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质量的优劣,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办法多种多样。以下三种办法是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
一、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认知中不断质疑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强调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要想学生“主动参与”,就得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要求他们在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时主动质疑、好问敢问。只有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在释疑时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激活他们的思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实际回归。比如我在上《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l第12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课时,可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如:1.甲午中日战争,我们的海军为什么会失败?2.为什么八国会联合起来侵略我国,而我们没有和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去侵略他国?3.甲午海战以后,日本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但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国为什么没有让日本赔偿巨额款项?4.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慈禧太后却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这种同室操戈又是为何?有的学生甚至就当今世界美国称霸、日本强占我国钓鱼岛等事实提出质疑:美国挑动与我国有边界之争的邻国如印度、越南等作为桥头堡,在我周边形成C形包围圈,虽然还不敢公然进攻我国,但是亡我之心不死,我国现在该如何应对?问题有大有小,有的已经超出了历史教学的范畴,这说明学生在读史的同时,能联系实际来发问。通过质疑,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凸显,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密切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教学理念。
二、讨论探究,于各抒己见时提高能力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历史,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再也不能让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应该让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其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其主体意识和创造力也才能得到真正体现。特别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看法时,辩论式的探究将会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能力。比如,教学《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同上,历史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有学生说,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但是这五千年中,我国主要的科技发展能写得进历史课本的也就是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浑天仪、《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这些,虽然这是精华中的精华,但也未免太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不能光看这些成果,还要比较同时代其他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于是,大家围绕“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当时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展开了热烈讨论。虽然讨论层次还比较浅,结论也还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学生们这种探究精神对培养其自身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课堂小结,将梳理归纳权让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施行也快10年了,但我们还是很遗憾地看到,在部分课堂上,教师还是权威,不是“平等中的首席”,事事都要“躬亲”,唯恐自己不讲学生就理解不了。比如课堂小结,不少教师还是习惯自己来个一二三四五,小结得非常全面。而我则认为,课堂小结时完全可以将梳理归纳权让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梳理,对本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学生梳理就是对学习内容的一次记忆、巩固,教师为什么还要牢牢把住不放呢?实践证明,学生小结、补充,教师完善是课堂小结一个不错的办法,它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结中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比如,在讲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上,见必修3第十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后,我让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总结了百家争鸣的派别代表和历史影响,缺少了社会原因;有的列举了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但对其中某一代表的思想缺少理解。通过互相补充,大家对知识的掌握显然更牢固了。这种突出学生主体的小结方式,比教师单纯地小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同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凸显主体的办法,但不管运用什么手段,只有深刻认识到凸显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地贯彻落实。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认知中不断质疑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强调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要想学生“主动参与”,就得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要求他们在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时主动质疑、好问敢问。只有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在释疑时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激活他们的思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实际回归。比如我在上《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l第12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课时,可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如:1.甲午中日战争,我们的海军为什么会失败?2.为什么八国会联合起来侵略我国,而我们没有和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去侵略他国?3.甲午海战以后,日本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但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国为什么没有让日本赔偿巨额款项?4.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慈禧太后却命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这种同室操戈又是为何?有的学生甚至就当今世界美国称霸、日本强占我国钓鱼岛等事实提出质疑:美国挑动与我国有边界之争的邻国如印度、越南等作为桥头堡,在我周边形成C形包围圈,虽然还不敢公然进攻我国,但是亡我之心不死,我国现在该如何应对?问题有大有小,有的已经超出了历史教学的范畴,这说明学生在读史的同时,能联系实际来发问。通过质疑,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凸显,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密切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的教学理念。
二、讨论探究,于各抒己见时提高能力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历史,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再也不能让教师一个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应该让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其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其主体意识和创造力也才能得到真正体现。特别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看法时,辩论式的探究将会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能力。比如,教学《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同上,历史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有学生说,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但是这五千年中,我国主要的科技发展能写得进历史课本的也就是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浑天仪、《授时历》和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这些,虽然这是精华中的精华,但也未免太少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不能光看这些成果,还要比较同时代其他国家的科技发展情况。于是,大家围绕“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当时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展开了热烈讨论。虽然讨论层次还比较浅,结论也还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学生们这种探究精神对培养其自身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三、课堂小结,将梳理归纳权让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施行也快10年了,但我们还是很遗憾地看到,在部分课堂上,教师还是权威,不是“平等中的首席”,事事都要“躬亲”,唯恐自己不讲学生就理解不了。比如课堂小结,不少教师还是习惯自己来个一二三四五,小结得非常全面。而我则认为,课堂小结时完全可以将梳理归纳权让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梳理,对本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会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根据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学生梳理就是对学习内容的一次记忆、巩固,教师为什么还要牢牢把住不放呢?实践证明,学生小结、补充,教师完善是课堂小结一个不错的办法,它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小结中的作用就是点拨、引导。比如,在讲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上,见必修3第十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后,我让学生总结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总结了百家争鸣的派别代表和历史影响,缺少了社会原因;有的列举了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但对其中某一代表的思想缺少理解。通过互相补充,大家对知识的掌握显然更牢固了。这种突出学生主体的小结方式,比教师单纯地小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得多。
不同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凸显主体的办法,但不管运用什么手段,只有深刻认识到凸显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地贯彻落实。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