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快乐忧郁迷惘坚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性、生动性展示了出来,进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充分显现。
[关键词] 快乐 忧郁 迷惘 坚强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伟大的天才作家之一。《哈姆莱特》在莎剧中占据着最高位置,该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也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剧中作为丹麦王子的哈姆莱特突然之间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父亲暴卒,叔父篡位,母亲嫁给叔父,这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是叔父毒死了自己,哈姆莱特决心为父报仇。面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和人情的骤然冷漠。他曾痛苦、迷惘过,忧郁、延宕过,最终他在决斗中刺死了叔父。虽然自己和母亲一起中毒身亡,但还是完成了人生中关键的一搏。这其中,莎士比亚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开掘到惟妙惟肖的地步。使哈姆莱特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并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形象。
一、快乐王子
啥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就接受了人文主义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和人类看的完美无比,对人生充满了十足的信心,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在他看来。“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此时的哈姆莱特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人文主义者。这种乐观的思想,使他把父亲看作是理想的化身,把母亲看作是爱的象征。父母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世界在他眼中到处金光大道任我行。快乐幸福的王子更被奥菲利亚赞美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支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纯洁高上,胸怀远大理想他光明磊落,诚恳待人。深受群众爱戴。他更向往开明君主政治。认为“贤君”的统治是实现美好愿望的前提。老国王开明。治国有方,所以他对父王特别热爱、尊敬和崇拜。然而,这位乐观向上,充满理想的快乐王子很快步入了痛苦的深渊。在灾难中,奥菲利亚眼中的这朵娇花很快凋谢了。
二、忧郁王子
剧本一开始,哈姆莱特已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了,残酷的现实无情的粉碎了他的理想。父亲的遇害(被“谋杀”),无异于是对他的政治理想的致命打击母亲的迅速改嫁(“通奸”),则是对于他所向往的“纯洁恋情”的严重亵渎和否定。环顾四周,他看到的是:同窗密友成为奸王的帮凶,心爱的情人成为敌人的工具。真是友情被践踏。爱情被破坏,人们趋炎附势,恬不知耻。善良人性的普遍沦丧。恶德败行的恣肆猖狂,使他改变原来对于社会的天真、幼稚的认识。他清晰地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与距离。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痛苦彷徨,郁郁寡欢。但可贵的在于:理想破灭后,他没有彻底绝望,而是理智地从幻想回到现实,认识到自己肩负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所以此时的哈姆莱特是忧郁的,矛盾的,但他能及时面对社会现实,挑起为父报仇、重整乾坤的重担,故又是清醒的、理智的、坚强的,但他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三、延宕王子
残酷的社会现实,已经击碎了哈姆莱特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他的爱也步入了失去方向的“迷惘”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他行为上的延宕。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任务之后,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他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复仇方法与手段。所以他感到复仇的时机还未成熟,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单枪匹马的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其次,从哲学的角度看,残酷的社会现实激起了哈姆莱特关于生命本体的思考。结果是,他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也看到了自己灵魂的黑暗。在他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报仇、改造社会斗争的对象就不只是克劳狄斯。而是所有的人。完全消除人类身上的恶。就等于否定了人类的存在,重整乾坤就成了空话。人生也成了虚无。既然人生物意义。他又觉得不如死去,但他又感到死亡的恐惧。于是“生存还是毁灭”的痛苦之声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于是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笼罩在整个复仇过程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可见,哈姆莱特的延宕,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的矛盾心理,更是他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迷惘和忧虑心态的表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态的再现。此阶段,哈姆莱特的思想虽然混乱复杂,虽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他仍能在这种境地中艰难的前进,无疑也是勇敢和进步的。
四、复仇王子
哈姆莱特对人生的复杂思考,演绎出对于复仇目的的迷茫感和空虚感,造成了他思想上的困惑,行动上的延宕。他在“应该行动”和“怎样行动”之间苦苦挣扎。成了悲剧力量的主要来源。于是从装疯到安排戏中戏揭露敌人罪行再到被奸王陷害去英国的大段时间里。哈姆莱特一直在做消极的反抗,而没有积极的行动。直到他在去英国的途中看到福丁布拉斯军队为了一块贫瘠的土地与波兰人英勇的斗争。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土地的价值时,他才由消极反抗变为积极抗争。此时的他,拼弃了一切犹豫的思想。义无反顾的积极行动起来:先是在去往英国的船上私拆信件识破奸计,用计谋杀死了背叛者,后又在丹麦宫中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用毒剑刺死了阴险恶毒的奸王,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但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为这是他个人所无法承担的。所以,哈姆莱特是以自己的死来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
总之,哈姆莱特的形象是复杂的,其性格也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作为一个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既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当不满的人民已经被雷欧提斯煽动起来反抗暴君的时候。他始终把这艰巨的事业作为他的个人的任务,直至孤军奋战,抱恨死去。但这其中,最为闪光的是他对于家庭和祖国高度的责任感。他从一个天真快乐的王子到幻想破灭的王子。再到探索生命意义的延宕王子直至最终奋起反抗的复仇王子,其性格特征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值得提出的是。哈姆莱特决不属于他的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时代。因为在任何时代,谁能为自己或别人的灾难而沉思谁能为种种社会罪恶而自觉承担、自我牺牲谁能为社会、人生而苦苦求索、探求出路。谁就是责任与义务的化身。谁就是真正的哈姆莱特。
[关键词] 快乐 忧郁 迷惘 坚强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伟大的天才作家之一。《哈姆莱特》在莎剧中占据着最高位置,该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也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剧中作为丹麦王子的哈姆莱特突然之间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父亲暴卒,叔父篡位,母亲嫁给叔父,这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是叔父毒死了自己,哈姆莱特决心为父报仇。面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和人情的骤然冷漠。他曾痛苦、迷惘过,忧郁、延宕过,最终他在决斗中刺死了叔父。虽然自己和母亲一起中毒身亡,但还是完成了人生中关键的一搏。这其中,莎士比亚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开掘到惟妙惟肖的地步。使哈姆莱特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并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形象。
一、快乐王子
啥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就接受了人文主义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和人类看的完美无比,对人生充满了十足的信心,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在他看来。“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此时的哈姆莱特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人文主义者。这种乐观的思想,使他把父亲看作是理想的化身,把母亲看作是爱的象征。父母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世界在他眼中到处金光大道任我行。快乐幸福的王子更被奥菲利亚赞美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支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纯洁高上,胸怀远大理想他光明磊落,诚恳待人。深受群众爱戴。他更向往开明君主政治。认为“贤君”的统治是实现美好愿望的前提。老国王开明。治国有方,所以他对父王特别热爱、尊敬和崇拜。然而,这位乐观向上,充满理想的快乐王子很快步入了痛苦的深渊。在灾难中,奥菲利亚眼中的这朵娇花很快凋谢了。
二、忧郁王子
剧本一开始,哈姆莱特已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了,残酷的现实无情的粉碎了他的理想。父亲的遇害(被“谋杀”),无异于是对他的政治理想的致命打击母亲的迅速改嫁(“通奸”),则是对于他所向往的“纯洁恋情”的严重亵渎和否定。环顾四周,他看到的是:同窗密友成为奸王的帮凶,心爱的情人成为敌人的工具。真是友情被践踏。爱情被破坏,人们趋炎附势,恬不知耻。善良人性的普遍沦丧。恶德败行的恣肆猖狂,使他改变原来对于社会的天真、幼稚的认识。他清晰地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与距离。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痛苦彷徨,郁郁寡欢。但可贵的在于:理想破灭后,他没有彻底绝望,而是理智地从幻想回到现实,认识到自己肩负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所以此时的哈姆莱特是忧郁的,矛盾的,但他能及时面对社会现实,挑起为父报仇、重整乾坤的重担,故又是清醒的、理智的、坚强的,但他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三、延宕王子
残酷的社会现实,已经击碎了哈姆莱特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他的爱也步入了失去方向的“迷惘”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他行为上的延宕。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任务之后,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他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复仇方法与手段。所以他感到复仇的时机还未成熟,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单枪匹马的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其次,从哲学的角度看,残酷的社会现实激起了哈姆莱特关于生命本体的思考。结果是,他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也看到了自己灵魂的黑暗。在他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报仇、改造社会斗争的对象就不只是克劳狄斯。而是所有的人。完全消除人类身上的恶。就等于否定了人类的存在,重整乾坤就成了空话。人生也成了虚无。既然人生物意义。他又觉得不如死去,但他又感到死亡的恐惧。于是“生存还是毁灭”的痛苦之声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于是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笼罩在整个复仇过程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可见,哈姆莱特的延宕,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的矛盾心理,更是他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迷惘和忧虑心态的表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态的再现。此阶段,哈姆莱特的思想虽然混乱复杂,虽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他仍能在这种境地中艰难的前进,无疑也是勇敢和进步的。
四、复仇王子
哈姆莱特对人生的复杂思考,演绎出对于复仇目的的迷茫感和空虚感,造成了他思想上的困惑,行动上的延宕。他在“应该行动”和“怎样行动”之间苦苦挣扎。成了悲剧力量的主要来源。于是从装疯到安排戏中戏揭露敌人罪行再到被奸王陷害去英国的大段时间里。哈姆莱特一直在做消极的反抗,而没有积极的行动。直到他在去英国的途中看到福丁布拉斯军队为了一块贫瘠的土地与波兰人英勇的斗争。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土地的价值时,他才由消极反抗变为积极抗争。此时的他,拼弃了一切犹豫的思想。义无反顾的积极行动起来:先是在去往英国的船上私拆信件识破奸计,用计谋杀死了背叛者,后又在丹麦宫中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用毒剑刺死了阴险恶毒的奸王,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但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为这是他个人所无法承担的。所以,哈姆莱特是以自己的死来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
总之,哈姆莱特的形象是复杂的,其性格也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作为一个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既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当不满的人民已经被雷欧提斯煽动起来反抗暴君的时候。他始终把这艰巨的事业作为他的个人的任务,直至孤军奋战,抱恨死去。但这其中,最为闪光的是他对于家庭和祖国高度的责任感。他从一个天真快乐的王子到幻想破灭的王子。再到探索生命意义的延宕王子直至最终奋起反抗的复仇王子,其性格特征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值得提出的是。哈姆莱特决不属于他的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时代。因为在任何时代,谁能为自己或别人的灾难而沉思谁能为种种社会罪恶而自觉承担、自我牺牲谁能为社会、人生而苦苦求索、探求出路。谁就是责任与义务的化身。谁就是真正的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