如茉莉》专题学习网站。通过与学校教研组的老师们共同磨课、反复试上,我对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深深感受到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以网络为资源,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新趋势。那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作用,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空间呢?我就自己试教过程中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共享。
  一、拓宽渠道,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
  第一次进行试教时,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汇报课前自己学习的成果,结果学生不仅显得很拘谨,而且交流的内容很局限,不外乎是理解了什么词,掌握了某个生字的写法等。课后,教研组的老师讨论时提出,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但由于对文本内容认识的局限,再加上搜集资料的途径不太宽泛等原因,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回答肯定是机械性的,而且如果教师长此以往这么“放任自流”的话,学生在习惯了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后,将会因为对预习索然无味而敷衍了事。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专题学习网站在这一教学环节上显得多余了,原先想利用网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意图也没有得到体现。有老师提议应在原先的专题学习网站上增设一个“课前预习”栏目,由老师提供相应的资料,进行相关的链接,丰富学生课前的预习内容。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后,我重新更改了网站内容,增设了“课前预习“这一栏目,并添加了有关茉莉的图片、诗歌、文字介绍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拓展阅读。
  在又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学生走进“课前预习”自由浏览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浏览了网站后,我问:“同学们,现在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学生一个个争相举手,说出了许多文本之外自己新的发现。同学们有的说:“通过刚才浏览网站,我欣赏到了许多关于茉莉的图片,觉得茉莉真是洁白纯净,非常淡雅。”有的说:“我刚才看到了许多关于茉莉的诗,诗写得很美,看来茉莉深受大家的喜爱。”有的说:“我在课前预习里读到了《藏在细节里的爱》,这篇文章很感人,他告诉我们其实亲人之间的爱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就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爸爸与妈妈之间的爱也是从细节中看出来的。”……由此可看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问,学生围着这个问题转,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节课中,网络则以自己独特的优势,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乐此不疲,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教师完全不必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讲解和分析,而是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多层面的了解。
  二、以“文”为本,找准网络资源的切入点
  《爱如茉莉》一文有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做一个该爱就爱,并且愿意付出爱、懂得感受爱的人。在第一遍试教时,因为考虑到是网络课,所以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从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父母之间的那份真爱。我给了学生大约2、3分钟的时间进行自学,而后就匆匆进行交流,其间缺少对重点词句的感悟以及感情朗读。此时学生还未进入文本内容所渲染的情感场,接下来就将重点放在了浏览网站中的“拓展阅读”上,让学生任意浏览,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结果只有少部分人举手发言,并且交流感受时泛泛而谈,没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体会,缺乏真情实感,原本应该出彩的环节却显得那么苍白、无趣。课后教研组的老师对我的这一教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尽管这是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但运用网络的目的是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原本的东西。虽然这节课是一节网络课,但是千万不能丢失了语文课的味道,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一定要学生关注细节,抓住人物的一举一动充分感悟、朗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网站“在线课堂”中的相关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理解感悟的层次。
  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又重新调整了教学设计,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咀嚼、理解、感悟、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扎扎实实地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如此一来,学生深深被文本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所打动,此时我再通过几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关爱画面唤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幕一幕也自然而然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此时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已深化,他们个个争相举手发言,要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一吐为快。有的学生说:“刚才的情景再现,让我想起了一次下雨天,妈妈接我放学回家,但到我家必须经过一条小路,因为下雨,小路已经泥泞不堪,于是妈妈就让我打伞,背着我走,到家时,妈妈的脸上身上已被雨水打湿了。当时我觉得很平常,但现在回想,我觉得妈妈对我太好了。”有的同学说:“我想起了一次天气突然转凉,上学前妈妈嘱咐我要多穿点衣服,我没有听妈妈的话,当时还嫌妈妈啰唆。”(师:那后来结果呢?)“后来我被冻感冒了。”还有的说:“我想起了上次我的语文书没有带,上课时我的同桌主动和我一起合看,在这里我想真诚地向他说一句‘谢谢’。”……当学生的情感被激起,思维被打开后,教师再让学生回归到课本中,回归到“爱如茉莉”这个话题中来时,学生已经深深明白文中父母之间的爱就如茉莉一样虽很常见,但却令人回味无穷。
  回顾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在网络资源支持下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要在这样的课堂中,留住“语文味”,弘扬“语文味”。在网络资源支持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要求学生整合网络中的文字、影画、声音、图表等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甚至模拟现实环境进行自主探究,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这是否意味着在网络资源支持下的语文教学就可以远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全面网络化的教学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在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意识的交流。教师应该注重以真情感染学生,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情景领悟主旨,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文的阅读、写作习惯。毕竟,在网络资源支持下的语文教学,网络资源仅仅是“枝叶”,“语文味”才是教学的“主干”。只有在教学中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引导学生在纷繁的资源中主动与文本对话,与文学大师对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悟文学作品的内在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正所谓把根(“语文味”)留住,才能枝繁叶茂。
  三、网上互动,开放语文课的学习时空
  为了升华学生对于“爱”的感悟,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起初我是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让学生诵读、积累。课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认为既然是网络课,可以上得更开放些,将阅读老师创作的诗歌这一环节直接更改为学生自由阅读网站中与文本相关的拓展内容,然后老师和学生同时在网上自由发言,发表自己对于“爱”的感言。这样一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作用,给学生充分阅读资源并内化吸收的时间,这样,“爱”这种原本虚化的意识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痕迹,他们才会在最后的表达环节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爱的感言。
  在调整了教学环节后,我再一次深刻领略到了网络课堂的教学魅力。最后,当学生一个个在键盘上敲击时,当学生即兴创作的小诗在课堂上静静流淌时,那一刻的我内心被滋润了。“爱,是一把大伞,为你遮风挡雨。爱,是一束鲜花,芬芳怡人。爱,如甘甜的露水,滋润心田;爱似灿烂的阳光,带来无限温暖……”“爱是什么?爱是病床前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爱是妈妈不厌其烦的叮嘱,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爱是爸爸妈妈相互的体贴与关怀。哦,爱如茉莉!”“爱是什么?爱是同学间的互相帮助,爱是彼此间心灵的沟通,爱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如果我们每天用心享受细节之爱,你会觉得你的生活很幸福。”“茉莉也许没有玫瑰的鲜艳和热烈,也没有牡丹的华贵,但它默默吐露着芳香,她洁白纯净,让人从淡淡的清香中明白什么是真爱。”“真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但却是最值得拥有和回味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的生活往往会使我们忽视了许多爱,其实爱就在身边,只要用心感受,就会发现。”……阅读着、欣赏着这一句句充满感情的诗意般的语言,不禁令人为之动容。是网站的拓展和延伸功能让课堂教学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即使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孩子,也在最后的创作中吐露出了心声,教学重难点的实施也随之水到渠成。
  网络资源支持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今后,我还要多多尝试将网络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真正开放的课堂中享受语文的魅力,也令网络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匡彩云,扬中市实验小学,212200)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中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分几个阶段教学,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是应用数据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任意”的含义。  杜威曾说:“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任何的理论研究都抵不上亲自实践和体验来得真实和深刻,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
摘要:“教师为主体”教育文化影响下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流程就是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这种以问题为纽带的推进方式,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基于学而教,是小学语文课堂改进的有效路径。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串起课堂,教学的流程就成了学生连贯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就能真正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串;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学校名片】  常州市勤业中学是直属于常州市教育局的一所普通初中。学校坚持“学校让生命更幸福”的办学理念,抓住机遇,锐意改革,科学规划,走出了一条由薄弱学校走向优质学校的创新之路,2011年成立了常州市勤业中学教育集团。“自觉·勤勉”是该校的校训,“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是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学校开展课堂转型研究,形成了“展评学习法”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江苏省基础
复式统计表,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对该内容作了这样的编排:先是出示了4个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场景图,后要求学生将各组男、女人数填写在对应的四张单式统计表中,之后,教材出示了“把四个小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应该怎样填?”这一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再之后便是填表。教材这样安排,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以为,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许多。第一,学生填写单式统计表是需要的,但之后应进行怎样
我总觉得,我和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孩子的父亲,我也是;他是老师,我也是。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生交汇,我的体验才会如此真切。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一书总共选取了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儿子的二十二封家信,其中谈及了学习、劳动、生活、理想、做人、真理、美、爱情、友谊等诸多话题,这些话题的探讨对我们平时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这些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大量提及的词汇是“劳动
张齐华老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分别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用数对确定位置》,他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决定了迥然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截然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最终学生的所得所获也不尽相同,但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我要评述的不在于探讨张老师教学主张的转变,而是试图通过对张老师这两次不同的教学处理的分析,寻找出对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前者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者来弥补。  ——刘铁芳    春种·耕耘  如今,“农村小学生闲暇生活指导”已经成为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以为论文撰写是“象牙塔里的贵族”,满怀敬畏,同时也以为今生与它无缘。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渐渐明白论文是对教学的总结与探索,可以是深刻的哲学思考,也可以是质朴的课堂叙事。于是每当在教学中有所思,有所悟的时候,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可是拿起笔时又发现这些“草根”的思考与感悟离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一,草根化的深度——只看到现象,抓不到本质。作为一线的教师,常常只看
摘要:廖世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其教育生涯始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和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在这8年里,他主张重科学、尚保守的学术氛围,逐渐形成了其重研究、尚实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基础。这些都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廖世承;教育思想;当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03-04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
内容摘要:本文是针对目前中亚来疆留学生的文化教育教学现状,以文化体验式教学为视角,分析文化体验式教学模式创设内容及实效性,吸取经验去其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旨在提高留学生的中华文化教学实践效果,加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文化体验武教学;中亚来疆留学生;实效性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大,世界已经逐渐重视与中国沟通、交流、合作,“汉语热”遍及全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