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创设“互联网 研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o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考察探究”作了具体说明,强调基于学生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如野外考察、研学旅行等。这里的“研究性学习”既定位于现存的课程设置,又可理解为学习方式,习惯上多被简称为“研学”。“考察探究”中列举的作为学习途径的“研学旅行”,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也多被简称为“研学”。本文中的“研学”是指以户外旅行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课程。
  2019年年末至今,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的开展。线上教学作为疫情之下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如何链接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如何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进行“体验”“体悟”“体认”,成为“互联网 研学”这种教与学方式的研究方向和任务。
  一、“互联网 研学”的目标
  “互联网 研学”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指向,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有益补充。学生通过“互联网 研学”,能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通过驱动问题或驱动任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限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知。另外,“互联网 研学”是实现“考察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获取证据和交流评价等关键要素的手段,可以通过在线会议展示成果、开展多元评价等完成,也可以采用课题研究中常用的文献法、调查法、测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如设计在线调查问卷。
  以户外旅行为主題的“互联网 研学”课程,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求。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需要健康的体魄,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巧以及强大的内心,它是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提升和挑战自我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形成热爱自然和积极劳动的观念和态度;能关注自然,发现、提出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数字化产品的能力;熟练掌握户外生存工具的操作方法,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等。
  二、“互联网 研学”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原则
  不难发现,线下面对面教学与疫情期间开展的线上教学相比,面对面教学具有更为便利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而线上教学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更高。因此,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是有效实施“互联网 研学”的前提。“互联网 研学”要做到内容“有趣”具有开放性,方式“生动”具有实践性,教与学的组织过程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贴近生活,“由简单走向复杂,有递进性”。
  “互联网 研学”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就是其主要学习场所,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驱动性活动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地制宜地开展连续性实践。
  “行旅学研@户外”在线课程依据上述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原则,设计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亲子共读《户外生存图鉴》一书,将来源于户外生存的经验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是避免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的活动设计。例如,“不用汽油怎么做饭?”“是时候给你的自行车‘洗洗澡’啦!”“找到北很重要!”等。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要求学生将安全作为首要因素,策划一份短途户外旅行计划书,包括活动人数、交通方式、天气情况、活动区域情况、活动时间、应急措施等多方面内容,并由家长做可行性评估。之后,则为实践阶段,学生们要在线讨论“你的背包准备好了吗?”,展示分享“一顿户外午餐”和“一顶帐篷”。这部分内容作为户外活动的基本条件指导学生掌握合理膳食和环境生存的知识与理念。第四部分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主题,突出从“从心出发”敬畏自然到“知行合一”理解自然,再到“归宿于心”感恩自然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展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互联网 研学”的规划实施
  首先,“互联网 研学”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实施途径,要根据校情安排课时。它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或学习环节开展,也可作为校本选修课程独立开设。在研学旅行中,根据课程设计的“三段论”,其在行前课程作为预备内容,行中课程作为实践反馈,行后课程作为汇报展示。“行旅学研@户外”课程结合初一年级的阅读课程实施,历时三周,每周安排两课时用于师生、家长在线交流、学习指导和进度汇报,学生灵活安排时间完成在线平台上的驱动性任务。
  其次,“互联网 研学”的组织形式需要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等多方面的个性化特征安排。“行旅学研@户外”课程主要面向初一年级学生,实施过程中更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和家长参与。教师主导体现在设计课程、组织在线交流、推进学习进度以及评价成果等方面,家长参与则体现在亲子共读、指导评估方案、参与实践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由学生、教师和家长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保障了“互联网 研学”的有效实施。当然,提高在线课程的开放程度,还能实现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的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
  再次,“互联网 研学”的活动形式力求多样化,避免长时间单一的知识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参与,强调“做中学”,这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更是“互联网 研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   如何依托互联网满足上述需求?可根据学生的互联网学习空间的特点合理规划。例如,直播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多以驱动性问题组织教学,学生在家通过互联网检索信息回答问题;教师多安排互动环节,增加师生交流的频率;教师多以短问题、选择形式提问,增加师生互动的效率。直播课的教学目标可从侧重知识目标转为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在线教学不局限于直播的方式,“微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组合使用线上互动平台的“讨论”“提问”“作业”“问卷”等模块可以开展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驱动任务的难度、驱动问题的学习目标等因素设计的“行旅学研@户外”第一部分内容中的“不用汽油怎么做饭?”采用了“讨论”模式,学生在互动过程中需要批判地分析问题,在相互启发中实现创新并解决问题,如山区禁火期间如何做饭;“是时候给你的自行车‘洗洗澡’啦!”以“图文作业”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行车的结构,为家用交通工具做一次力所能及的保养;“请家长完成户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是以“签到”的方式进行的,引导家长与孩子在出行前做一次必要的交流。当然,线上互动平台还可以将驱动任务设置为“选修”或“必修”,体现开放性和自主性,也可以通过“过关解锁”推动课程实施。
  四、“互联网 研学”的评价特征和方式
  “互联网 研学”的学习情况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也可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因此,“互联网 研学”的评价方式要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研学实践活动,其评价方式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学习行为大数据具有导向性作用,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在线平台可以完整記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分析学生在个人兴趣、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数据,结合学习目标开展评价,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在评价过程中,“点赞”“优秀勋章”和“学业证书”等形式不仅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更不断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成长。
  其次,客观全面地形成学生的过程性记录,即写实记录。学生参与过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承担的角色、任务完成情况、互动交流记录、自评互评记录以及学习成果,如照片、作品、学业报告等都会伴随学习过程生成。在线学习平台会依据内容分类整理统计,当作学生的学习档案。
  再次,多元评价形式不限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和家长评,在线课程的开放程度、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权重为开展更广泛的评价提供可能。另外,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且经过科学验证的评价资源,教师可参考研发评价量表,为开展多元评价提供便利。例如,“行旅学研@户外”课程的每一种学习模块都可设置基本分、互评分和成果等级赋分等,并且能够自动统计。
  最后,“互联网 研学”成果展示评价,或其他终结性评价可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进行,这种评价方式更好地支持了基于互联网的泛在学习。例如,通过问卷星开展终结性测评或过程性学习效果调研,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群稳定的成果展示评价等。
  五、对“互联网 研学”的理解与思考
  “互联网 研学”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是线下教育的再发展和有益补充,既符合当下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也符合“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要求,在疫情期间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首先,“互联网 研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在线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例如,体现信息、通信与技术(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素养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查询与筛选,在规划行程方案中学习设计在线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在线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在线合作学习的方式、在线组织管理等内容。
  其次,通过“行旅学研@户外”课程实践积累的经验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改进思路。例如,在以2020年
  4月18日北京市属6家公园陆续恢复开放游船码头为背景设计的户外游船项目中,选择了游船类型(电瓶船、手划船和脚踏船)之后,面对实践操作过程中游船驱动与转向配合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游船后退行进转向的操作,学生对选择何种操作方式举棋不定。面对此问题,学生可通过开展划船体验、制作等效模型或设计模拟实验解决,这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价值。
  再次,如何将高科技生活包围下的学生放归自然,是为解决“大自然缺失症”的思考。在肯定现有研学方式的基础上,从学生易于融入的高科技环境入手开展“互联网 研学”,通过任务驱动指引学生从“走近”自然到“走进”自然,这是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说:“我在互动平台上设计了短途户外旅行方案。”家长说:“我们跟着孩子一起登山徒步。”还有学生在线分享的丰富户外照片和感言,都佐证了“互联网 研学”的积极意义和影响。
  探索“互联网 研学”的课程实施方式并不是为了解决一个新问题,探索在线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基于互联网的长足发展,疫情扩大了已有互联网资源的开放程度。“互联网 研学”的课程实施方式是在当前教育生态环境下综合运用多资源平台实施开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对混合式教学理念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大量的村小和教学点被撤,学校数量骤减。现在,国家从政策上停止了撤点并校,但其后遗症和惯性依然在农村发展。撤并后乡镇以下村小的命运如何?集中办学后如何管理、如何评价?农村的教育均衡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带着上述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美丽中国“首席教育官”康健和他的助手于2016年5月进行了一次乡村教育考察,自南向北,穿越滇、川、甘三省,历时20余天,走访学校24所。用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相对隔阂的教育局面。我总在思考建立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每个人都是教师,同时又是学生,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校长还是家长,每个人都真诚友善、相亲相爱,交流体验、分享知识,互相关心、共同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集多
本刊讯 10月28日,由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主办,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承办的“寻找乡村教育家活动颁奖盛典暨乡村教育高峰论坛”在曲阜市会展中心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济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永生到会致辞。  刘利民在致辞中对获奖人员表示祝贺。他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摘 要】“简约语文”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系统意识”、分清“课型功能”、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等实施策略,达成教材编写意图,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简约语文 统编教材 系统意识 课型功能 学生活动  统编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已经三年,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只是内容似乎过于丰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师
编者按:“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质疑被称为“乔布斯之问”。这不仅令人思忖,若乔布斯尚健在,他会如何看待被称为“校园的海啸”的MOOCs?MOOCs是他所期待的IT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吗?本期《热点争鸣》栏目对MOOCs作了基本概述,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的团队访谈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教授和教育媒体专家约翰·巴格利教授,为大家走近、理解和应用M
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  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
成都市中和中学化学教师、校团委书记,先后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同课异构一等奖、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成都市德育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成都市高新区“教坛新秀”“十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工作8年来,在同事眼中,杨娜老师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是对待教学却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她上课风趣幽默、亲和力强,作业还总“打5折”。  一、坚信化学是“有温度”的学科  杨老师的硕士研究方向是含Si的化合物—分子筛,是石油催
从教的第13个年头,我开始觉得自己遇到了所谓“专业瓶颈”。尽管那时我已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我感到自己仍然受制于单篇课文,手脚像被捆住似的,没有自由,难以放开施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周有12节课,每天都必须备出一堂新课,工作量比较大。为了备出有效、有趣的课,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出练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谓费尽心思。辛苦并不怕,让
很多学生目前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毫不怀疑,被规训出一种虚假的辩证思考的姿态。这样的写作活动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更无法让学生获得在写作中深化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识的素养。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对话的一种范式:初始观点—质疑自我—提供理由—重构观点。掌握这样的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第一直觉”深入思考下去,在完善自己的论证的同时抵达更深刻的思想,最终实现与材料的真正对话。这样的写作活动有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很“扎心”,也成为我近年来反思课堂、追溯课堂本质的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我真的“会”上体育课吗?“会”上一节让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追问上了34年体育课的自己,我突然觉得问迟了,或者是不敢问。自以为是“老”教师,心中的那个“会”过度自我了。其实,好课堂就是在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慧”的不断挑战、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我于2014年和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