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初次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一年下来,品尝了教学过程中诸多的酸甜苦辣,因此也有了很多体会和感慨,通过本文,希望给即将走上高三语文讲台的年轻教师一些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老师;高三;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新学年初,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三与初一教工子弟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啼笑皆非,跨度这么大的教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尤其做为高三语文教学的新手,更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这一年来,我尝到了教学过程中诸多的酸甜苦辣,做了很多事情,思考了很多问题,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谨以此文献给刚走上高三讲台的年轻教师们。
一、因困而学,他山之石可攻玉
再次接触初一学生,看到他们活泼的样子,想到了自己的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当时想,呵,就这么几个毛孩子,对付他们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在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些孩子们讲授冰心的《忆读书》,文章中谈到冰心幼年时期对文学作品的酷爱,讲到读四大名著的感受,我以为这些学生对文学名著比较陌生,所以在备课时我只略为关注了相关篇章的作者及主要情节,然而课堂上却让我的“设计”落了空,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其中详细的人物形象与情节,一句句“司马懿后来怎样了”“茶花女后来怎样了”的问题将我问得措手不及,以前的学生习惯于回答老师的问题,而现在的学生习惯于向老师提问,好在自己平日有一点文学素养与所谓的“上课机智”才侥幸“过关”。班上有同学告诉我:“老师,那《三国演义》我都读了五遍了。”听后我大为吃惊,我每次读它都是半途而废,在课堂上同学们提到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都是他代我回答的。刚教高一时,我的“师傅”曾对我说过,语文教师不求文学素养如何登峰造极,但是至少能对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有较深的研究,至少要在课堂上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因为学生不需要文本的简单复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独到理解的语文教师。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些初一的小朋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不是经常叫嚷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写的作文如同白开水吗,是谁让他们在中学阶段没有了文学阅读的习惯与兴趣?就是我们这些一提及文学名著就捉襟见肘的语文教师呀。因此,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又开始了自已的学习,从教材开始,以课文为中心,然后拓展开去,扩大知识面。对于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诸如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写作意图,典故出处等,我又重温了《论语》、《庄子》、《古文观止》等经典著作,或者经常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那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一般也不在我的课堂“预设”之外了。
再讲高三的学生,语文是理科学生中的“副科”,他们平时都不太重视,但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语文課堂不像往日那样让人昏昏欲睡了,老师对于每个成语的出处的妙趣横生的讲解总让我们课堂春风阵阵,好多的同学手边也习惯于摆着一本字典进行成语研究了,老师讲解那个‘请君入瓮’中的周兴,面对那个平常准备给别人施以酷刑的大瓮两腿发软,实在是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呀……”看到后,我非常高兴,对于一个被理科学生冷落的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褒奖。一些学生还听从了我的建议,从书店买来了《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文观止》、《论语》等书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除围绕教学内容的自学之外,我还主动向我们年级组的各位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平日里,我订阅大量期刊杂志,学习专家名师解读、处理课文的思路与方法。其中《语文教学通讯》,一订就是三年,那些有关新课改的新理念的常常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成败得失及内心感悟都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至少让我知道在这条“艰苦卓绝”的语文教学之路上有很多人在与我同行。
二、因爱而学,激发内心学习需求
我从高一教到高三的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知道高一时我上语文课的感受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每次你一进教室,我就在心里说,你怎么又来了啊?”这是我的悲哀,在一定程度上,长达十年之久的语文学习,学生的厌倦、抵触、拒绝心理的产生是有可能的,语文课在高一、高二年级已不受欢迎,在高三的紧要关头,语文课又“沦落”到最不欢迎的地步!究其原因,过多的专题训练削减了学生本就淡薄的语文兴趣,课堂成了知识的讲堂,做题的赛场,书山题海已让学生疲于奔命。其实,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未能充分认识到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性,而是想当然地认为读书是有关前途的大事。事实上,只要是语文课,就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要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课前的预设至关重要,每次讲一个新的知识专题,我要先向“师傅”请教讲授这个专题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计划,然后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和倾向,再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记得在讲解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相关专题时,师傅们再三告诫我,学生在高考时基础知识的选择题的得分相差悬殊,这些题是学生能否考高分的一个筹码。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每一节课的内在驱动力都是发诸自己能够真实感觉到的内在情感与心理需求,对于学生学习的“自发”状态中自然包括可能的“拒绝”与“抵触”心理,教师更需要尊重与理解,鼓励、引导其真诚地寻找和发现为什么要拒绝。我们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指导教学设计。所以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了导语的设计,最后在课堂进行到三十分钟时,我一般要用幻灯展示一、两个难度系数较低的近年高考考题,让他们当场操练,毫无疑问,做题成功的喜悦能让他们更自信进行好后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
三、有源倾吐,让作文教学在激励中序列进行
作文教学是高三语文教学的瓶颈,高达60分的作文令师生们望而生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作能力在最后一个学年取得长足进步呢,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素材积累,让写作成为强烈愿望,二是让作文教学序列化。
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储备,这是作文的重要源流。
目前很多学生的文章“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但如何才能作到“言之有物”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说心里话,写真实的事,不作无病呻吟。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事事影响着学生,他们有表达的欲望;他们经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陷于感情的泥潭,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不引导学生表达、诉说、宣泄、阐发观点呢?
为此,学校每天安排了20分钟的读报、评报时间,让广大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每天晚自习前有20分钟的时间观看校园电视节目。师生们一起采访、制作的新闻,特别是新开辟的“电视散文”栏目,深受师生的喜爱。学校的校园文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与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参观名人故居,调查研究家乡的历史名人,并制作成网页供其他同学阅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隆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到家乡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引导学生读书,从书本中吸取营养。作为语文教师,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在高三的第二个学期,晨读课我会让学生留出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以积累写作素材。另外,我校从2003年起就在省内率先开设了每周两节的名著阅读课,每学期都有详细的阅读计划,一年一度的读书报告会是二中语文教学中靓丽的风景之一。
二是让作文教学在激励中序列化进行。
高三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笔者是这样构建自己的训练序列的: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主要内容是语段写作、议论文说理的方法、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分解论点的方法等等,一般安排四到五次这样的专项训练。
第二阶段:结构技法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快速搭建好文章的结构框架,训练运用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文章的能力,其中又以并列式为重点。每一种结构模式训练两次,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从而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第三阶段:审题立意的训练。训练学生快速审准题意的能力,训练的重点可放在话题作文,分为一字型、一词型、句子型、观点型和寓意型等几大类别,加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力求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四阶段:作文升格的训练。这个阶段是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的作文基本定型之后,全面巩固前阶段训练过的内容,能自觉的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学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掌握提升作文层次的方法,使自己写作的特长突现出来,同时对自己写作的薄弱环节进行补缺,力求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一次新的飞跃。
高三语文的复习课担负着指导学生获取高分从而强化学生高考信心的重任,切不可等闲视之。正确的做法自然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开展教学反思,努力提升高考复习的科学性,从而大幅度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绩,从而达到高分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双赢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绍芳,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教师;聂翰贤,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教师。
【关键词】语文老师;高三;教学经验;教学总结
新学年初,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三与初一教工子弟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啼笑皆非,跨度这么大的教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尤其做为高三语文教学的新手,更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这一年来,我尝到了教学过程中诸多的酸甜苦辣,做了很多事情,思考了很多问题,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谨以此文献给刚走上高三讲台的年轻教师们。
一、因困而学,他山之石可攻玉
再次接触初一学生,看到他们活泼的样子,想到了自己的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当时想,呵,就这么几个毛孩子,对付他们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在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些孩子们讲授冰心的《忆读书》,文章中谈到冰心幼年时期对文学作品的酷爱,讲到读四大名著的感受,我以为这些学生对文学名著比较陌生,所以在备课时我只略为关注了相关篇章的作者及主要情节,然而课堂上却让我的“设计”落了空,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其中详细的人物形象与情节,一句句“司马懿后来怎样了”“茶花女后来怎样了”的问题将我问得措手不及,以前的学生习惯于回答老师的问题,而现在的学生习惯于向老师提问,好在自己平日有一点文学素养与所谓的“上课机智”才侥幸“过关”。班上有同学告诉我:“老师,那《三国演义》我都读了五遍了。”听后我大为吃惊,我每次读它都是半途而废,在课堂上同学们提到有关《三国演义》的问题,都是他代我回答的。刚教高一时,我的“师傅”曾对我说过,语文教师不求文学素养如何登峰造极,但是至少能对四大名著中的一部有较深的研究,至少要在课堂上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因为学生不需要文本的简单复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独到理解的语文教师。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些初一的小朋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不是经常叫嚷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写的作文如同白开水吗,是谁让他们在中学阶段没有了文学阅读的习惯与兴趣?就是我们这些一提及文学名著就捉襟见肘的语文教师呀。因此,紧张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又开始了自已的学习,从教材开始,以课文为中心,然后拓展开去,扩大知识面。对于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诸如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写作意图,典故出处等,我又重温了《论语》、《庄子》、《古文观止》等经典著作,或者经常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那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一般也不在我的课堂“预设”之外了。
再讲高三的学生,语文是理科学生中的“副科”,他们平时都不太重视,但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的周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语文課堂不像往日那样让人昏昏欲睡了,老师对于每个成语的出处的妙趣横生的讲解总让我们课堂春风阵阵,好多的同学手边也习惯于摆着一本字典进行成语研究了,老师讲解那个‘请君入瓮’中的周兴,面对那个平常准备给别人施以酷刑的大瓮两腿发软,实在是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呀……”看到后,我非常高兴,对于一个被理科学生冷落的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褒奖。一些学生还听从了我的建议,从书店买来了《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文观止》、《论语》等书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除围绕教学内容的自学之外,我还主动向我们年级组的各位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长处。平日里,我订阅大量期刊杂志,学习专家名师解读、处理课文的思路与方法。其中《语文教学通讯》,一订就是三年,那些有关新课改的新理念的常常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他们在教学当中的成败得失及内心感悟都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至少让我知道在这条“艰苦卓绝”的语文教学之路上有很多人在与我同行。
二、因爱而学,激发内心学习需求
我从高一教到高三的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知道高一时我上语文课的感受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每次你一进教室,我就在心里说,你怎么又来了啊?”这是我的悲哀,在一定程度上,长达十年之久的语文学习,学生的厌倦、抵触、拒绝心理的产生是有可能的,语文课在高一、高二年级已不受欢迎,在高三的紧要关头,语文课又“沦落”到最不欢迎的地步!究其原因,过多的专题训练削减了学生本就淡薄的语文兴趣,课堂成了知识的讲堂,做题的赛场,书山题海已让学生疲于奔命。其实,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未能充分认识到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重要性,而是想当然地认为读书是有关前途的大事。事实上,只要是语文课,就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因此,我们要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火热的激情,用积极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保持学习主体的地位,用生动幽默的话语活跃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课前的预设至关重要,每次讲一个新的知识专题,我要先向“师傅”请教讲授这个专题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计划,然后预测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和倾向,再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记得在讲解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相关专题时,师傅们再三告诫我,学生在高考时基础知识的选择题的得分相差悬殊,这些题是学生能否考高分的一个筹码。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每一节课的内在驱动力都是发诸自己能够真实感觉到的内在情感与心理需求,对于学生学习的“自发”状态中自然包括可能的“拒绝”与“抵触”心理,教师更需要尊重与理解,鼓励、引导其真诚地寻找和发现为什么要拒绝。我们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指导教学设计。所以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了导语的设计,最后在课堂进行到三十分钟时,我一般要用幻灯展示一、两个难度系数较低的近年高考考题,让他们当场操练,毫无疑问,做题成功的喜悦能让他们更自信进行好后十五分钟的课堂学习。
三、有源倾吐,让作文教学在激励中序列进行
作文教学是高三语文教学的瓶颈,高达60分的作文令师生们望而生畏,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作能力在最后一个学年取得长足进步呢,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素材积累,让写作成为强烈愿望,二是让作文教学序列化。
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储备,这是作文的重要源流。
目前很多学生的文章“言之无物”,空洞乏味,但如何才能作到“言之有物”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说心里话,写真实的事,不作无病呻吟。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事事影响着学生,他们有表达的欲望;他们经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陷于感情的泥潭,他们需要情感的宣泄……,既然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不引导学生表达、诉说、宣泄、阐发观点呢?
为此,学校每天安排了20分钟的读报、评报时间,让广大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每天晚自习前有20分钟的时间观看校园电视节目。师生们一起采访、制作的新闻,特别是新开辟的“电视散文”栏目,深受师生的喜爱。学校的校园文化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与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参观名人故居,调查研究家乡的历史名人,并制作成网页供其他同学阅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隆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感受到家乡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为他们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引导学生读书,从书本中吸取营养。作为语文教师,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在高三的第二个学期,晨读课我会让学生留出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以积累写作素材。另外,我校从2003年起就在省内率先开设了每周两节的名著阅读课,每学期都有详细的阅读计划,一年一度的读书报告会是二中语文教学中靓丽的风景之一。
二是让作文教学在激励中序列化进行。
高三作文教学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地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笔者是这样构建自己的训练序列的: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主要内容是语段写作、议论文说理的方法、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分解论点的方法等等,一般安排四到五次这样的专项训练。
第二阶段:结构技法的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快速搭建好文章的结构框架,训练运用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结构文章的能力,其中又以并列式为重点。每一种结构模式训练两次,目的是让学生熟练运用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从而达到快速成文的目的。
第三阶段:审题立意的训练。训练学生快速审准题意的能力,训练的重点可放在话题作文,分为一字型、一词型、句子型、观点型和寓意型等几大类别,加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力求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第四阶段:作文升格的训练。这个阶段是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的作文基本定型之后,全面巩固前阶段训练过的内容,能自觉的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学会针对问题进行修改,掌握提升作文层次的方法,使自己写作的特长突现出来,同时对自己写作的薄弱环节进行补缺,力求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一次新的飞跃。
高三语文的复习课担负着指导学生获取高分从而强化学生高考信心的重任,切不可等闲视之。正确的做法自然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开展教学反思,努力提升高考复习的科学性,从而大幅度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绩,从而达到高分与语文素养的培养双赢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绍芳,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教师;聂翰贤,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