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失联”家庭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加速的产物,也是对现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机制的挑战。“失联”家庭的产生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的行为选择、家庭内部关系的形成是对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反馈,个体、社会之间存在互构性。本文研究的“失联”家庭是贫困地区非自然因素导致的家庭成员直系亲属与原生家庭失去联系的家庭状态。本文在分析“失联”家庭成因及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该家庭状态下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尝试探究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关键词:“失联”家庭;学校社会工作
二元社会视角下分析“失联”家庭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面。基本动力是贫困代际传递下的个体反抗。主要推力是农村贫困家庭功能的僵化,由于贫困家庭本质上存在物质财富的匮乏,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和相处模式极易受到家庭物质财富的影响,由于贫困家庭成员教育水平有限,负向的家庭沟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等亚文化极易影响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方式,导致整个家庭功能失衡,激化家庭矛盾。根本因素是二元社会结构的壁垒。推拉理论明确的表明由于城乡推、拉力的不同而导致城乡间的社会流动,而所谓的闭塞的阶层间流动,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层的界限化和垂直社会流动困难性,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贫困家庭的发展落后性。社会阶层垂直变化困难,代际流动继承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官二代”、“贫二代”、“农二代”成为了阶层固化与界限化的代名词,逐渐出现社会流动下的精英循环怪圈。
“失联”家庭的产生,是贫困地区个体、家庭对二元社会结构不同程度的反应。由于二元社会结构下社会分层的界限化以及垂直流动的困难性,使城乡社会分层差距显著,且阶层间的流动非常困难。在精英阶层,社会流动呈现出精英循环的怪圈,处于中下层的社会阶层很难在社会流动中跻身社会上层,这显然是“代际传承”的结果。在整个社会循环流动的背景下,贫困家庭难以改变自身的劣势,发展出的亚文化影响整个家庭的发展,进而导致“贫二代”个体发展的无望性。在社会、家庭的环环紧扣的影响下,个体对现有的社会现实、家庭环境做出反抗,尝试改变自身困境。因此个体、家庭的特殊形态——“失联”最终反映了社会发展下的严峻性二元性冲突问题。
在代际传递的贫困家庭下,“失联”家庭成员往往会产生一种贫困心理,这种心理因素影响个体的行为。诚然这种贫困心理存在积极正向的影响,例如使家庭成员有一种愈挫愈勇的精神,奋发图强从而励志改变家庭环境;也有负面消极的影响,例如使家庭成员陷入苦闷、压抑、自卑的不健康心理状态,甚至出现精神分裂、心理疾病,在角色僵化、刻板和自卑性呈现于个体后,从而产生一种服从的惯性,一旦这种服从性被唤醒便会产生更加强烈反抗行为,进而摆脱父母的权威。从这个角度来看,“失联”家庭成员内心既是反抗又是自卑的,一方面渴望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理想,摆脱“贫二代”自卑的身份;另一方面,囿于家庭的负担有自卑和无力感,认为只能像现在这样继续沦为“贫二代”平庸的度过一生。
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失联”家庭学生时,要从其心理特征入手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以预防因家庭形态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更加严重的后果。
1 優势视角介入
通过与“失联”家庭学生的个案访谈确定其基本问题,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学生的优势,对其鼓励和支持。从其目标和理想、品质品格、家庭关系、尝试做出的努力及试图改变等四方面初步预估优势和存在问题,了解学生因人生体验、价值系统及不当或错误的认知,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纠正,激发内在的潜能,树立起对自我改变和向上的决心。了解“失联”家庭学生内在和外在的优势资源,聚焦和调动其优势来解决问题,包括个人优势和环境优势,通过积极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优势,鼓励其不断改变自身现状,努力获取更多资源,改善目前的状态。
2 任务中心模式介入
任务中心模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干预,要求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必须确立明确的介入目标,且干预过程简要并且要体现出干预效果。在“失联”家庭学生问题的处理上,要针对不同情况捋顺问题所在,针对个人、家庭、情绪、心理等多个层面的不同问题,明确目标,把握“失联”家庭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干预,进而实现学生自助的目标。
3 寻解治疗
寻解治疗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干预技术,相较于问题本身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运用案主优势和资源的干预方法。对于“失联”家庭学生可引导其分享对“奇迹问题”的理解,思考“没有问题的生活说什么样子?”,在“奇迹问题”的引导下询问跟进问题,为“失联”家庭学生提供机会去考虑没有问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以横向赋权的方法引导“失联”家庭学生快速的转变。
“失联”家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失联”对象个人性格密切相关,个体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个体也不能独立于家庭关系之外,个人、家庭、社会因素环环相扣导致“失联”家庭的出现。“失联”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精准把握学生性格特征及其心理表征合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问题干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立中.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社会互构论”理论意义浅析[J].社会学研究,2015(05).
[2]何雪松.社会工作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葛天祺(1993—),女,河北安国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关键词:“失联”家庭;学校社会工作
二元社会视角下分析“失联”家庭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面。基本动力是贫困代际传递下的个体反抗。主要推力是农村贫困家庭功能的僵化,由于贫困家庭本质上存在物质财富的匮乏,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和相处模式极易受到家庭物质财富的影响,由于贫困家庭成员教育水平有限,负向的家庭沟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等亚文化极易影响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方式,导致整个家庭功能失衡,激化家庭矛盾。根本因素是二元社会结构的壁垒。推拉理论明确的表明由于城乡推、拉力的不同而导致城乡间的社会流动,而所谓的闭塞的阶层间流动,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层的界限化和垂直社会流动困难性,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贫困家庭的发展落后性。社会阶层垂直变化困难,代际流动继承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官二代”、“贫二代”、“农二代”成为了阶层固化与界限化的代名词,逐渐出现社会流动下的精英循环怪圈。
“失联”家庭的产生,是贫困地区个体、家庭对二元社会结构不同程度的反应。由于二元社会结构下社会分层的界限化以及垂直流动的困难性,使城乡社会分层差距显著,且阶层间的流动非常困难。在精英阶层,社会流动呈现出精英循环的怪圈,处于中下层的社会阶层很难在社会流动中跻身社会上层,这显然是“代际传承”的结果。在整个社会循环流动的背景下,贫困家庭难以改变自身的劣势,发展出的亚文化影响整个家庭的发展,进而导致“贫二代”个体发展的无望性。在社会、家庭的环环紧扣的影响下,个体对现有的社会现实、家庭环境做出反抗,尝试改变自身困境。因此个体、家庭的特殊形态——“失联”最终反映了社会发展下的严峻性二元性冲突问题。
在代际传递的贫困家庭下,“失联”家庭成员往往会产生一种贫困心理,这种心理因素影响个体的行为。诚然这种贫困心理存在积极正向的影响,例如使家庭成员有一种愈挫愈勇的精神,奋发图强从而励志改变家庭环境;也有负面消极的影响,例如使家庭成员陷入苦闷、压抑、自卑的不健康心理状态,甚至出现精神分裂、心理疾病,在角色僵化、刻板和自卑性呈现于个体后,从而产生一种服从的惯性,一旦这种服从性被唤醒便会产生更加强烈反抗行为,进而摆脱父母的权威。从这个角度来看,“失联”家庭成员内心既是反抗又是自卑的,一方面渴望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理想,摆脱“贫二代”自卑的身份;另一方面,囿于家庭的负担有自卑和无力感,认为只能像现在这样继续沦为“贫二代”平庸的度过一生。
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失联”家庭学生时,要从其心理特征入手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以预防因家庭形态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更加严重的后果。
1 優势视角介入
通过与“失联”家庭学生的个案访谈确定其基本问题,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学生的优势,对其鼓励和支持。从其目标和理想、品质品格、家庭关系、尝试做出的努力及试图改变等四方面初步预估优势和存在问题,了解学生因人生体验、价值系统及不当或错误的认知,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纠正,激发内在的潜能,树立起对自我改变和向上的决心。了解“失联”家庭学生内在和外在的优势资源,聚焦和调动其优势来解决问题,包括个人优势和环境优势,通过积极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优势,鼓励其不断改变自身现状,努力获取更多资源,改善目前的状态。
2 任务中心模式介入
任务中心模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干预,要求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必须确立明确的介入目标,且干预过程简要并且要体现出干预效果。在“失联”家庭学生问题的处理上,要针对不同情况捋顺问题所在,针对个人、家庭、情绪、心理等多个层面的不同问题,明确目标,把握“失联”家庭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干预,进而实现学生自助的目标。
3 寻解治疗
寻解治疗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干预技术,相较于问题本身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运用案主优势和资源的干预方法。对于“失联”家庭学生可引导其分享对“奇迹问题”的理解,思考“没有问题的生活说什么样子?”,在“奇迹问题”的引导下询问跟进问题,为“失联”家庭学生提供机会去考虑没有问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以横向赋权的方法引导“失联”家庭学生快速的转变。
“失联”家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家庭成员关系、以及“失联”对象个人性格密切相关,个体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个体也不能独立于家庭关系之外,个人、家庭、社会因素环环相扣导致“失联”家庭的出现。“失联”家庭学生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精准把握学生性格特征及其心理表征合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问题干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立中.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社会互构论”理论意义浅析[J].社会学研究,2015(05).
[2]何雪松.社会工作力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葛天祺(1993—),女,河北安国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