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育不应局限在让幼儿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意识和探索能力。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幼儿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日常感知,做小实验,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幼儿探索的环境
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幼儿探索活动中,如在“打开核桃”活动中,有个幼儿用镊子又夹又敲,虽然这种办法并不可行,但我们没有去干预,而是以接纳、尊重的态度鼓励他继续尝试。虽然这个孩子最终没能打开核桃,但他却获得了“核桃核桃圆溜溜的夹不住”“镊子好像没力”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活动中,物质材料是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
1. 根据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在“魔术杯”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观察底部塞有纸团的杯子倒放在水里时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提供了透明的杯子以及透明容器,使幼儿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奇怪现象:明明杯子完全放进了水里,但杯中的纸团却一点也没有湿,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我们提供了白果、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轻又小的回形针却沉在水里。通过反复操作,他们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
三、提供幼儿探索的平台
1. 在探索中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解决问题
科学活动的过程一般为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四个环节。例如,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压不住,沉不了。在此基础上,幼儿又提出新的假设,即“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究竟为什么呢?幼儿在深入细致分析原因后,互相交流看法,幼儿再次作出假设:“再加几块石头”,结果实验成功了。接着,幼儿对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放上很重的石头可以让泡沫板沉到水里。最后,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与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2. 在探索中培养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比较、测量、重复实验等,来解决探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幼儿活动“怎样让纸跑得更远”中,幼儿需要比较、测量每次实验中纸“跑”出的距离。有些幼儿认为“把纸折成飞机可以飞得远”,但实际上纸飞机有时会改变方向,甚至会朝相反的方向飞。这时,就需要用重复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纸张飞得更远,在有风的情况,而且顺着风的方向可以使一张白纸飘得更远,学会科学的方法,借助外力,不仅可以使探索活动更加有趣,科学而有效,更有利于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 邱丽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幼儿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可以通过日常感知,做小实验,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幼儿探索的环境
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乐意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幼儿探索活动中,如在“打开核桃”活动中,有个幼儿用镊子又夹又敲,虽然这种办法并不可行,但我们没有去干预,而是以接纳、尊重的态度鼓励他继续尝试。虽然这个孩子最终没能打开核桃,但他却获得了“核桃核桃圆溜溜的夹不住”“镊子好像没力”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活动中,物质材料是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探索的主要对象。
1. 根据活动需要,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操作与观察的材料。在“魔术杯”活动中,为了使幼儿观察底部塞有纸团的杯子倒放在水里时会产生什么结果,我们提供了透明的杯子以及透明容器,使幼儿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奇怪现象:明明杯子完全放进了水里,但杯中的纸团却一点也没有湿,从而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我们提供了白果、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轻又小的回形针却沉在水里。通过反复操作,他们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
三、提供幼儿探索的平台
1. 在探索中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解决问题
科学活动的过程一般为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四个环节。例如,在“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首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压不住,沉不了。在此基础上,幼儿又提出新的假设,即“用胶带把石头绑在泡沫板上”,并进行实验,结果泡沫板还是会浮起来,究竟为什么呢?幼儿在深入细致分析原因后,互相交流看法,幼儿再次作出假设:“再加几块石头”,结果实验成功了。接着,幼儿对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包括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记录,并得出结论:放上很重的石头可以让泡沫板沉到水里。最后,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与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2. 在探索中培养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比较、测量、重复实验等,来解决探索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幼儿活动“怎样让纸跑得更远”中,幼儿需要比较、测量每次实验中纸“跑”出的距离。有些幼儿认为“把纸折成飞机可以飞得远”,但实际上纸飞机有时会改变方向,甚至会朝相反的方向飞。这时,就需要用重复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纸张飞得更远,在有风的情况,而且顺着风的方向可以使一张白纸飘得更远,学会科学的方法,借助外力,不仅可以使探索活动更加有趣,科学而有效,更有利于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