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看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64709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具有传承性、浪漫性、学术性的特点,从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特性中,可窥见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面对的“学院与市场”“审美与功利”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 学院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从建国到今天,全国的设计艺术院系从以前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200多个,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但鉴于特殊的历史和社会成因,许多地方还亟待完善。
  在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上,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是难分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很长时间内的中心工作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扬,在尊重传统、保护民族特色方面有突出贡献。今天的学生设计的作品中,本土文化、民族内涵也常是需要考虑的要旨,这也是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具体体现。在更高层次的文化视角下,高校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加侧重于设计的精神体验而不仅仅是功能所引起的生理愉悦,即非简单形式的创新而是作品整体结构及内韵而展现的气质,注重人文价值和人道价值的精神趣味,这是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优势,但对于精神的过度玩味容易陷入偏离实际刻意清高的僵局;同时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美术思想先入为主,容易导致其对某些技术因素的轻视。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种统一并非指单纯的对技术产品进行美的加工,而是使艺术与技术互通互融,共同进步。最初的设计学院便是依附于美术学院,即使有独立的形式,教育模式也是以传统的美术教育为蓝本,难以顾及非纯艺术的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艺术类学校的教育模式往往只重视形式审美教育,对工学知识的传授十分欠缺。” 虽然现代理工科的大学和综合性的大学也开设了设计专业,工科课程有所增加,但形式上仍是一种对艺术的嫁接。此外,从大范围看,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市场的接触是有限的,学院与设计企业各司其职,并无良好的途径与平台相互协同。这些情况都极其容易导致高校的设计脱离生活需要,难以适应生产环节以及缺乏市场竞争力。
  高校艺术设计作品是学院思想和学院模式的体现,有别于一些民间设计和企业设计而具有明显的特性:(1)传承性。学院教学突破了传统授艺的种种限制,却不可避免地保留了教授行为,教授方式可以自由广泛,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院传统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传承性,其中包括技法的传承和观念的传承,表现为一所院校、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常常会形成某个共通的形式或者某些元素会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历史中得以一直保持。(2)浪漫性。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浪漫性主要表现为设计作品的个性突出和注重艺术感受。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为设计产业服务,然而这在学院的设计教育中并不那么具有号召力。原因是学院设计虽然坚持实用美学主义,但实用需要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在独立的学院环境下,艺术美较实用美更直观,更易于被强调。再者,学院的氛围比较宽松,企业生产的规定以及社会审美需求的限定对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只是间接的产生作用,这就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相对自由,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属性要强于产品属性,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得以更多的表达主观思考。(3)学术性。学术性是指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精神内涵。学院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有着多领域交叉的优势,文化理论是学院的必修课,高校艺术设计作品通常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综合考虑,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高校艺术设计作品的特性中折射出两对矛盾。
  一、学院与市场
  所谓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业”和“经济”的代名词,而“学院”通常让人联想到“学术”与“文化”。这就无形中奠定了二者的基调,前者重现实功利,后者重精神品味,二者在观念上常常对立。张道一先生曾说:“半个世纪以来,艺术学院年年都在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过数不尽的口号,诸如联系实际、专业对口、走向市场等等,如果联系到社会,更是层出不穷,甚至有的大学生提出要‘善于自我推销’,待到出现‘艺术搭台,经济唱戏’,已是到了文明的悲惨地步!我无意在这里辩论这些口号的是非,而是借此说明学校就是学校。”此外,现今的各项设计大赛从某种意义看也认同这种矛盾,因为许多设计大赛都由设计学院主办,参赛对象也多为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从作品评选到展出,形式上有些近似于“艺术沙龙”,设计的市场属性在比赛中不易显现。所以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学院本位和市场本位间多些权衡。
  二、审美与功利
  审美和功利共存于设计艺术之中,既对立又统一。“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的物质需要,为他人而设计与艺术所强调的精神功能和个性的‘我’,存在着毋庸置疑的差异。”但在高校艺术设计作品中,其浪漫性和学术性都致使作品偏重于审美,高校艺术设计作品更加类似于艺术品而不是实用品,关于这一点也常有争执,高校艺术设計作品的最终形态究竟属于哪一种?设计产品似乎更加善于利用这对矛盾,常以审美与功能的结合状态出现,而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却容易夸大审美与功利的对立性,轻视其可调和性。
  国际主义风格的扩展,设计走入了一个现代主义的时代,但当1972年美国圣路易城的四座盒装建筑轰然倒下之时,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到来。在中国,具有后现代风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们开始了对富有人情味、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传统的设计形式的追求,设计艺术既要与世界接轨,也要不失本土特点。“识别地区性艺术,体现民族特色,寻求身份认同,这是当今艺术、设计的一种强烈趋势。”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担负着传承历史文脉的重任,必然要为展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和原创性而设计,为中国现代与传统的折中而设计。“我们不但要生产出优良的产品,而且还要这个设计是中国人设计的,是中国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的气派和风格,显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中国设计产业正在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设计产业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精神需求也是重点。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单纯的“中国制造”提出了设计要求,设计的技术审美、内涵审美、艺术审美与成为社会需要,有的学者甚至提出“大审美经济”理论,世界设计产业的相似认同更是对中国形成挑战,这必将促成中国设计艺术与制造产业的更好结合,设计学院与设计市场联系得更加紧密,中国最广大的学院设计力量将更直接地为设计产业服务,既要增强中国产品的世界竞争力,也要使设计产品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生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设计学院与设计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日渐成为流行,如苏州大学的金螳螂城市建筑学院、凤凰传媒学院。设计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本就该有意图、有策划地创造市场,发挥主动性。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学院设计参与市场交流,消除了学院和市场之间的隔阂,设计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更为明确。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也更能扬长避短,学院的精英意识与市场的利益观念都会相互弱化,学院、企业、市场三位一体,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物可尽其用,人可尽其才。校企联合环境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将具有更充沛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余强编著.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道一.道一论艺——艺术与艺术学文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3]李超德.设计美学.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4]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编 张敬亚)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笔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赏识教育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增强和正确面对学习中的错误是转化英语学困生的有效策略,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能有效转化学困生,消除两极分化的现象。  关键词:赏识 学困生 动机 兴趣 自信心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由于生理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关联性.地理知识所涵盖的范围也很广,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新课改已经开展的如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尽管上过多遍了,还是为一些语句莫名地激动。第一处是文章第二节,“造化常常为庸人设计”“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说,这是鲁迅对当时社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中学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试图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与运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高三 作文 写作 能力 语文高考    农村中学,高考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为什么呢?著名旅美学者黄全愈博士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桶板。笔者认为原因就是那块“桶板”——作文。  在这紧张的高三里,作文教学基本上被淡化了,成了被人遗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在诗歌教学中重视诗歌写作.把诗歌写作当作学生学习作文的入门,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会有比较大的帮助。进行诗歌写作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培养对诗歌的
要问每一年高考最引人关注的题目,非占分数最高的作文莫属。为什么高考作文题会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笔者想除了它占的分数最高以外,还因为它最能够检测出一名学生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