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青年人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科技创新以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目的上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即以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输出为主。这实际上对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是有增无减的。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培育其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有助于这一群体职场竞争能力从以技术为核心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转变与提升。
关键词:职业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成果,编号为GDGZ14Z025。
一、职业指导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职业指导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在发达国家,职业指导区别于就业指导或者是职业规划,是对一个人的性格、心理、能力、理想、家庭、经济状况等要素全方面评估后量身定制的职业发展建议与适当帮扶,是一项有规划、系统性的跟踪服务。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在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上还存在着区别。普通高校以职业规划为主,而高职院校则更多从求职介绍方面予以毕业生咨询服务以及联络帮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市场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职业指导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始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较早地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创新”(Innovation)进行了总结:“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关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高职院校是通过技术型人才输出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来强化毕业生对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创业(Entrepreneurship)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为获利或成长而创建创新型组织的过程。狭义地讲,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广义地讲,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事实上都是增强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而进行的,同样,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也能反作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指导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从国外的教育功能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沿革来看,18世纪末前,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主要职能是传播知识和为少数关键职业提供训练。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标志着研究正式进入大学。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威斯康星计划”,从研究型大学又延伸出了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研究型大学遵照《拜-杜法案》成立了技术转移组织,将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通过科技转化的方式,吸引资金创办公司,以孵化出新的产业来提高国家竞争力。1998年,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到2003年,全球已有超过15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相关课程,有44种创业管理相关的英文期刊,200多个创业教育受捐赠点。而在西方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职业技术工人与行业技术实操创新研发人员的重要场所,在大学以科研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浪潮掀起之后,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开始了全面布局,尤其是强化了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培育课程与创业指导。
3.职业指导在我国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的功能转型
对我国来说,职业指导对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突出的作用表现在能够帮助以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的综合能力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对职业发展有着更为清晰的规划。尤其在高职院校开展形式越来越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加之社会上以高科技为主导、运行机制灵活、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不断降低着年轻人开创自己事业的创业门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出路变得更加丰富了。如何判断自己究竟适合就业还是创业,适合哪一个行业,成为了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职业指导的功能已经从以解决就业为主的“短期问题解决”向以学生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建议”方向进行转型。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作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职业指导模式自身的创新性不足
如何提高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传统的“技术工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重点都在放在学生个人细心与企业招聘信息的匹配与交换这种纯“信息”式的工作中,真正从学生的特长、意愿方面去进行规划设计的做法还不多见,这实际上已经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脱节。
2.职业指导相关学生工作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够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不少教职员工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片面,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计,另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基本等同于“商业教育”,单纯地教育学生开办公司、成为老板,而不是将着力点放在学生整体创新,提高素质上。
3.职业指导工作本身对学科的建设与创新推动不足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第一出路应该是就业,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受到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学校招生与收入,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而非以“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与竞争力”为导向。这实际上是一种较为短视的做法,长期如此会导致学校自身的教学只是迎合企业的需求而走,水平停滞不前。一旦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有了新的技术人才缺口,短期内学校却难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4.职业指导与技术进步存在脱节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应该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之上的,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职业指导是滞后于技术进步的。只有当某一项技术相对成熟被企业所采用并且提供岗位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前沿科技的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愿、能力。
三、职业指导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1.将职业指导聚焦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培养一批CEO,而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较为完整的创业知识与素养的以技术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尽管在教学方法上与普通高校存在区别,但在职业指导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应该是目的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学生输送向最适合他(她)个人能力发挥与成长的岗位上去。因此,职业指导就要立足于教育本身,根据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进行量身定制,而非“订单式”地单纯推荐就业。
2.职业指导应与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统一
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鲜明的市场特征,这实际上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甚至是个人创业时的一项优势,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同时自身的心理预期也不会过高;但同时,也正是因为针对性的教学,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跨专业能力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太适合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那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也应基于学校的学科能力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所学的专业本领能够有用武之地,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尤其是本专业相关技术、工具方面的理解与思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在走出校园后随着企业技术改进而不断升级,强化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3.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互惠关系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尽早地参与企业的实习见习,了解企业文化与发展创新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应摆脱此前的学校送学生出去的单向流动,更多地能让企业高管、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入学校,实现双向流动,了解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力与培养状况,并根据企业需求适时制定培养订单,既推动了学生就业,更为企业量身定制最需要的创新创业类技术员工。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是为毕业生们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培养环节,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评估与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发展方向指向,发展路线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职业教育成果与当前创新创业潮流引导下的市场进行真正的融合,发挥学生的真实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黄中益.职业指导的三元结构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2).
[3]柳君芳.国外职业指导理论概述[J].北京成人教育, 2003(5).
[4]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郑士林,洪煜玲.高职院校学生跟踪式职业指导策略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作者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关键词:职业指导 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成果,编号为GDGZ14Z025。
一、职业指导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职业指导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在发达国家,职业指导区别于就业指导或者是职业规划,是对一个人的性格、心理、能力、理想、家庭、经济状况等要素全方面评估后量身定制的职业发展建议与适当帮扶,是一项有规划、系统性的跟踪服务。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在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上还存在着区别。普通高校以职业规划为主,而高职院校则更多从求职介绍方面予以毕业生咨询服务以及联络帮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市场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而职业指导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始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较早地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创新”(Innovation)进行了总结:“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供应函数,是在生产关系中引进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高职院校是通过技术型人才输出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需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来强化毕业生对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创业(Entrepreneurship)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为获利或成长而创建创新型组织的过程。狭义地讲,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广义地讲,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事实上都是增强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一种常规教学手段。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而进行的,同样,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也能反作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及职业指导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从国外的教育功能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沿革来看,18世纪末前,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主要职能是传播知识和为少数关键职业提供训练。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标志着研究正式进入大学。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威斯康星计划”,从研究型大学又延伸出了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研究型大学遵照《拜-杜法案》成立了技术转移组织,将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通过科技转化的方式,吸引资金创办公司,以孵化出新的产业来提高国家竞争力。1998年,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概念。到2003年,全球已有超过150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管理相关课程,有44种创业管理相关的英文期刊,200多个创业教育受捐赠点。而在西方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职业技术工人与行业技术实操创新研发人员的重要场所,在大学以科研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浪潮掀起之后,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开始了全面布局,尤其是强化了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培育课程与创业指导。
3.职业指导在我国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的功能转型
对我国来说,职业指导对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突出的作用表现在能够帮助以接受职业技能训练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的综合能力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对职业发展有着更为清晰的规划。尤其在高职院校开展形式越来越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加之社会上以高科技为主导、运行机制灵活、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不断降低着年轻人开创自己事业的创业门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出路变得更加丰富了。如何判断自己究竟适合就业还是创业,适合哪一个行业,成为了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职业指导的功能已经从以解决就业为主的“短期问题解决”向以学生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建议”方向进行转型。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作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职业指导模式自身的创新性不足
如何提高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传统的“技术工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重点都在放在学生个人细心与企业招聘信息的匹配与交换这种纯“信息”式的工作中,真正从学生的特长、意愿方面去进行规划设计的做法还不多见,这实际上已经与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脱节。
2.职业指导相关学生工作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够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不少教职员工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片面,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计,另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基本等同于“商业教育”,单纯地教育学生开办公司、成为老板,而不是将着力点放在学生整体创新,提高素质上。
3.职业指导工作本身对学科的建设与创新推动不足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第一出路应该是就业,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受到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学校招生与收入,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而非以“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与竞争力”为导向。这实际上是一种较为短视的做法,长期如此会导致学校自身的教学只是迎合企业的需求而走,水平停滞不前。一旦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有了新的技术人才缺口,短期内学校却难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4.职业指导与技术进步存在脱节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应该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之上的,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的职业指导是滞后于技术进步的。只有当某一项技术相对成熟被企业所采用并且提供岗位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前沿科技的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愿、能力。
三、职业指导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1.将职业指导聚焦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培养一批CEO,而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较为完整的创业知识与素养的以技术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尽管在教学方法上与普通高校存在区别,但在职业指导上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应该是目的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学生输送向最适合他(她)个人能力发挥与成长的岗位上去。因此,职业指导就要立足于教育本身,根据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进行量身定制,而非“订单式”地单纯推荐就业。
2.职业指导应与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统一
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鲜明的市场特征,这实际上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甚至是个人创业时的一项优势,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同时自身的心理预期也不会过高;但同时,也正是因为针对性的教学,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跨专业能力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太适合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那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也应基于学校的学科能力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所学的专业本领能够有用武之地,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本专业,尤其是本专业相关技术、工具方面的理解与思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在走出校园后随着企业技术改进而不断升级,强化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3.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互惠关系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尽早地参与企业的实习见习,了解企业文化与发展创新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应摆脱此前的学校送学生出去的单向流动,更多地能让企业高管、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入学校,实现双向流动,了解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力与培养状况,并根据企业需求适时制定培养订单,既推动了学生就业,更为企业量身定制最需要的创新创业类技术员工。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是为毕业生们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培养环节,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评估与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最终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发展方向指向,发展路线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职业教育成果与当前创新创业潮流引导下的市场进行真正的融合,发挥学生的真实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黄中益.职业指导的三元结构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12).
[3]柳君芳.国外职业指导理论概述[J].北京成人教育, 2003(5).
[4]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郑士林,洪煜玲.高职院校学生跟踪式职业指导策略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
(作者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