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其在社会实践中使用极其普遍。它旨在客观说明某种事物或事理,给人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与功能等,在语文教材中常有涉及。因而说明文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之一,阅读于学生而言,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说明文教学的现状堪忧。由于说明文语言平实,缺乏形象性、故事性,学生学习意愿低,此外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不集中,學习“不入心”,对学习内容不明所以,形成“老师不愿教,没教头;学生不愿学,没学头”的怪现状。
本文通过在中职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所进行的教学行动研究的叙述和分析,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在实践中的效果,探讨行动研究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问题与假设
(一)行动研究概述
“教育行动研究是解决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问题的手段之一,旨在使教师参与研究。”它是在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其主要的操作模式如下:
(二)原来的行动(常规教学形式)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见表1。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与思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积累语言及文中的科学知识。
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为汽修专业的一年级学生,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全部是男生。虽然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说明文,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对基础科目的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的中考成绩均在300分以下,部分学生更是只有100多分,阅读过程的完成对他们来说是个难题,也是个挑战。
(三)发现问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在前面两篇文章《人脑与电脑》和《走进未知的世界——纳米》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尽管在授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使用了图片与视频配合介绍。然而,学生除了在图片与视频欣赏时注意力比较集中,但到了文本学习的时候,情绪马上低落下去,注意力不再集中,教学的效果不佳。
(四)提出假设
针对以上问题,初步提出以下假设:
1.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多数学生甚至在初中期间便没有认真上过语文课,玩手机、睡觉、发呆是课堂常态。
2.阅读经验较少,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仅限于语文书或是影视作品。
3.学生基本阅读能力较差,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个别学生甚至在字词认读方面有不足,对字形字音似是而非,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偏低。
4.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用,学习语文的意愿不高。
5.教师常规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6.学生在过去的说明文阅读学习中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
二、计划与行动
(一)教学着力点
1.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2.立足于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创设与专业或职场有关的教学情境。
3.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4.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行动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见表2)
三、观察与思考
(一)两种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比较(见表3)
学生访谈原话:
学生A:“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学生B:“原来说明文也可以这么简单。”
学生C:“以前最不喜欢说明文,现在觉得它还挺有用的。”
学生D:“我第一次把整篇课文细致地看完了。”
学生E:“语文竟然可以与专业扯上关系,太神奇了!”
……
(二)讨论
同一篇课文,两种教学方式,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课堂效果呢?将两种教学活动效果比较(见表4),笔者发现:
教学设计A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尽管笔者为了吸引学生,利用了图片与视频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不长。“析文本”与“品语言”两个环节,因为难度较高,学生不能理解,注意力与学习情绪急速下降,厌学心理马上涌现,个别学生甚至连阅读全文这一步都尚未完成,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设计B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以计分竞答活动的形式刺激了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高度集中注意力,眼脑手并用,快速找到目标文段,提取主要信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过程达成了。
同时,相对于教学设计A中理解型的主观问答题,教学设计B的竞答填空题和判断题无疑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找到成功感。并且在“分析文本”的环节中,因为重要语句的罗列显示,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范围缩小,学生则更容易找到解决要领。此外,结合专业特点的课堂任务的安排,更为“接地气”,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加了对说明文阅读学习的认同感。
(三)反思与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使中职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更佳,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指导阅读,力求让学生完成阅读文本的过程
阅读是实现语文能力发展的前提。虽然部分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速读、泛读等,但是由于中职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往往不愿意阅文本,尤其是说明文,多年来的阅读习惯阻碍了阅读效果的提高。因而我们应当在保证学生完成阅读文本过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比如以开展阅读训练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阅读经验,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正视学生的现有水平,力求学生“学得会”
前文我们提到,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阅读能力较低,缺少语文学习成功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降低课堂教学中思考问题的难度,力求让学生听懂,“学得会”,能够做到,获得成功感,从而愿学说明文,喜学说明文。
3.利用课堂活动,力求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中职生在不感兴趣的课堂中,玩手机、睡觉、发呆等是他们的常态。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任务以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对这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不觉得枯燥无味,并能在这45分钟内有所得。
4.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除文科类教材,中职生的专业课程教材中文字多以说明性的文字为主。虽然学生对于说明文学习不陌生,说明文语言也平实,但是由于表达能力不佳,对于难度较大的事理说明,因此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常常说不清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点的工作流程等,这会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因而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立足于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选择教材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与专业或职场有关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服服务。
责任编辑 何丽华
本文通过在中职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所进行的教学行动研究的叙述和分析,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在实践中的效果,探讨行动研究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一、问题与假设
(一)行动研究概述
“教育行动研究是解决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问题的手段之一,旨在使教师参与研究。”它是在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其主要的操作模式如下:
(二)原来的行动(常规教学形式)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牛郎织女》,教学设计见表1。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与思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积累语言及文中的科学知识。
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为汽修专业的一年级学生,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全部是男生。虽然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说明文,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对基础科目的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的中考成绩均在300分以下,部分学生更是只有100多分,阅读过程的完成对他们来说是个难题,也是个挑战。
(三)发现问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在前面两篇文章《人脑与电脑》和《走进未知的世界——纳米》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尽管在授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使用了图片与视频配合介绍。然而,学生除了在图片与视频欣赏时注意力比较集中,但到了文本学习的时候,情绪马上低落下去,注意力不再集中,教学的效果不佳。
(四)提出假设
针对以上问题,初步提出以下假设:
1.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多数学生甚至在初中期间便没有认真上过语文课,玩手机、睡觉、发呆是课堂常态。
2.阅读经验较少,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仅限于语文书或是影视作品。
3.学生基本阅读能力较差,缺乏相应的阅读技巧,个别学生甚至在字词认读方面有不足,对字形字音似是而非,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偏低。
4.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用,学习语文的意愿不高。
5.教师常规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6.学生在过去的说明文阅读学习中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
二、计划与行动
(一)教学着力点
1.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2.立足于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创设与专业或职场有关的教学情境。
3.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4.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行动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见表2)
三、观察与思考
(一)两种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比较(见表3)
学生访谈原话:
学生A:“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学生B:“原来说明文也可以这么简单。”
学生C:“以前最不喜欢说明文,现在觉得它还挺有用的。”
学生D:“我第一次把整篇课文细致地看完了。”
学生E:“语文竟然可以与专业扯上关系,太神奇了!”
……
(二)讨论
同一篇课文,两种教学方式,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同的课堂效果呢?将两种教学活动效果比较(见表4),笔者发现:
教学设计A是常见的教学方式。尽管笔者为了吸引学生,利用了图片与视频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不长。“析文本”与“品语言”两个环节,因为难度较高,学生不能理解,注意力与学习情绪急速下降,厌学心理马上涌现,个别学生甚至连阅读全文这一步都尚未完成,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设计B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以计分竞答活动的形式刺激了学生的阅读行为,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高度集中注意力,眼脑手并用,快速找到目标文段,提取主要信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过程达成了。
同时,相对于教学设计A中理解型的主观问答题,教学设计B的竞答填空题和判断题无疑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找到成功感。并且在“分析文本”的环节中,因为重要语句的罗列显示,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范围缩小,学生则更容易找到解决要领。此外,结合专业特点的课堂任务的安排,更为“接地气”,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增加了对说明文阅读学习的认同感。
(三)反思与对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使中职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果更佳,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有效指导阅读,力求让学生完成阅读文本的过程
阅读是实现语文能力发展的前提。虽然部分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如速读、泛读等,但是由于中职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往往不愿意阅文本,尤其是说明文,多年来的阅读习惯阻碍了阅读效果的提高。因而我们应当在保证学生完成阅读文本过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比如以开展阅读训练活动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阅读经验,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正视学生的现有水平,力求学生“学得会”
前文我们提到,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阅读能力较低,缺少语文学习成功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降低课堂教学中思考问题的难度,力求让学生听懂,“学得会”,能够做到,获得成功感,从而愿学说明文,喜学说明文。
3.利用课堂活动,力求让学生多参与课堂
中职生在不感兴趣的课堂中,玩手机、睡觉、发呆等是他们的常态。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任务以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对这45分钟的语文课堂不觉得枯燥无味,并能在这45分钟内有所得。
4.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除文科类教材,中职生的专业课程教材中文字多以说明性的文字为主。虽然学生对于说明文学习不陌生,说明文语言也平实,但是由于表达能力不佳,对于难度较大的事理说明,因此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常常说不清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点的工作流程等,这会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因而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更应立足于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选择教材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与专业或职场有关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服服务。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