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的是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可能懂得该懂得的道理。同样,不细细品味文章就不能悟出意境,也体会不了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咀嚼品味,品味文中精辟语句,感悟那精彩纷呈的文章,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味语言;教学策略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的是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可能懂得该懂得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兽骨、象牙、宝玉要经过反复切磋,精心雕琢,打磨,才能成为宝器,人的学问也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获。可想而知,咀嚼品味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要细读品味才能悟出意境,悟出语言运用的意蕴,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悟出课文的精妙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体验”“咀嚼品味”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咀嚼品味,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感悟那精彩纷呈的文章,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衔接生活,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
俗话说:“生活即课堂。”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记得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当笔者讲到“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时,有学生问道:“为什么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会减去了许多?为什么阳光都变成了绿色?”这时笔者想到了把夏日的阳光跟孩子的生活链接,引导学生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你身上是什么感觉?”学生说:“很热,很烦躁,不舒服。”“对啊,夏天很炎热,那么如果当时你看到那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感觉又是怎样?”这时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还有,刚开始时学生不太理解“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一句,笔者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想如果自己有机会抽大奖时心情是否很紧张,犹如文中提到作者心“扑通扑通”地跳得很快,当时心紧张得就像那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学生顿时就豁然开朗,同时感叹作者这一语言用得精妙之处,原来文章可以通过这样精妙的语言表达当时的心情,接着再通过反复诵读,就更能品出“味”来了。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倾诉,“链接”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并告诉学生:“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小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然后问学生:“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通过询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品味萨沙这一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的精妙之处: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
二、对比揣摩,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确、独到之处。例如课文第七段和第九段同是描写爬山虎,笔者让学生比较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学生从时间、颜色、心情方面思考。学生通过反复揣摩,经过同桌讨论得出答案:时间上的不同——第七段描写的是下午,第九段描写的是黄昏;颜色的不同—— 一个是绿葱葱,一个是绿得沉郁;心情的不同——第七段写的是刚见面时的紧张,第九段写“我”感觉亲切。两个描写爬山虎的语段,文质兼美,学生通过反复感情朗读,比较悟读,渐渐就读出情味,品出意境来了,如“爬山虎为什么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这一句是缘于“我”和叶老先生的交谈,感觉到叶老的亲切、质朴及对“我”的那种期待。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本文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写法的不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精妙,让其体味到语言蕴含着的生命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更深一层的理解,更为他们在写作时准确运用词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中“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和“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两个重点句子都是描写蔷薇花的。在教学中,笔者告诉学生:第一句重在读出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的感情;而第二句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要用平淡、沉重一点的语气读。笔者让学生在这种反复朗读的对比中,激起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丰富内涵的目的。
三、联系全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一堂课,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天马行空,而应是要抓住文章的主干、难点、重点、关键点。例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笔者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尤其是课文最后那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对此,首先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当时作者肖复兴只有15岁,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叶老先生的人格魅力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指导学生多读重点词“总是”,力求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生成情感。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边读边琢磨,慢慢地就悟出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寓意着叶老先生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教诲让作者毕生难忘,令肖复兴也成了一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一流的大作家。通过反复品味,文章妙处抓住了,思路也就顺了,解决了重点词句,这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乃至这篇文章自然而然就植根在学生的心灵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定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强化品读的意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咀嚼品味,激发学生灵动的情感,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相信学生一定能“雕出美玉,品出情味”,为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增添色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品味语言;教学策略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说的是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可能懂得该懂得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兽骨、象牙、宝玉要经过反复切磋,精心雕琢,打磨,才能成为宝器,人的学问也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获。可想而知,咀嚼品味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要细读品味才能悟出意境,悟出语言运用的意蕴,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悟出课文的精妙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体验”“咀嚼品味”尤為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咀嚼品味,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感悟那精彩纷呈的文章,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衔接生活,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
俗话说:“生活即课堂。”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记得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当笔者讲到“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时,有学生问道:“为什么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会减去了许多?为什么阳光都变成了绿色?”这时笔者想到了把夏日的阳光跟孩子的生活链接,引导学生说:“请同学们想一想,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你身上是什么感觉?”学生说:“很热,很烦躁,不舒服。”“对啊,夏天很炎热,那么如果当时你看到那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感觉又是怎样?”这时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还有,刚开始时学生不太理解“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一句,笔者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想如果自己有机会抽大奖时心情是否很紧张,犹如文中提到作者心“扑通扑通”地跳得很快,当时心紧张得就像那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学生顿时就豁然开朗,同时感叹作者这一语言用得精妙之处,原来文章可以通过这样精妙的语言表达当时的心情,接着再通过反复诵读,就更能品出“味”来了。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倾诉,“链接”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并告诉学生:“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小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然后问学生:“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通过询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品味萨沙这一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的精妙之处: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
二、对比揣摩,理解语言的丰富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品味作者运用词语的精确、独到之处。例如课文第七段和第九段同是描写爬山虎,笔者让学生比较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学生从时间、颜色、心情方面思考。学生通过反复揣摩,经过同桌讨论得出答案:时间上的不同——第七段描写的是下午,第九段描写的是黄昏;颜色的不同—— 一个是绿葱葱,一个是绿得沉郁;心情的不同——第七段写的是刚见面时的紧张,第九段写“我”感觉亲切。两个描写爬山虎的语段,文质兼美,学生通过反复感情朗读,比较悟读,渐渐就读出情味,品出意境来了,如“爬山虎为什么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这一句是缘于“我”和叶老先生的交谈,感觉到叶老的亲切、质朴及对“我”的那种期待。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本文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写法的不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内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精妙,让其体味到语言蕴含着的生命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更深一层的理解,更为他们在写作时准确运用词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中“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和“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两个重点句子都是描写蔷薇花的。在教学中,笔者告诉学生:第一句重在读出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的感情;而第二句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要用平淡、沉重一点的语气读。笔者让学生在这种反复朗读的对比中,激起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从而达到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丰富内涵的目的。
三、联系全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一堂课,并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天马行空,而应是要抓住文章的主干、难点、重点、关键点。例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笔者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尤其是课文最后那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对此,首先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当时作者肖复兴只有15岁,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叶老先生的人格魅力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指导学生多读重点词“总是”,力求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本背后的意义,并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生成情感。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边读边琢磨,慢慢地就悟出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寓意着叶老先生那种刻骨铭心的激励和教诲让作者毕生难忘,令肖复兴也成了一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一流的大作家。通过反复品味,文章妙处抓住了,思路也就顺了,解决了重点词句,这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乃至这篇文章自然而然就植根在学生的心灵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定能驾驭文字。”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强化品读的意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咀嚼品味,激发学生灵动的情感,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意蕴,相信学生一定能“雕出美玉,品出情味”,为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