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迷惘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2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快乐忧郁迷惘坚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富性、生动性展示了出来,进而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充分显现。
  [关键词] 快乐 忧郁 迷惘 坚强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有的伟大的天才作家之一。《哈姆莱特》在莎剧中占据着最高位置,该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也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剧中作为丹麦王子的哈姆莱特突然之间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父亲暴卒,叔父篡位,母亲嫁给叔父,这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是叔父毒死了自己,哈姆莱特决心为父报仇。面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和人情的骤然冷漠。他曾痛苦、迷惘过,忧郁、延宕过,最终他在决斗中刺死了叔父。虽然自己和母亲一起中毒身亡,但还是完成了人生中关键的一搏。这其中,莎士比亚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开掘到惟妙惟肖的地步。使哈姆莱特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并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形象。
  
  一、快乐王子
  
  啥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就接受了人文主义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和人类看的完美无比,对人生充满了十足的信心,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在他看来。“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议论。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此时的哈姆莱特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人文主义者。这种乐观的思想,使他把父亲看作是理想的化身,把母亲看作是爱的象征。父母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世界在他眼中到处金光大道任我行。快乐幸福的王子更被奥菲利亚赞美为“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支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他纯洁高上,胸怀远大理想他光明磊落,诚恳待人。深受群众爱戴。他更向往开明君主政治。认为“贤君”的统治是实现美好愿望的前提。老国王开明。治国有方,所以他对父王特别热爱、尊敬和崇拜。然而,这位乐观向上,充满理想的快乐王子很快步入了痛苦的深渊。在灾难中,奥菲利亚眼中的这朵娇花很快凋谢了。
  
  二、忧郁王子
  
  剧本一开始,哈姆莱特已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了,残酷的现实无情的粉碎了他的理想。父亲的遇害(被“谋杀”),无异于是对他的政治理想的致命打击母亲的迅速改嫁(“通奸”),则是对于他所向往的“纯洁恋情”的严重亵渎和否定。环顾四周,他看到的是:同窗密友成为奸王的帮凶,心爱的情人成为敌人的工具。真是友情被践踏。爱情被破坏,人们趋炎附势,恬不知耻。善良人性的普遍沦丧。恶德败行的恣肆猖狂,使他改变原来对于社会的天真、幼稚的认识。他清晰地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与距离。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痛苦彷徨,郁郁寡欢。但可贵的在于:理想破灭后,他没有彻底绝望,而是理智地从幻想回到现实,认识到自己肩负重整乾坤的责任。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所以此时的哈姆莱特是忧郁的,矛盾的,但他能及时面对社会现实,挑起为父报仇、重整乾坤的重担,故又是清醒的、理智的、坚强的,但他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三、延宕王子
  
  残酷的社会现实,已经击碎了哈姆莱特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他的爱也步入了失去方向的“迷惘”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他行为上的延宕。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接受了复仇任务之后,他一方面感到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的力量远远大于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他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复仇方法与手段。所以他感到复仇的时机还未成熟,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单枪匹马的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
  其次,从哲学的角度看,残酷的社会现实激起了哈姆莱特关于生命本体的思考。结果是,他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也看到了自己灵魂的黑暗。在他心中。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报仇、改造社会斗争的对象就不只是克劳狄斯。而是所有的人。完全消除人类身上的恶。就等于否定了人类的存在,重整乾坤就成了空话。人生也成了虚无。既然人生物意义。他又觉得不如死去,但他又感到死亡的恐惧。于是“生存还是毁灭”的痛苦之声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于是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笼罩在整个复仇过程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可见,哈姆莱特的延宕,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的矛盾心理,更是他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迷惘和忧虑心态的表现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态的再现。此阶段,哈姆莱特的思想虽然混乱复杂,虽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他仍能在这种境地中艰难的前进,无疑也是勇敢和进步的。
  
  四、复仇王子
  
  哈姆莱特对人生的复杂思考,演绎出对于复仇目的的迷茫感和空虚感,造成了他思想上的困惑,行动上的延宕。他在“应该行动”和“怎样行动”之间苦苦挣扎。成了悲剧力量的主要来源。于是从装疯到安排戏中戏揭露敌人罪行再到被奸王陷害去英国的大段时间里。哈姆莱特一直在做消极的反抗,而没有积极的行动。直到他在去英国的途中看到福丁布拉斯军队为了一块贫瘠的土地与波兰人英勇的斗争。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土地的价值时,他才由消极反抗变为积极抗争。此时的他,拼弃了一切犹豫的思想。义无反顾的积极行动起来:先是在去往英国的船上私拆信件识破奸计,用计谋杀死了背叛者,后又在丹麦宫中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用毒剑刺死了阴险恶毒的奸王,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为父报仇的任务。但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为这是他个人所无法承担的。所以,哈姆莱特是以自己的死来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的道义上的胜利。
  总之,哈姆莱特的形象是复杂的,其性格也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作为一个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既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当不满的人民已经被雷欧提斯煽动起来反抗暴君的时候。他始终把这艰巨的事业作为他的个人的任务,直至孤军奋战,抱恨死去。但这其中,最为闪光的是他对于家庭和祖国高度的责任感。他从一个天真快乐的王子到幻想破灭的王子。再到探索生命意义的延宕王子直至最终奋起反抗的复仇王子,其性格特征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值得提出的是。哈姆莱特决不属于他的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时代。因为在任何时代,谁能为自己或别人的灾难而沉思谁能为种种社会罪恶而自觉承担、自我牺牲谁能为社会、人生而苦苦求索、探求出路。谁就是责任与义务的化身。谁就是真正的哈姆莱特。
其他文献
电影是语言的艺术,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通过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情节的发展。《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叶如棠的上海话    上海人。退休女人。老年人。宽宽的姨妈。这些中性的定义都不能穷尽叶如棠的属性。她在上海屋檐下的生活简单但充满张力与不甘,在她老了的时候,她不安的内心与前半生流传的因果找上了她。  叶如棠老了,但她心还是年轻的,她一遍
本期征集主题为“秋意”,反映秋天意味、意境的作品都可以投稿。关于秋的审美与思考,可以从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获得启发。现代人也许很奇怪,秋天这么美,又是粮食满仓,硕果累累的时候,古人为什么会“悲秋”,原因不少,因为秋季万物开始萧瑟,天气转凉,人会感应到生命的流逝,难免感慨。古代的秋天,也往往是征发劳役的时候,或者是开战的时候,人们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中国诗词中悲秋的很多,但是也有很多积极向上的。  唐
[摘要]宋元时期福建建阳建窑所生产的黑釉茶盏,以其瑰丽的釉色变化,精湛的工艺水品,卓越的艺术水准而扬名于世,它的出现将中国古代黑釉艺术的研制与生产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所取得辉煌的成就,不仅在当时是空谷之音,即便是在科技相当发达的今天,在某些方面我们仍然难以望其项背。这篇文章期望通过对建盏釉色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全面认识建窑瓷盏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了解我国古代黑釉瓷盏所特有的美的质地、美的形式、
【摘要】章家瑞的云南三部曲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关注的民族文化问题讨巧的迎合。《婼玛的十七岁》迎合了西方对民族文化问题的关注;《花腰新娘》则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女权主义的迎合;《红河》是在中越两国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章家瑞云南三部曲迎合    2003年章家瑞拍出了他的电影处女作《蜡玛的十七岁》,影片讲述了哈尼族姑娘婼玛与摄影师阿明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上映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鲔发发。葭揭揭。  ——《诗经·卫风·硕人》故道梨乡 唐凤侠摄故道梨乡 唐凤侠摄故道梨乡 唐凤侠摄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楚辞·九歌·湘夫人》故道梨乡 唐凤侠 摄海河记忆 陈俊梅摄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王羲之海河记忆 陈俊
[摘要]在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并不能获得可靠的语用知识输入,在EFI环境下为了能更好地培养与发展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建立一个以影视素材为內容的语用教学语料库,然后从语境参数的角度来标注好每一个影视剪辑并分类汇总,在这个语用语料库中,所有的资料将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凭籍这个语用语料库,不仅可以进一步编写出具有语用特色的立体型教材,还可以为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测试提供命题材料。  [关键词]
高原精灵 杨锦炎 制作  图片拍摄于阿里,作者前期构图简洁干练,很好地为我们展现出天高地广的高原环境,远处几只藏羚羊的点缀,显得轻巧而灵动,让人心生向往。遗憾之处是当天天气不够理想,暗淡的色彩很难把图片的层次表现得理想。我后期制作的思路是加强天空与地面的影调、色调,让视觉更集中到主体藏羚羊区域,再通过加强藏羚羊区域的光照度,通过特殊的光影烘托出高原的神秘,使图片视觉上更加理想。杨锦炎 制作步骤  
摘要 《色·戒》中王佳芝的命运悲剧,可以从多个角度观照。但如果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王佳芝命运悲剧的根源在于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 王佳芝 命运 悲剧    李安执导的新片《色·戒》终于在一片沸沸扬扬中以公映尘埃落定了。在这之前,人们关于它的讨论,甚嚣尘上,大有不谈《色·戒》就不懂电影文化、不懂中国现代历史、不懂性文化的嫌疑。现在随着影片的公映,似乎一切都已前疑尽释,失去了神秘感。殊不知,现
[摘要]音乐的文化元素是塑造特定历史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甚至决定着历史性题材电视剧的成败。强烈而浓郁的民族性、独特的地域性更多是通过音乐文化的内涵来彰显。它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内容,更是一种亘古不息的民族文化精髓。  [关键词]音乐文化 影视 内涵 蒙太奇 成吉思汗    如果说在历史剧中,能否塑造出鲜活生动而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是衡量一部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的话,那么特定而独有的音乐元素就是
摘要:三年后重新审视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发现在其民族与社会问题关怀背后,潜藏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偏见、制度弊端而非简单的种族歧视;而影片温情脉脉的结局,则掩盖了该片向奥斯卡主流意识形态靠拢的创作主旨。事实上影片中的矛盾并未在人性善的发现中得以中止,新的矛盾和纠葛以无处不在的冲撞形式,充斥在多民族生存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撞车》 种族主义 歧视 温情 偏见    因为一场汽车追尾事件,引发了一个