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蹲踞式跳远是小学课程中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随着各地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开展,更专业化的、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也越来越受到体育老师的重视。跳远的技术动作到现在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四个技术环节也都被普遍的应用。但是在小学生跳远训练中,有很多细节容易被忽视,对自己多年来的跳远训练工作有一些体会,在提高跳远成绩方面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跳远;机能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42-02
伴隨着跳远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在田径比赛中要想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从具体的技术细节着手,尤其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技术细节,本文将个人在训练小学生跳远技术动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决定成绩好坏的几个重要环节总结了一下,希望能够有其参考价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涉及到蹲踞式跳远技术。跳远技术基本可分为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从运动力学上来分析,跳远过程无非就是一个抛物线运动,其抛物线的直线距离就是我们跳远的成绩。而如何去增长这条抛物线,如何在教学中去解释利用它?往往是被老师们忽视的小问题,我在向学生正确讲授跳远技术的同时,提出了几项注意。
一、在到踏板前,要将速度加到最大
在助跑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存在步点不准确,最后减速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多做加速跑,保持身体高重心,体会步幅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固定多跑几次,保持步幅节奏稳定,来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步点,用卷尺记下或走固定的步幅来记住自己的助跑距离,并做好起跑标记。助跑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水平速度,为强有力的踏跳作好准备。助跑的速度对跳的远度有很大关系。每一次助跑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距离=速度×时间,所以我们要获得更远的距离,必须有更快的初速度。运动员要有好的成绩,必须要加速快。助跑的距离,要根据个人加速度情况来确定。加速度快的,可以短些;相反,则可长些。一般来讲,助跑距离以15米~20米左右为宜。助跑选用站立式起跑的方法。助跑一开始,后蹬就要充分有力,并逐渐加速。跑的动作要放松自然,基本上与快速跑的途中跑相同。但节奏性更强,频率要快,有弹性,身体重心较高,起伏不大。跑到最后几步,要发挥最快速度,最后一步应比倒数第二步小些,以利于快速有力地踏跳。
二、要明显有意识用力向下摆腿踏跳
在踏跳的开始,有的学生会提前挺身,造成降低初速度,不能腾起有效的高度。我们可以进行短距离的模仿起跳练习,跑动5~8步蹬地,起跳腿积极蹬地,身体向上保持直立,快要落地再做缓冲动作,以此来纠正学生提前挺身的错误动作。将高度公式h=1/2gt2代入水平运动公式s=vt中可以得出水平距离s=v■。从中可以看出决定水平距离远近的因素有初速度v和腾空的高度h。因此我们在保持助跑的初速度一定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用全力踏跳来获得更高的垂直高度,来提高跳远成绩。人体能腾越起一定的高度,最主要的是依靠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反作用力来实现的,在这里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作为一种动力被用来克服地球对人体的引力,从而使人体腾越一定的高度。所以腾空的高度完全取决于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的大小。根据牛顿定律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当用脚踏地给地面一个压力时,地面会反过来对脚产生同样的支撑反作用力并作用在人体上,使身体可以撑起到一定高度。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向下摆腿踏地,是为了获得地面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此时人体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F=人体重力 弹跳力 向下摆腿踏跳的惯性力。因此,最后上板有力的摆腿踏跳不容忽视。
三、踏跳角度要向上方
在一开始的训练中,有的学生踏跳方向不正,跑动中重心太低,最后一步起跳髋部下压过大,这就影响了身体起跳的高度。可以在沙空上方吊一排球,让学生跑几步起跳摸球,来帮助其向上起跳。在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踏跳的时候学生大部分都是选择向前上方起跳,比较直观,跳远不向前跳怎么能跳的远?我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是垂直向上跳,不是向前跳。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踏跳过程中的地球引力、人的弹跳力和惯性力的合力方向是向上的,在合力大小一定的前提下,只有合力方向与地面水平方向成90°的时候,才能获得更大向上的力,也就能获得更高的腾空高度。而水平初速度和腾空高度又是决定跳远距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要求学生踏跳的角度要尽量垂直。
四、腾空要保持身体平衡
有的学生在练习中,腾空跳起后,身体侧转,或者空中身体伸展不开,急于做落地的缓冲动作。可以让学生原地多做模拟起跳的蹬腿,架肘动作,以此固定的起跳动作,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亦可在踏跳点放置一个辅助踏跳板,在跑道上助跑5~8步,起跳后完成腾空动作。让学生学会有意识的向上踏跳,身体直立上挺,两臂架起保持身体平衡,也有利于体会空中的展体动作。
五、落地时,四肢要尽量前伸,保持低重心落地
很多学生落地向前摆腿不积极,甚至落地后向身后仰。我们可以通过仰卧举腿来发展学生的腹肌,或者立定跳远的方式,不断地加强落地收腹,腿向前伸的技术动作。有利于向前摆腿动作的形成,提示学生落地双腿尽量前摆,落地同时缓冲,双臂带动身体前伸,重心下压。如果将人体整体看做是一个点,其落地的位置是一定的。但是人体又不是点,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需要双腿支撑落地,这就减少了人体重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根据公式s=vt,我们可以看出身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越长,距离就越远。人体的重心点大约在腰部,随着跳远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国际性跳远比赛中多数运动员采取身体横向落地,目的就是为了让身体在空中多滑行一点时间,以获得更远的距离,从而提高了跳远成绩。但是这种落地要求技术含量高,并且对身体有一定的创伤,尤其是腰部的扭转。因此我在要求学生的时候,不提倡这种方式,而是要求四肢尽量前伸,双腿尽量抬高,保持腰、臀部接近地面的重心落地。
综上所述,这几个细节是在跳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跳远技术动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跳远成绩不容忽视的环节。在教学和训练中,往往只注重跳远技术中的大体流程,而对于这些小环节则是一言带过,学生模糊不清。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小细节的积极作用,正确地运用跳远技术各环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跳远;机能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42-02
伴隨着跳远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在田径比赛中要想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从具体的技术细节着手,尤其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技术细节,本文将个人在训练小学生跳远技术动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决定成绩好坏的几个重要环节总结了一下,希望能够有其参考价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涉及到蹲踞式跳远技术。跳远技术基本可分为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环节。从运动力学上来分析,跳远过程无非就是一个抛物线运动,其抛物线的直线距离就是我们跳远的成绩。而如何去增长这条抛物线,如何在教学中去解释利用它?往往是被老师们忽视的小问题,我在向学生正确讲授跳远技术的同时,提出了几项注意。
一、在到踏板前,要将速度加到最大
在助跑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存在步点不准确,最后减速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多做加速跑,保持身体高重心,体会步幅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固定多跑几次,保持步幅节奏稳定,来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步点,用卷尺记下或走固定的步幅来记住自己的助跑距离,并做好起跑标记。助跑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水平速度,为强有力的踏跳作好准备。助跑的速度对跳的远度有很大关系。每一次助跑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更快的速度,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距离=速度×时间,所以我们要获得更远的距离,必须有更快的初速度。运动员要有好的成绩,必须要加速快。助跑的距离,要根据个人加速度情况来确定。加速度快的,可以短些;相反,则可长些。一般来讲,助跑距离以15米~20米左右为宜。助跑选用站立式起跑的方法。助跑一开始,后蹬就要充分有力,并逐渐加速。跑的动作要放松自然,基本上与快速跑的途中跑相同。但节奏性更强,频率要快,有弹性,身体重心较高,起伏不大。跑到最后几步,要发挥最快速度,最后一步应比倒数第二步小些,以利于快速有力地踏跳。
二、要明显有意识用力向下摆腿踏跳
在踏跳的开始,有的学生会提前挺身,造成降低初速度,不能腾起有效的高度。我们可以进行短距离的模仿起跳练习,跑动5~8步蹬地,起跳腿积极蹬地,身体向上保持直立,快要落地再做缓冲动作,以此来纠正学生提前挺身的错误动作。将高度公式h=1/2gt2代入水平运动公式s=vt中可以得出水平距离s=v■。从中可以看出决定水平距离远近的因素有初速度v和腾空的高度h。因此我们在保持助跑的初速度一定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用全力踏跳来获得更高的垂直高度,来提高跳远成绩。人体能腾越起一定的高度,最主要的是依靠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反作用力来实现的,在这里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作为一种动力被用来克服地球对人体的引力,从而使人体腾越一定的高度。所以腾空的高度完全取决于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的大小。根据牛顿定律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当用脚踏地给地面一个压力时,地面会反过来对脚产生同样的支撑反作用力并作用在人体上,使身体可以撑起到一定高度。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向下摆腿踏地,是为了获得地面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此时人体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F=人体重力 弹跳力 向下摆腿踏跳的惯性力。因此,最后上板有力的摆腿踏跳不容忽视。
三、踏跳角度要向上方
在一开始的训练中,有的学生踏跳方向不正,跑动中重心太低,最后一步起跳髋部下压过大,这就影响了身体起跳的高度。可以在沙空上方吊一排球,让学生跑几步起跳摸球,来帮助其向上起跳。在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踏跳的时候学生大部分都是选择向前上方起跳,比较直观,跳远不向前跳怎么能跳的远?我在教学中经常提醒学生是垂直向上跳,不是向前跳。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踏跳过程中的地球引力、人的弹跳力和惯性力的合力方向是向上的,在合力大小一定的前提下,只有合力方向与地面水平方向成90°的时候,才能获得更大向上的力,也就能获得更高的腾空高度。而水平初速度和腾空高度又是决定跳远距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要求学生踏跳的角度要尽量垂直。
四、腾空要保持身体平衡
有的学生在练习中,腾空跳起后,身体侧转,或者空中身体伸展不开,急于做落地的缓冲动作。可以让学生原地多做模拟起跳的蹬腿,架肘动作,以此固定的起跳动作,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亦可在踏跳点放置一个辅助踏跳板,在跑道上助跑5~8步,起跳后完成腾空动作。让学生学会有意识的向上踏跳,身体直立上挺,两臂架起保持身体平衡,也有利于体会空中的展体动作。
五、落地时,四肢要尽量前伸,保持低重心落地
很多学生落地向前摆腿不积极,甚至落地后向身后仰。我们可以通过仰卧举腿来发展学生的腹肌,或者立定跳远的方式,不断地加强落地收腹,腿向前伸的技术动作。有利于向前摆腿动作的形成,提示学生落地双腿尽量前摆,落地同时缓冲,双臂带动身体前伸,重心下压。如果将人体整体看做是一个点,其落地的位置是一定的。但是人体又不是点,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需要双腿支撑落地,这就减少了人体重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根据公式s=vt,我们可以看出身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越长,距离就越远。人体的重心点大约在腰部,随着跳远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国际性跳远比赛中多数运动员采取身体横向落地,目的就是为了让身体在空中多滑行一点时间,以获得更远的距离,从而提高了跳远成绩。但是这种落地要求技术含量高,并且对身体有一定的创伤,尤其是腰部的扭转。因此我在要求学生的时候,不提倡这种方式,而是要求四肢尽量前伸,双腿尽量抬高,保持腰、臀部接近地面的重心落地。
综上所述,这几个细节是在跳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跳远技术动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跳远成绩不容忽视的环节。在教学和训练中,往往只注重跳远技术中的大体流程,而对于这些小环节则是一言带过,学生模糊不清。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小细节的积极作用,正确地运用跳远技术各环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