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生命教育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她的30个学生展开了对话。
女老师先从一个故事讲起:黑龙江省某自然保护区,一个女孩为了挽救受伤的丹顶鹤而滑进了沼泽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丹顶鹤,老师展示了一组关于丹顶鹤生活习性的图片,还播放了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讲完了。在凄美的音乐背景中,画面定格在女孩滑进沼泽的那个芦苇坡,夕阳西沉,残霞满天,白色的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
此情此景,女老师及时抛出了话题——
“假如你是这个小女孩,你愿意像她一样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吗?愿意的同学原地不动,不愿意的同学请坐到教室的后面。”
教室里面炸开了锅,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究竟是救还是不救。很快,他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大部分人坐到了教室后面,只剩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留在原地。此外,还有个男孩既没选择留在原地,也没有坐到教室后面,而是一个人坐到了教室的正中间,颇有点儿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
女老师首先问那位与众不同的男孩:“你为什么要坐在这儿呢?”
“因为您的选项里面没有我想要的答案。”小男孩回答得很干脆。
“哦,是吗?”女老师有点意外。“那就把你的答案说出来,让我们都听一听。”
“我既要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又要活命。”小男孩说。
“嗯,这个想法很好哇!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你打算怎么做呢?”
“我会先看看周围有没有长棍子,如果有,我就拿它当探测器,边试边走,在确保不会下陷的情况下,再去救那只丹顶鹤。”
“假如会下陷呢?”女老师问。
“那就打电话报警,请警察叔叔来救它们。我必须学会自保。”
“这真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既保护了自己又救了丹顶鹤!”女老师夸奖道:“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女老师走到原地不动的两个孩子中间,问其中的小男孩:“你为什么要去救那只丹顶鹤呢?”
“我才不想救丹顶鹤呢,我想救的是娜娜!”男孩指了指身边的小女孩。
“哦,原来你是为了帮助好朋友才留下的呀!”女老师摸了摸他的头,“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那你为什么要救那只丹顶鹤呢?”女老师问旁边的女孩。
“因为丹顶鹤太漂亮了,我舍不得它!”小女孩说。
“可是,如果救了它,你就会没命的!”
“难道丹顶鹤的命就不是命吗?”小女孩反问道。
“当然是命!”女老师温柔地看着她:“可是,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呀,如果失去了你,爸爸妈妈一定会很伤心的!”
“可受伤的丹顶鹤也有爸爸妈妈呀,如果它死了,它的爸爸媽妈也会很伤心的呀!”
“这……”女老师一时语塞。
她环顾四周,见教室后面有个小男孩举手,于是赶紧请他发言。
“丹顶鹤怎么能跟人比呢,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可比丹顶鹤的宝贵多啦!”
“可是!”小女孩撅着嘴:“丹顶鹤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现在已经越来越稀少了,再不救会更少的!”
“那也不能用人的命去换丹顶鹤的命呀!再说,你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可不愿意失去你呀!”小男孩可能是太激动了,说着说着竟然喊了起来。
“可是,我实在是舍不得那只丹顶鹤呀!”小女孩伤心地抹起眼泪来。
“可我们更舍不得你呀!”小男孩说。
见此情景,后面的孩子们都着急了。
有人站起来冲小女孩打手势,示意她赶紧过来;有人将手拢成喇叭状远远地呼唤着;还有人恨不得冲过去将她拉过来……
小女孩身边的小男孩有点犹豫了,他时而站起来,时而又坐下,时而看看后面的同学们,时而瞧瞧身边的小女孩,看得出他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只是他见小女孩始终那么安静地坐着,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想送死呀,傻瓜!”
“想英雄救美呀!”
“幼稚!”
……
后面对孩子冲着男孩喊着。
“孩子,快过来吧,只要我们好好活着就一定能保护更多的丹顶鹤!”女老师噙着眼泪深情地呼唤着。
小女孩低下头,哭了,没动。
“孩子,快过来吧,没有了你,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呀?”女老师的声音在颤抖。
“那,就只能请他们再生一个了!”小女孩泪流满面地说。
“这……”女老师再次沉哑口无言。
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似乎也凝固了。时间一分一秒地在流逝,女老师还是没有理出头绪来。
眼看快下课了,女老师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似的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我跟你们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样的,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那只丹顶鹤,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尊重宁宁、东东和娜娜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尽管他们的选择跟我们的不同,但是老师希望你们仍然还是好同学、好朋友!”
【反思】
美国哲学家科尔伯格说:儿童是天然的道德哲学家,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判断。对于是否要到沼泽地救丹顶鹤这样的两难选择,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孩子热爱生命,学会衡量和正确地选择;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包容他人的不同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和而不同的人。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狮岭小学
广东深圳518034)
责任编辑黄娟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生命教育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她的30个学生展开了对话。
女老师先从一个故事讲起:黑龙江省某自然保护区,一个女孩为了挽救受伤的丹顶鹤而滑进了沼泽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了让孩子们认识丹顶鹤,老师展示了一组关于丹顶鹤生活习性的图片,还播放了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讲完了。在凄美的音乐背景中,画面定格在女孩滑进沼泽的那个芦苇坡,夕阳西沉,残霞满天,白色的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
此情此景,女老师及时抛出了话题——
“假如你是这个小女孩,你愿意像她一样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吗?愿意的同学原地不动,不愿意的同学请坐到教室的后面。”
教室里面炸开了锅,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究竟是救还是不救。很快,他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大部分人坐到了教室后面,只剩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留在原地。此外,还有个男孩既没选择留在原地,也没有坐到教室后面,而是一个人坐到了教室的正中间,颇有点儿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
女老师首先问那位与众不同的男孩:“你为什么要坐在这儿呢?”
“因为您的选项里面没有我想要的答案。”小男孩回答得很干脆。
“哦,是吗?”女老师有点意外。“那就把你的答案说出来,让我们都听一听。”
“我既要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又要活命。”小男孩说。
“嗯,这个想法很好哇!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你打算怎么做呢?”
“我会先看看周围有没有长棍子,如果有,我就拿它当探测器,边试边走,在确保不会下陷的情况下,再去救那只丹顶鹤。”
“假如会下陷呢?”女老师问。
“那就打电话报警,请警察叔叔来救它们。我必须学会自保。”
“这真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既保护了自己又救了丹顶鹤!”女老师夸奖道:“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女老师走到原地不动的两个孩子中间,问其中的小男孩:“你为什么要去救那只丹顶鹤呢?”
“我才不想救丹顶鹤呢,我想救的是娜娜!”男孩指了指身边的小女孩。
“哦,原来你是为了帮助好朋友才留下的呀!”女老师摸了摸他的头,“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那你为什么要救那只丹顶鹤呢?”女老师问旁边的女孩。
“因为丹顶鹤太漂亮了,我舍不得它!”小女孩说。
“可是,如果救了它,你就会没命的!”
“难道丹顶鹤的命就不是命吗?”小女孩反问道。
“当然是命!”女老师温柔地看着她:“可是,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呀,如果失去了你,爸爸妈妈一定会很伤心的!”
“可受伤的丹顶鹤也有爸爸妈妈呀,如果它死了,它的爸爸媽妈也会很伤心的呀!”
“这……”女老师一时语塞。
她环顾四周,见教室后面有个小男孩举手,于是赶紧请他发言。
“丹顶鹤怎么能跟人比呢,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可比丹顶鹤的宝贵多啦!”
“可是!”小女孩撅着嘴:“丹顶鹤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现在已经越来越稀少了,再不救会更少的!”
“那也不能用人的命去换丹顶鹤的命呀!再说,你是我们中的一员,我们可不愿意失去你呀!”小男孩可能是太激动了,说着说着竟然喊了起来。
“可是,我实在是舍不得那只丹顶鹤呀!”小女孩伤心地抹起眼泪来。
“可我们更舍不得你呀!”小男孩说。
见此情景,后面的孩子们都着急了。
有人站起来冲小女孩打手势,示意她赶紧过来;有人将手拢成喇叭状远远地呼唤着;还有人恨不得冲过去将她拉过来……
小女孩身边的小男孩有点犹豫了,他时而站起来,时而又坐下,时而看看后面的同学们,时而瞧瞧身边的小女孩,看得出他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只是他见小女孩始终那么安静地坐着,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想送死呀,傻瓜!”
“想英雄救美呀!”
“幼稚!”
……
后面对孩子冲着男孩喊着。
“孩子,快过来吧,只要我们好好活着就一定能保护更多的丹顶鹤!”女老师噙着眼泪深情地呼唤着。
小女孩低下头,哭了,没动。
“孩子,快过来吧,没有了你,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呀?”女老师的声音在颤抖。
“那,就只能请他们再生一个了!”小女孩泪流满面地说。
“这……”女老师再次沉哑口无言。
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似乎也凝固了。时间一分一秒地在流逝,女老师还是没有理出头绪来。
眼看快下课了,女老师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似的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我跟你们中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样的,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救那只丹顶鹤,因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尊重宁宁、东东和娜娜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尽管他们的选择跟我们的不同,但是老师希望你们仍然还是好同学、好朋友!”
【反思】
美国哲学家科尔伯格说:儿童是天然的道德哲学家,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价值判断。对于是否要到沼泽地救丹顶鹤这样的两难选择,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孩子热爱生命,学会衡量和正确地选择;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包容他人的不同选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和而不同的人。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狮岭小学
广东深圳518034)
责任编辑黄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