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是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部分对中学生作文的要求,意在强调鼓励个性化的表达,激发创新精神。然而部分学生对个性写作的理解有偏差,以为写作是自己的事,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有感而发”就行,“我手写我心”,完全不考虑受众(读者)能否读懂这篇文章,导致诸多弊病的产生。
语言失范现象日趋严重:错别字泛滥,不顾词性随意搭配词语,乱造新词,滥用外来语、方言、网络语言,这些也许他们自己能懂,能明白,但别人(读者)不一定能懂、能明白。
结构混乱,文体不明,主题不清,对题意视而不见或不愿多思,面对作文题,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能写什么,而不愿多考虑根据题意应该写什么。行文中一旦跟自己能写的挂上钩,不管它是不是符合题意,便头也不回地一走到底,结果是“洋洋洒洒落笔千言,辛辛苦苦不着边际”,“东一榔头西一棒,关键问题一边放”。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戏说、大话、恶搞等作文形式抬头。有的编造离奇情节,表达荒诞观点;有的思想颓废,美丑不分,格调低下,趣味低俗;有的云山雾罩、故弄玄虚,让人似懂非懂、不知所云。
究其原因,与教师日常作文教学指导和学生习作时“读者意识”的缺失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往往不是为了公开发表,其读者主要是他的语文老师,而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更多是一个评判者的角色,学生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把老师看成读者。而老师也很少在评改作文时把自己当成学生作文的读者,而更多扮演判分者的角色。这就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很少向学生提及读者意识。
学生“读者意识”的缺失,导致对自己要求不严,难于形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持续的写作动力。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文章也有读者,大多是出于“跟其他作业没什么两样”、“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差事”的想法,往往抱着一种敷衍的心理,一心想着怎样尽快把文章写出来“交差”,很少考虑读者的感受。考虑最多的是自己,“我手写我心”嘛!至于所写的东西读者会怎么想,他们却很少花时间甚至根本就不予考虑。这样的文章,不要说感染读者,甚而连唯一的“读者”——老师看了也直皱眉头。因此,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转变三个观念
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不能光是自我欣赏、自娱自乐,不能仅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尊重读者,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作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者、作品、读者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合作的产物;仅仅从作者一人的角度考虑写作是不够的,缺少了读者认同的文章注定是失败的。
同时还要打破学生“教师是作文唯一读者”的观念。“以教师为唯一的读者,甚至忘记了文章写出来是要给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阅读的这么一个明显的事实,以致于在写作的时候不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条件,有些文章使得学校以外的人读来如坠云里雾中。”因而,在写作中要有“写给谁看”的读者意识,并且必须打破这个“谁”就是老师的观念,否则作文中还会出现为迎合老师而创作的“伪崇高”、“伪个性化”、“八股化”的应试文章,以致于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的要求也难以实现。
作文不仅要考虑表达,更应注重传达。注重传达的作文,在写作者的头脑中就必须有读者的存在。由于学生写作的特殊性,传统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一人,而老师往往又是以最高裁决者的身份出现,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写作中畏首畏尾,并且由于阅读对象的单一而慢慢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因此,让作文拥有更多的传达对象,让家长、同学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责任感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二、几种具体措施
1、指导学生行文前先行拟定假想读者。早在30~40年代著名教育家朱光潜就说:“作者心目中应不应有读者呢?他对于读者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呢?初看起来这问题好像不值得问,但实在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朱自清更是明确提出:“写作练习可以没有老师,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这个读者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有了具体的读者对象,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话语“情境”,才能明确写作重点, 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从而活跃思维、激发情感、有的放矢,这样内容才能丰富而充实。应该说这是指导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
2、指导学生学会自改。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叶圣陶、张志公等前辈都指出,学生“养成了自己修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而十分强调“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作文时,一部分学生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我写得不错啊,怎么就得不到好评呢?”其实,这往往是作品辞不达意的结果,即学生自己认为写得不错,但那只是自己的主观认识,事实上并未把自己的内心清晰完整地用文字呈现出来;读者感受的唯一来源是作品,而不是作者。所以,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初步完成创作时,应该再有意识地以客观的读者身份来审视作品,那时将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新的认识,进而完善或改进作品。
3、建立学生互相评改的机制。“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课程标准)。”通过互改,让学生的作文也有读者,有读者群,大家互相交流,在比较、评比中培养读者意识。作文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学生的写作多了一份质量控制意识,再也不好意思糊弄糊弄就应付了事。因为他们知道,写出来的作文是要给别人看的,责任感和自尊心告诉他(她),必须认认真真地写好。当学生自觉地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时,作文就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了。
4、为学生的作文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如墙报、班级作文小报、班级作文博客、作文交流课等。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作文不仅仅是作业,还是与读者沟通交流的媒介,自己不是在为老师写作,而是在为许多读者写作时,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写作热情,读者意识大为增强。总之,只有老师建立起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他们才会自觉有效地写作,才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文题材新颖、主题深刻、人物典型、条理清晰、贴近读者。这样,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语言失范现象日趋严重:错别字泛滥,不顾词性随意搭配词语,乱造新词,滥用外来语、方言、网络语言,这些也许他们自己能懂,能明白,但别人(读者)不一定能懂、能明白。
结构混乱,文体不明,主题不清,对题意视而不见或不愿多思,面对作文题,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能写什么,而不愿多考虑根据题意应该写什么。行文中一旦跟自己能写的挂上钩,不管它是不是符合题意,便头也不回地一走到底,结果是“洋洋洒洒落笔千言,辛辛苦苦不着边际”,“东一榔头西一棒,关键问题一边放”。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戏说、大话、恶搞等作文形式抬头。有的编造离奇情节,表达荒诞观点;有的思想颓废,美丑不分,格调低下,趣味低俗;有的云山雾罩、故弄玄虚,让人似懂非懂、不知所云。
究其原因,与教师日常作文教学指导和学生习作时“读者意识”的缺失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往往不是为了公开发表,其读者主要是他的语文老师,而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更多是一个评判者的角色,学生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把老师看成读者。而老师也很少在评改作文时把自己当成学生作文的读者,而更多扮演判分者的角色。这就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很少向学生提及读者意识。
学生“读者意识”的缺失,导致对自己要求不严,难于形成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持续的写作动力。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文,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文章也有读者,大多是出于“跟其他作业没什么两样”、“写给老师看的”、“应付一下差事”的想法,往往抱着一种敷衍的心理,一心想着怎样尽快把文章写出来“交差”,很少考虑读者的感受。考虑最多的是自己,“我手写我心”嘛!至于所写的东西读者会怎么想,他们却很少花时间甚至根本就不予考虑。这样的文章,不要说感染读者,甚而连唯一的“读者”——老师看了也直皱眉头。因此,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转变三个观念
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不能光是自我欣赏、自娱自乐,不能仅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尊重读者,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作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者、作品、读者缺一不可,甚至可以说,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合作的产物;仅仅从作者一人的角度考虑写作是不够的,缺少了读者认同的文章注定是失败的。
同时还要打破学生“教师是作文唯一读者”的观念。“以教师为唯一的读者,甚至忘记了文章写出来是要给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阅读的这么一个明显的事实,以致于在写作的时候不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条件,有些文章使得学校以外的人读来如坠云里雾中。”因而,在写作中要有“写给谁看”的读者意识,并且必须打破这个“谁”就是老师的观念,否则作文中还会出现为迎合老师而创作的“伪崇高”、“伪个性化”、“八股化”的应试文章,以致于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的要求也难以实现。
作文不仅要考虑表达,更应注重传达。注重传达的作文,在写作者的头脑中就必须有读者的存在。由于学生写作的特殊性,传统学生作文的读者只有老师一人,而老师往往又是以最高裁决者的身份出现,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写作中畏首畏尾,并且由于阅读对象的单一而慢慢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因此,让作文拥有更多的传达对象,让家长、同学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责任感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二、几种具体措施
1、指导学生行文前先行拟定假想读者。早在30~40年代著名教育家朱光潜就说:“作者心目中应不应有读者呢?他对于读者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呢?初看起来这问题好像不值得问,但实在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朱自清更是明确提出:“写作练习可以没有老师,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这个读者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有了具体的读者对象,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话语“情境”,才能明确写作重点, 思路就再也不会堵塞不畅,从而活跃思维、激发情感、有的放矢,这样内容才能丰富而充实。应该说这是指导学生建立“读者意识”的重要方面。
2、指导学生学会自改。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叶圣陶、张志公等前辈都指出,学生“养成了自己修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而十分强调“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作文时,一部分学生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我写得不错啊,怎么就得不到好评呢?”其实,这往往是作品辞不达意的结果,即学生自己认为写得不错,但那只是自己的主观认识,事实上并未把自己的内心清晰完整地用文字呈现出来;读者感受的唯一来源是作品,而不是作者。所以,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初步完成创作时,应该再有意识地以客观的读者身份来审视作品,那时将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新的认识,进而完善或改进作品。
3、建立学生互相评改的机制。“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课程标准)。”通过互改,让学生的作文也有读者,有读者群,大家互相交流,在比较、评比中培养读者意识。作文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学生的写作多了一份质量控制意识,再也不好意思糊弄糊弄就应付了事。因为他们知道,写出来的作文是要给别人看的,责任感和自尊心告诉他(她),必须认认真真地写好。当学生自觉地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时,作文就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了。
4、为学生的作文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如墙报、班级作文小报、班级作文博客、作文交流课等。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作文不仅仅是作业,还是与读者沟通交流的媒介,自己不是在为老师写作,而是在为许多读者写作时,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写作热情,读者意识大为增强。总之,只有老师建立起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他们才会自觉有效地写作,才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作文题材新颖、主题深刻、人物典型、条理清晰、贴近读者。这样,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