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在中国有着40余年历史的旧会计制度走向了终结,《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历时五年的酝酿、发展终于破茧而出,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制度从此登上历史舞台。这场划时代的会计改革曾席卷全国,波及1000多万名会计人员和整个经济领域,各部委的“理财”高官争相学习新会计制度,呈现京城纸贵的“火爆”场面。张汉兴,正是这场极具震撼力、影响力的“会计风暴”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
风生水起 老外一脸茫然地说:我看不懂你们的会计报表
1988年,时任财政部副司长的张汉兴被两件棘手的事情困扰着。第一件事的原由是,铁道部向世界银行申请100亿元贷款,用于解决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经双方磋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接下来的洽谈中却“卡了壳”,这“壳”不是卡在别的地方,而是铁道部提供给世界银行的会计报表。铁道部按照国内通行的做法做好了报表,但是世界银行的专家却不认这个“帐”,老外一脸茫然地说:“我看不懂你们的会计报表,贷款事项无法继续进行。”铁道部第一个想到向财政部会计司“求救”。本来,设计会计报表是会计司的“拿手好戏”,但是,对方要求的按资产负债方式设计的会计报表,对国内的会计人员来说是从来没有做过的,甚至闻所未闻,100多亿元的世界银行贷款一下子成了无从下口的刺猬。
无独有偶,第二件事情在上海发生。上海一家最早实行股份制改革的企业决定在香港上市发行B股,但公司将自己的业绩报告连同资金平衡表提供给香港方面时,同样不予认同。在万般无奈之下,公司请美国一家会计公司按照香港方面的要求编制了一套资产负债会计报表,报酬却令上海公司直咂舌:“320万港元”。
“这就是一张‘资产负债会计报表’的价值,这又何尝不是中国会计制度的损失?”张汉兴多次在心中问自己:“中国执行了40多年的会计制度到底怎么了?”又不只一次地陷入沉思:旧会计制度,改还是不改。在一项重大决策面前,有时候,捅破一张纸更需要勇气。改革旧制度这个令张汉兴热血沸腾的念头在心中滋生。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早春湖北,已是满眼春色。以“会计机构改革”为主题的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在襄樊召开。满头银发的原财政部副部长谢明顾问大声疾呼:中国财务会计制度不改,就是死路一条。此时,台下台上一片安静,甚至连服务员的走动也没有了,只有谢明洪亮的声音在整个会场中回荡。张汉兴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萌生的力量。
“我是一个急性子,也是最爱在工作上‘折腾’的人。要么不干,要干就得干好。”张汉兴朴素地信奉着这样的工作原则。在会计工作形势逼人之际,会计司老领导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主持工作。当分管会计司的领导不容置疑地决定让张汉兴主政时,他临危受命。在全国上下对会计改革强大呼声中,张汉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在中国实行了四十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任何一项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如同一盘棋中部下的棋子,会计改革主要是会计司的一家之言,工交财务司、商贸财务司、文教财务司、农业财务司、外事财务司怎么办?会计制度要改,财务制度怎么办?会计制度改革成功了,财务制度不是就要取消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面临权利,在一次部长主持的会议上,一位财务司的司长竟指着张汉兴的鼻子说:你们搞的那套会计改革是搞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面对这样的指责,张汉兴心存委屈却无力回击,只在心里暗想,我们认定的会计改革一天都不会停。
1990年11月,“全国会计工作会议”的盛会在北京召开。会计司为与会专家、学者、会计工作人员“奉送”上了《会计准则草案》,并以提纲的形式下发,旨在进一步征求意见,完善内容。“只要有修改意见,哪怕一个字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张汉兴悉心叮嘱着。在会务组的一间小屋里,会计准则组的同志们如获至宝地整理着收到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第一个基本会计准则草案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前台。1992年11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公布,捧起会计准则草案,一股油墨的芬芳扑鼻而来,张汉兴心中是难以言表的欣慰、激动与自豪。
制度改革就像一枚硕大的铅球,要想把一枚铅球又准又远地抛出去,需要一种爆发力极强的推动力,在张汉兴带领下的会计司正在一段时间中积蓄力量,等待借助一只无形的大手,蓄成冲破一切阻力的“势”,而厚积薄发。
东风吹来满眼春。1992年2月,中办“二号”文件通报了小平同志南巡的讲话精神。 1992年1月到6月期间,朱镕基同志专门谈到了会计改革的工作:“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迟早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我们的会计制度改革要赶快跟上来”……精辟的言论鼓舞着张汉兴和投身于会计改革事业的同志们。1992年5月,时任财政部部长王丙乾在部长办公会议上也唱了一出精彩的“独角戏”:要求以他的名义写一篇文章发表,以财政部名义发文,为会计改革工作营造舆论。1992年7月1日到3日,在“实属罕见”连续3天的部长办公会议上,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得以“绿灯”通过:“会计改革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借鉴国际惯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任务”。会议之后,会计改革在全国财政系统拉开了帷幕,一场会计改革的风暴正加紧酝酿。
张汉兴预感到,会计制度改革正将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一切阻力,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1992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企业会计准则》并由当时的财务部长刘仲藜签发部长令,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张汉兴永远不会忘记,1992年——会计制度改革的春天。
取经,像唐僧那样去西方取经!
“走出国门,实地考察外国会计准则的成功做法,一定会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取经,像唐僧那样去西方取经!”。当时正在热播的《西游记》,给时刻思考着会计改革的张汉兴带来灵感。
为了保证会计司独立组团出国考察成功,张汉兴想到了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想到了在中英会计届交流合作会上结识的露丝女士。露丝女士也很快给会计司带来了好消息:“ACCA欢迎中国财政部会计司来英国考察。ACCA全面负责安排中国财政部会计司考察团在英国的考察活动。”1990年9月9日,赴英国考察团一行6人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前往万里以外的英伦三岛。“一定要取回‘真经’,不虚此行。”无尽的动力在张汉兴心中油然而生。
英国的会计准则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成型,世界很多国家的会计准则纷纷效仿,被誉为国际会计准则的“蓝本”。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为会计司考察团在英国伦敦的临时课堂。张汉兴和同事们把在工作中产生的疑问向授课老师和盘托出,每天如饥似渴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辩论。当10天的学习结束时,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都记得密密麻麻,满载而归。1990年9月21日,张汉兴透过舷窗,看着越来越模糊的建筑物,听着身旁青年低吟《再别康桥》,张汉兴心中不禁感叹:我也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但是我却带着丰硕的考察成果,我带走了英国会计制度多年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这将对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构筑中国新会计制度大有裨益。
张汉兴正静静消化学习成果时,突然感到机身一抖,直往下掉,头顶上的氧气面罩全部脱落,货箱里没有放好的东西噼里啪啦地散落。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客几乎飞了起来,撞在机舱顶部被重重地摔下来。顿时机舱里尖叫声、哭声、撞击声骤然响起,一片混乱,离死神只有一步之遥。所幸的是,飞机的陡降没有持续下去,10多秒钟后飞机冲过了气流,但是从乘客惊魂未定的表情中看出,恐惧依然弥漫着整个机舱。早晨7点,这架穿越了死亡之门的国际航班安全地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同志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搞会计制度改革,考察会计准则,你们差一点把命都丢了。”
飞越太平洋的终极谈判
1992年7月27日,张汉兴作为财政部赴世界银行谈判代表团成员,前往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就制定中国会计准则技术援助贷款项目与世界银行举行谈判。会计改革又把张汉兴推上了世界银行的谈判桌。
在世界银行总部谈判的第一天,张汉兴和世界银行代表藤茂夫有一个轻松的开始,藤茂夫认为中国会计改革速度之快可惊可喜。第二场谈判对手卡夫卡女士的开场白,却一下子把会场的气氛降到了冰点。“中国的会计准则应该是高质量的,但是你们这次提交的会计准则草案,经过世界银行会计专家的初步审查,感到不少地方还不成熟,还需要修改。”
张汉兴明确表示:“中国进行会计改革,加快会计准则制定步伐,世界银行是因该欢迎的。在取得这些共识的基础上,也必须正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现实情况,目前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会计改革步伐加快了,作为会计改革的主要成果,会计准则的草案已经完成,并且已经计划在1992年底正式公布实施。”
卡夫卡女士同样针锋相对地说:“中方提出,在1992年底要公布中国的会计准则,如果你们拒绝世界银行认可的会计专家,不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工作,世界银行将取消这个贷款项目。”
张汉兴马上十分干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世界银行取消这个援助项目,并没有意味着中国的会计准则不制定,我们现在已经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
由于张汉兴的强硬立场,在中国会计准则公布时间上,卡夫卡女士逐渐开始妥协。但是在随后关于贷款费用的安排上,她又变得强硬起来。下午经过一番激烈地的谈判后,双方都作出了让步。最终的谈判达到双赢。合影留念时,卡夫卡女士不胜感慨地对张汉兴说:“我们经过了长达两年多时间的谈判,今天终于签订了这个会议纪要,向您表示祝贺!希望中国的会计改革能够做得更快更好!”
1992年7月以后的时间里,会计司全体总动员,会计改革最后一阶段的修订行业会计制度工作,事无巨细地展开。财政部与会计司的工作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大刀阔斧”可谓对财政部工作的最佳概括:56个行业会计制度最终修订成13家,这不是简单数字的增减,而是旧会计制度的蜕变,更意味着沿袭多年的不同行业袭断各自行业会计制度的体系被摧毁。同时,从1993年7月1日起,一夜之间废除旧会计制度,实施新制度,对全国近4万会计人员来说是一个“脑筋急转弯”。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提出的“先立后破,改而不乱,全员培训,稳妥实施”十六字培训方针随着会计培训的开展,霎时间席卷全国。历史定格在1993年7月1日,《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在全国实施,中国会计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甲申年生人
张汉兴的妻子回忆到:“那五年,汉兴为了掌握会计改革的主动权,出差、调研、开会几乎占去了他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为了会计改革事业,汉兴有时下班回家喜形于色,这说明会计制度改革工作有了新进展,有时回来忧心忡忡、眉头紧锁,这说明改革在某个环节上受挫了。改革期间,家里的电话几乎成了会计改革的热线。”
“一个人在历史的进程中是渺小的,而且历史赋予每个人的机会也是很有限的,人一生要成就一件大事十分不容易,甚至对于相当多的人,这几乎就是一个奢望。我应该是一个被历史和命运垂青的人。”张汉兴作为财政部会计司主管会计改革的副司长,无疑站在了这场“会计风暴”的中心地带,而这场“会计风暴”至今还没有“硝烟散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