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语文学习置身于生活之中,把握语文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新天地;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32-0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知名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无疑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语文课程标准》生活化
反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它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了20多次。如“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总目标”中指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阶段目标”中提出:“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实施建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又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都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程特点、语文教学过程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议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涵的语文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
二、语文课程内容生活化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来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及拓展奠定了基础。《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给学生一片天空,他将还你飞翔的美丽。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学校举行的大楼落成典礼、“六一”科技节、环保大行动等活动,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另外,师生间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例如:开学初,一个学生路上拾到不知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一说、写一写。因为这些事情是他们所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是亲身经历的,所以特别便于他们说和写。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儿童可在家庭里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试着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小短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学习语文的新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画家乡》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海边、农村、山区、城市美景;也可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针对社会上一些广告词存在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去搜集去纠正。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又如出黑板报、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家乡的风俗人情、山川河流、趣事名人也都是很好的生活化教育资源,
由此可见,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比课本上学到的更多、更鲜活、更珍贵。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来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大系统。因此,只有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努力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生活或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并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生活质量。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返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如何使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访一访,观察生活。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如果课前对来源于生活的课本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有了直接的体验,那么,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与学生在时空上有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提前组织学生观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教《夏夜多美》,我 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夏夜,领略夏夜的美景。因为有了课前的观察,课堂上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意境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不仅能扮演蜻蜓、萤火虫、小蚂蚁、睡莲,还能精彩再现、演绎生活中星星、蟋蟀、知了这些课本以外的动物对话,营造了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氛围。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组织学生在植树节里去植树,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邓小平的书籍,让学生观看邓小平的电影,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邓小平的生平事迹,产生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情,而且初步了解了植树的意义,既增强了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兴趣盎然。又如《雨点儿》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名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通过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王二小与日本鬼子,生动鲜明的表演,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理解上的时代鸿沟,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获得情感的陶冶,而且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一堂识字课,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生的识字方法让人十分地赞赏:“着火了,火上加火,赶快用水去救火”来记“淡”,“两个先生同时看见一个宝贝归还失主,受到人们的称赞”来记“赞”等。学文之后,让学生学着文中的“对子”,联系生活对“对子”。学生兴致勃勃,听课的老师无不赞叹。又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水乡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上述的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身心得到了愉悦。语文学习也因此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密切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屋子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都深深地体会到“语文与生活同在”。
北师大一博士生导师在全国特级教师培训班上曾言: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弗若授之以渔场。教学实践证明:以生活理念构建的语文教学新课堂,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宗旨,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也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语文教育的明天才能越来越辉煌。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新天地;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3-0032-03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知名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无疑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语文课程标准》生活化
反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它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了20多次。如“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指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总目标”中指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阶段目标”中提出:“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实施建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又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要求,都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程特点、语文教学过程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议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涵的语文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
二、语文课程内容生活化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另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都来源于生活,为语文教学内容向生活的开放及拓展奠定了基础。《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语文教学理应打破教室的壁垒,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给学生一片天空,他将还你飞翔的美丽。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学校举行的大楼落成典礼、“六一”科技节、环保大行动等活动,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另外,师生间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例如:开学初,一个学生路上拾到不知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一说、写一写。因为这些事情是他们所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是亲身经历的,所以特别便于他们说和写。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儿童可在家庭里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试着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小短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学习语文的新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教师可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画家乡》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海边、农村、山区、城市美景;也可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还可以组织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针对社会上一些广告词存在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去搜集去纠正。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又如出黑板报、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家乡的风俗人情、山川河流、趣事名人也都是很好的生活化教育资源,
由此可见,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比课本上学到的更多、更鲜活、更珍贵。从大语文教育的观点来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大系统。因此,只有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努力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生活或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并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生活质量。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返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如何使语文教学方式生活化,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访一访,观察生活。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如果课前对来源于生活的课本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有了直接的体验,那么,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与学生在时空上有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提前组织学生观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教《夏夜多美》,我 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夏夜,领略夏夜的美景。因为有了课前的观察,课堂上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课文意境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不仅能扮演蜻蜓、萤火虫、小蚂蚁、睡莲,还能精彩再现、演绎生活中星星、蟋蟀、知了这些课本以外的动物对话,营造了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氛围。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时,组织学生在植树节里去植树,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邓小平的书籍,让学生观看邓小平的电影,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邓小平的生平事迹,产生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情,而且初步了解了植树的意义,既增强了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兴趣盎然。又如《雨点儿》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名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通过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王二小与日本鬼子,生动鲜明的表演,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理解上的时代鸿沟,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获得情感的陶冶,而且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去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一堂识字课,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学生的识字方法让人十分地赞赏:“着火了,火上加火,赶快用水去救火”来记“淡”,“两个先生同时看见一个宝贝归还失主,受到人们的称赞”来记“赞”等。学文之后,让学生学着文中的“对子”,联系生活对“对子”。学生兴致勃勃,听课的老师无不赞叹。又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水乡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上述的活动,使学生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身心得到了愉悦。语文学习也因此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也密切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封闭在书本里,禁锢在屋子里;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师生都深深地体会到“语文与生活同在”。
北师大一博士生导师在全国特级教师培训班上曾言: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弗若授之以渔场。教学实践证明:以生活理念构建的语文教学新课堂,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宗旨,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也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语文教育的明天才能越来越辉煌。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