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间是一条流淌的河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古筝演奏的内在含义,当代古筝乐曲的创作离不开时代的变迁,在筝曲不断开拓创新中,演奏者对演奏的要求更加严格,本文以王建民的《枫桥夜泊》为例,浅析诗词与音乐创作对表演的影响。
【关键词】古筝;诗词;演奏技巧
一、当代古筝作品中诗词创作的影响
时间是一条流淌的河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只诉诸于听觉,却又不像语言那样,浸透到社会生活中以及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里。诗歌,承继着文人的灵魂,更加直观地充斥了听觉以外的框架以映射具体的意象。古筝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不难想象其与诗歌的深度契合。在现代的古筝曲目创作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王建民的古筝曲《枫桥夜泊》正是改编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行云流水的创作旋律将文字所承载的视觉想象,进一步通过音乐描绘了一个仕途失意的异乡游子如何在姑苏城流落的情景,通过这种方式将文字所难以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构筑在脑海里,形成一幅深情动人的景象;不仅如此,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长相思》也同样运用这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两种传统模式的强强联手,更能让人感动落泪,这种在将文学作品固定下来之后,又通过音乐释放的方式,可以将人置于某种空间中,已融入到其中景象。而这种诗歌所带来的情感得以跨越千年,传达它特有的离愁与忧思,也许千百年后,筝曲《枫桥夜泊》又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诗人的音乐情怀。
也许正因如此,当代很多筝曲的创作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王中山的《望秦川》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这种寄情于景的创作手法,也同样在筝曲中得以呈现,仕途的失落绵延于悠长的低音遥指中。秋风瑟瑟、万物凋零的情景由心而生;在陕北筝曲特有的滑音中,力道的诠释体现了诗人对京城的留恋与不舍;筝曲在细腻委婉的同时,透过钢琴伴奏的震音演绎着悲愤;那快速指序与扫遥的清冽,寄托着一种崭新的情愫,这种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情感与音乐所产生的意象性,搭建了一种延续性的通感,借以抒情。无巧不成书,周煜国的《云裳诉》更是通过音乐的描绘,形象具体的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马嵬坡的生死离别,“云想衣裳花想容”,这种实在的表现恰好弥补了音乐的抽象,更大空间地展示了文学的魅力也同样更大程度地具象了音乐的内容。
这些诗词作品的影响,不仅仅是古筝作品创作灵感的来源,更对古筝作品的表演意义深远,在诗词创作的感情胚芽里,当代古筝作品的结合为传统的感情又添得一分营养,让人更好的理解与体会那流动的旋律。
古筝可以演奏情感,表达一种感情的流露,但却未能具体地揭示其根据,它需要通过媒介传达,以唤醒人们对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复杂感受。由于音乐的旋律只介于抒发情感,而诗词以文字形式能更好的把握住情感的抒发,是音乐心情的集中表现,这些感情的内在共鸣来自我们所熟知的故事,所以我们听得懂这类作品,当代作曲家也更容易更直接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正因如此,这种创作思维决定了选材,决定了作品的性质、主题以及发展脉络,甚至听众的感受力。
二、音与诗的结合内涵
早在先秦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音乐具有改造不良社会风气、改变社会陈规陋俗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音乐对社会的风气和人的道德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代筝曲的创作选择更是十分重要,运用诗歌起兴的手法“感发意志”、抒发情感,这种情感的本质来源于人与社会直接或曲折的联系。以王建民的《枫桥夜泊》为例,大家都读到过张继的诗,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了解,诗人前半生的坎坷流离尽于一曲之中,仕途失意的游子异乡流浪。难过并非是无人赏识,而是难以开口的忧愁无人可以倾诉。诗人怎能释怀呢,眼前的,唯有一座已经入眠的姑苏城埋没曾经看重的功名;唯有当空的一轮明月照着心底的苦寂;唯有寒山寺出世的钟声响彻城池的无人问津;唯有那隐约可见的江枫渔火。小舟且行且息,相伴着静谧与空廖;小舟渐行渐远,夹杂着从期望到无望,从无望到绝望的深深殇恸。此般场景,除了急流勇退,远离官场,还有选择吗?一点期许的希望都被抹杀殆尽,功名仕途到头来不过是尘土罢了。到底等了多久,挣扎了多久,守候了多久,可能都在黑字白底的石碑上遗留,盛唐的衰落,目睹的不尽是诗人一个人的落寞吧,更是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可悲可叹,更是对曾经过往的无限向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惘,小舟是否进入过万家灯火的姑苏都是未知的,音乐带给人的可以是这般无限的想象,是依照听众而定的一幅场景,不存在于任何空间里,却发乎于情,让人深思,这般故事情节的幻象,则是诗词所无法给予的情感。
音乐和诗歌所反映出的情感与心态,也恰恰说明了音乐是社会的产物,反映着社会存在的某种现象和问题,这是孔子对音乐、诗歌取材的认识状态,社会的风俗盛衰、道德高下[1]。健康向上还是颓废腐败,都是可以通过音乐反映出来的,音乐对社会精神状态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主流音乐的浮躁必然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浮躁,而中国乐器的源于传统却乐于创新则值得肯定。音乐若以情感人,那么好的音乐就能感动更多的人,就能使更多的人处于社会中相似的情感状态之中。当代筝曲的创作,构筑在传统文化之上,与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永远看不见的力量的世界中,音乐以一种超乎逻辑、挣脱空间的方式呈现着,而这种感知则需要作曲家的努力和受众的感悟能力。由于每个受众的时代背景、生活方式、社会存在、教育程度等参差不齐,音乐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社会愈发达,音乐也随之发达,若音乐的发展状况弊端重重,则社会有很大程度的原因。当代筝曲作曲家的不懈努力,推动着传统乐器的发展,为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从演奏的角度来看,该如何更好的阐释作品
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专业学生,如何更好的阐释作品是我们应努力学习的,一首作品传达的是否到位,肢体语言表现的是否能够恰到好处,都是我们所需要把握的,音乐只诉诸于听觉,而听觉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抽象的,不能将主题具体化到一幅图画或一件物品,而只能同要表达的事物相接近,听众以想象的方式来领会音乐的演奏,听众的想象力是否丰富,对演奏作品是否了解,将诗词中所读到的相似情景联系起来的那种联想能力如何等等[2]。更需要演奏者的解读,不仅能够把握其内涵,更需要让观众听懂内涵。
一个艺术家的先进性永远是在于:在生活中他比别人更有敏锐的洞察力,由于自己的才能,他善于更深切地观察生活,通过这些,他能够使别人丰富起来[3]。当演奏时,不能脱离实际,需要把握文学的诗韵特性,感受作品创作背景,帮助听众产生对作品的想象力。
在富有情绪的表演中,音乐赋予了文字一种新的力量,这里还应着重指出,我们作为演奏人员不能将所有情感寄托在观众的想象之中,而是需要通过自身学习,根据不同的音乐体裁,由其普及程度进行划分,通过自身对诗词类筝曲的深入理解,而浅析出作品最为明朗的含义。
这些作品只有通过每次都具有个性的实现,为作品进行阐释。每个时代不同,解说也不尽相同,作为一首诗《枫桥夜泊》除了描绘了一幅姑苏景象,表达了游子宦场失意的情绪,只是将文字进行了美的最大化,而不能像当今的筝曲《枫桥夜泊》一样,能够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去构筑一幅画面感,通过音乐的律动,直击心灵。
表演因素决定着音乐非常强烈地强调自己的色彩、力度,在演奏一首作品时,需要帮助听众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解释。音乐色彩的纯感觉性来源于演奏乐器的力量,演奏人员弹奏音响的色彩等,这些因素在人们感受一首以诗创作的筝曲时能够相互结合,互相影响。再者讲,筝曲不能像绘画、雕塑或建筑作品那样,一次便永远完成,而是它每听一次都要求新的演奏。这种演奏可以依靠演奏者的记忆来实现。
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完善对作品的复原,用来展现心之所想,心中所念。想办法帮助人们了解一部作品,“听懂”一首乐曲。对于基于有文学作为积淀的古筝作品,中心内容更加显而易见,更需要我们把握其中情愫,更好地表达其中深意。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关键词】古筝;诗词;演奏技巧
一、当代古筝作品中诗词创作的影响
时间是一条流淌的河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只诉诸于听觉,却又不像语言那样,浸透到社会生活中以及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里。诗歌,承继着文人的灵魂,更加直观地充斥了听觉以外的框架以映射具体的意象。古筝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不难想象其与诗歌的深度契合。在现代的古筝曲目创作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王建民的古筝曲《枫桥夜泊》正是改编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行云流水的创作旋律将文字所承载的视觉想象,进一步通过音乐描绘了一个仕途失意的异乡游子如何在姑苏城流落的情景,通过这种方式将文字所难以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构筑在脑海里,形成一幅深情动人的景象;不仅如此,王建民先生所创作的《长相思》也同样运用这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形式,两种传统模式的强强联手,更能让人感动落泪,这种在将文学作品固定下来之后,又通过音乐释放的方式,可以将人置于某种空间中,已融入到其中景象。而这种诗歌所带来的情感得以跨越千年,传达它特有的离愁与忧思,也许千百年后,筝曲《枫桥夜泊》又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诗人的音乐情怀。
也许正因如此,当代很多筝曲的创作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王中山的《望秦川》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这种寄情于景的创作手法,也同样在筝曲中得以呈现,仕途的失落绵延于悠长的低音遥指中。秋风瑟瑟、万物凋零的情景由心而生;在陕北筝曲特有的滑音中,力道的诠释体现了诗人对京城的留恋与不舍;筝曲在细腻委婉的同时,透过钢琴伴奏的震音演绎着悲愤;那快速指序与扫遥的清冽,寄托着一种崭新的情愫,这种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情感与音乐所产生的意象性,搭建了一种延续性的通感,借以抒情。无巧不成书,周煜国的《云裳诉》更是通过音乐的描绘,形象具体的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马嵬坡的生死离别,“云想衣裳花想容”,这种实在的表现恰好弥补了音乐的抽象,更大空间地展示了文学的魅力也同样更大程度地具象了音乐的内容。
这些诗词作品的影响,不仅仅是古筝作品创作灵感的来源,更对古筝作品的表演意义深远,在诗词创作的感情胚芽里,当代古筝作品的结合为传统的感情又添得一分营养,让人更好的理解与体会那流动的旋律。
古筝可以演奏情感,表达一种感情的流露,但却未能具体地揭示其根据,它需要通过媒介传达,以唤醒人们对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复杂感受。由于音乐的旋律只介于抒发情感,而诗词以文字形式能更好的把握住情感的抒发,是音乐心情的集中表现,这些感情的内在共鸣来自我们所熟知的故事,所以我们听得懂这类作品,当代作曲家也更容易更直接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正因如此,这种创作思维决定了选材,决定了作品的性质、主题以及发展脉络,甚至听众的感受力。
二、音与诗的结合内涵
早在先秦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音乐具有改造不良社会风气、改变社会陈规陋俗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音乐对社会的风气和人的道德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代筝曲的创作选择更是十分重要,运用诗歌起兴的手法“感发意志”、抒发情感,这种情感的本质来源于人与社会直接或曲折的联系。以王建民的《枫桥夜泊》为例,大家都读到过张继的诗,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了解,诗人前半生的坎坷流离尽于一曲之中,仕途失意的游子异乡流浪。难过并非是无人赏识,而是难以开口的忧愁无人可以倾诉。诗人怎能释怀呢,眼前的,唯有一座已经入眠的姑苏城埋没曾经看重的功名;唯有当空的一轮明月照着心底的苦寂;唯有寒山寺出世的钟声响彻城池的无人问津;唯有那隐约可见的江枫渔火。小舟且行且息,相伴着静谧与空廖;小舟渐行渐远,夹杂着从期望到无望,从无望到绝望的深深殇恸。此般场景,除了急流勇退,远离官场,还有选择吗?一点期许的希望都被抹杀殆尽,功名仕途到头来不过是尘土罢了。到底等了多久,挣扎了多久,守候了多久,可能都在黑字白底的石碑上遗留,盛唐的衰落,目睹的不尽是诗人一个人的落寞吧,更是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可悲可叹,更是对曾经过往的无限向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惘,小舟是否进入过万家灯火的姑苏都是未知的,音乐带给人的可以是这般无限的想象,是依照听众而定的一幅场景,不存在于任何空间里,却发乎于情,让人深思,这般故事情节的幻象,则是诗词所无法给予的情感。
音乐和诗歌所反映出的情感与心态,也恰恰说明了音乐是社会的产物,反映着社会存在的某种现象和问题,这是孔子对音乐、诗歌取材的认识状态,社会的风俗盛衰、道德高下[1]。健康向上还是颓废腐败,都是可以通过音乐反映出来的,音乐对社会精神状态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主流音乐的浮躁必然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浮躁,而中国乐器的源于传统却乐于创新则值得肯定。音乐若以情感人,那么好的音乐就能感动更多的人,就能使更多的人处于社会中相似的情感状态之中。当代筝曲的创作,构筑在传统文化之上,与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永远看不见的力量的世界中,音乐以一种超乎逻辑、挣脱空间的方式呈现着,而这种感知则需要作曲家的努力和受众的感悟能力。由于每个受众的时代背景、生活方式、社会存在、教育程度等参差不齐,音乐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社会愈发达,音乐也随之发达,若音乐的发展状况弊端重重,则社会有很大程度的原因。当代筝曲作曲家的不懈努力,推动着传统乐器的发展,为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从演奏的角度来看,该如何更好的阐释作品
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专业学生,如何更好的阐释作品是我们应努力学习的,一首作品传达的是否到位,肢体语言表现的是否能够恰到好处,都是我们所需要把握的,音乐只诉诸于听觉,而听觉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抽象的,不能将主题具体化到一幅图画或一件物品,而只能同要表达的事物相接近,听众以想象的方式来领会音乐的演奏,听众的想象力是否丰富,对演奏作品是否了解,将诗词中所读到的相似情景联系起来的那种联想能力如何等等[2]。更需要演奏者的解读,不仅能够把握其内涵,更需要让观众听懂内涵。
一个艺术家的先进性永远是在于:在生活中他比别人更有敏锐的洞察力,由于自己的才能,他善于更深切地观察生活,通过这些,他能够使别人丰富起来[3]。当演奏时,不能脱离实际,需要把握文学的诗韵特性,感受作品创作背景,帮助听众产生对作品的想象力。
在富有情绪的表演中,音乐赋予了文字一种新的力量,这里还应着重指出,我们作为演奏人员不能将所有情感寄托在观众的想象之中,而是需要通过自身学习,根据不同的音乐体裁,由其普及程度进行划分,通过自身对诗词类筝曲的深入理解,而浅析出作品最为明朗的含义。
这些作品只有通过每次都具有个性的实现,为作品进行阐释。每个时代不同,解说也不尽相同,作为一首诗《枫桥夜泊》除了描绘了一幅姑苏景象,表达了游子宦场失意的情绪,只是将文字进行了美的最大化,而不能像当今的筝曲《枫桥夜泊》一样,能够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去构筑一幅画面感,通过音乐的律动,直击心灵。
表演因素决定着音乐非常强烈地强调自己的色彩、力度,在演奏一首作品时,需要帮助听众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解释。音乐色彩的纯感觉性来源于演奏乐器的力量,演奏人员弹奏音响的色彩等,这些因素在人们感受一首以诗创作的筝曲时能够相互结合,互相影响。再者讲,筝曲不能像绘画、雕塑或建筑作品那样,一次便永远完成,而是它每听一次都要求新的演奏。这种演奏可以依靠演奏者的记忆来实现。
我们需要尽可能的完善对作品的复原,用来展现心之所想,心中所念。想办法帮助人们了解一部作品,“听懂”一首乐曲。对于基于有文学作为积淀的古筝作品,中心内容更加显而易见,更需要我们把握其中情愫,更好地表达其中深意。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